听
冯 巩 说 相 声
周 泉
中央戏剧学院开办相声班了,这对相声界来说,是头等的大事。中央戏剧学院选定的主讲教师就是冯巩。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王永德介绍说,在高等院校建立相声专业,是相声界人士多年的夙愿,也是曲艺界的心愿。选定冯巩,是因为冯巩是新相声的代表,又年富力强,不仅在相声领域卓有建树,在影视领域也取得娇人的成绩,表演炉火纯青。
冯巩则十分谦逊,也非常兴奋。他说,相声班的开创是前所未有的,相声班是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曲艺艺术,从根本上提升曲艺工作者的整体文化素质,突破长年沿袭下来的“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的小作坊式授业方法,使相声和曲艺人才的培养更加科学化、规模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然而,他也感到压力很大,无章可依,无规可循;自己的事情很多,但相声是自己的根本。相声教学从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法到形成完备的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和机制,这中间还有一段非常长的路。为此,冯巩多方求助,汇集相声界的力量,中央戏剧学院聘请了许多表演艺术家如马季、姜昆、侯耀文等担任客座教授。
9月17日,中央戏剧学院相声班正式开学,从参加考试的100多名学生中录取了28名,经过了侯耀文、姜昆和冯巩等组成的评审小组反复的筛选淘汰。这其中有一些年轻的专业的相声演员,也有一些对痴迷相声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同时还有已经拜在名师门下的弟子,经过精心的准备,相声班很快进入了状态。大家都拭目以待,2年之后出炉的将是中国第一批现代化教学产生的相声演员。
在进行相声艺术理论总结的同时,冯巩还积极参加相声的艺术实践。按照他的话来说,凡是有益于相声事业的事情,自己都不遗余力地支持。
9月份,在民族文化宫,一连四天举办了五场相声欣赏晚会。本次晚会的主题是“回归剧场”。冯巩和牛群搭档演出了《有话坐下说》,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冯巩认为,剧场曾经是相声的家,从撂地摆摊到天桥再到舞台,相声在建国之后步入了艺术之林,但是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改变使相声远离了剧场。重新回到剧场,是返本归源。冯巩所在的中国广播艺术团,回到剧场是为了让演员能够把好的作品在剧场里打、磨练,以期能够推荐更好的作品给广播和电视播出。让脚本——剧场——广播电视之间有一个良性的循环。昆朋网站的姜昆介绍:“以前这样的晚会每年都有5、6场。相声落入低谷,老百姓急,相声演员也着急。相声演员一起商量,多搞一些相声晚会,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于是有了这几场相声欣赏晚会。这几场晚会的目的是为了将观众请回到剧场,让观众了解,还是有地方看相声的。
不仅如此,为了寻找相声发展的道路,冯巩一担任广播艺术团的艺术总监,就组织策划了“新人新作新世纪”的相声小品专场试验性汇演。此次汇演从9月底开始,持续半个多月的时间,不仅在正规的剧场演出,同时下到商场、企业等基层进行义务演出,让观众来检验相声。冯巩说,这台演出以原创为主打,凸显时代特色,相声突破传统的某些程式,以现代的舞台感代替天桥的感觉和传统的刀枪架。这些举动,无非是尝试着创新相声艺术。冯巩还说,自己的老师马季先生就认为相声艺术要和小品结合,相声可以借鉴小品的很多因素来发展自己。
相声的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
相声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红火,但是在老百姓心中依然还保留着一定的地位。许多相声演员认为相声的不景气是时代使然,是艺术门类多的一个必然结果。无论如何,相声界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相声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也是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两种倾向:相声的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
冯巩对此有较为深入的思考,他认为,相声的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只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划分,是一种趋向性的所指。“古典主义”指的是过分倚重于传统的表现方式,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不离于传统,这种趋向性以传统唯美,唯传统是从;从根本上说,是指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并且拘泥于形式而在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而现实主义也借鉴传统的技法和形式,但是并不拘泥,而是在掌握传统形式和技法的基础上,关注和反映生动的现实生活,将传统的形式和技法和鲜活的现代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并借助于现代的一些表演技巧和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方式,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只是一种大致的划分,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古典主义也有借鉴新时代的东西,而创新则更多扎根于老的传统。并不是说两派没有交叉。古典主义也有创新,现实主义也有继承。应该说是有些演员还是传统相声的代表,从他们的创新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功力比较扎实。
古典主义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将传统的一种模式套之四海而皆准。这样,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比如有些演员表现现实中的事情人物用传统的概念化的东西,90年代的事情非用四五十年代的感觉,人物关系表演方式都是程式化舞台腔。总觉得人物跟现实生活很遥远,怎么也不能带到情境中去,缺乏艺术感染力。产生两种不适度,人物和时代脱节,人物的语言,人物的气质,表现手段全是程式化的京剧特色,放在相声人物中去体现21世纪的新人新事的时代感,那是不可能的,没有时代感。还有一种,用第一人称去表现传统社会的题材,而表演者却穿着西装,戴着眼镜,也难进去,显得格格不入。总之,内容和形式脱离不行。演员就要塑造,不反对用传统的东西去表演,不反对用刀枪架去表演,但要说传统相声,你说那《扒马褂》,表现近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历史生活,可以这么演,拿着扇子,迈着方步,穿着大褂,那非常美,很和谐,如果非用那种方法来表现现代生活,就格格不入,或者穿着西装去表现过去的生活上,也是一样的。
现实主义的相声演员无论是相声的创作和表演,无论是相声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借助于现实生活。比如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琢磨现实中的人物关系在相声中的反映,比如借助与其他姊妹艺术的一些创作和表演的技法,以语言为中心,舞台调度,舞台表演的分寸感的把握,就是一切为相声艺术的创新发展有用的,就可以借过来。不要有什么名义上的局限。
如果在两者之间决然对立开来,就容易产生许多不利于相声艺术发展东西。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相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相声艺术。古典主义只是保留老的相声的一些基本传统和相声艺术的一些基本特色,但是相应地与现实有些隔膜,从形式、从内容上看,古典主义都有这样一些不足。如果老停留在既往的规律和特色上不往前迈进,相声艺术无疑就停滞不前,不能适应时代,影响观众的生机与活力。但一味创新,而不顾及传统的一些精华,也是很危险的。
泛相声:相声艺术创新
相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对传统有较深入的研究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回顾传统,立足现在,开创相声事业的未来。冯巩介绍说,现代相声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相声的传播手段的变革为标志,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脉络。
一是相声从传统的撂地摆摊到走向舞台,成为舞台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侯宝林先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候宝林先生关注了文人阶层,使他的相声雅俗共赏,他的段子里剔除了庸俗逗乐的传统成分,却依然赢得了“草根”社会的听众,不能不说是技高一筹。他的表演风格是唯美的,吸收了京剧里的许多表演技法,这对相声成为舞台艺术起到了一个规范作用。侯先生是新相声的里程碑。
相声往前发展,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并利用新的传播手段,如广播、电视等等,这也是第二个阶段要致力的事情。这时的代表人物是马季。马季将传统的功底化用在自己的相声创作和表演中。在那个时代,他的表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样,马季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而且开创了歌颂性相声的先河,把相声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姜昆从歌颂相声开始,逐步走向讽刺型相声的。他的作品也具有代表性。
同时,现代的广播和录音录像等等技术,也迫使相声艺术变革一些程式化的东西以适应新的时代。比如媒体中颇具影响力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些都是适应新的形势的改革。相声的创新也逐步过渡到了第三个阶段。
冯巩在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泛相声”这个概念。他说,现代很多相声的创作和表演是针对着电视演出来的。因而也把相声叫作电视相声,也叫泛相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相声,也不是小品。但是以前很多人反对这个,当然也有人赞扬,只有这样,相声才能留下来。适者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能发展。过去是撂地,到了舞台、大剧院、体育馆,表演空间不一样,就不能站着说,得运动着说,到了剧场,就不能聊天,不是聊天的环境,和观众的空间距离没这么近,很远,现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是运动的,多大呀。这对我们的表演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同样,电视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改变,也使观众的审美接受心理发生了改变,观众不仅要听“声”,而且还要看“形”,回味“情节”和“叙事”等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彻底要抛弃传统的东西,传统的一些技法还是可以化用到现代作品中来。包括从作品到表演的三翻四抖,铺平垫稳,包括吃了吐,欲擒故纵,这些不仅是表象的东西,是更深的东西。是从整个作品的人物关系来看,三次铺垫,一次甩包袱,这些简单化的东西,助长了一些人的程式化的表演,不是感性的,是理性的,觉得应该发展。
每一个相声演员都随着这种相声的传播媒介的改变而不断地改变自身,但是有时并不是自觉的。再传统的演员也得适应这种传播媒介的改变而相应地作出变革,再创新的演员也不能脱离这种传播方式的变革。
因而,冯巩觉得相声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泛相声的时代。这种泛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表演空间的“泛”,不像以往,相声表演是天桥卖艺或者是在舞台上进行,而是进入了演播大厅甚至是体育场。二是在相声艺术的内容上的“泛”,以往相声的表现内容也是很泛,但是有些是取悦于人的,有些甚至是低级趣味的,成为舞台表演艺术以后,去掉了那些插科打诨的,低级黄色的,而是朝向幽默化的方向发展。三是传播手段的“泛”,相声表演的成果既可以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通过录音带、录像带的方式传播,也可以通过电视直播或者转播,互联网的出现,相声甚至可以在网上点播。这些必然使相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在表演上推陈出新,而出现了第四泛——表演艺术上的“泛”,相声的表演和创作,创新性吸收了新的现实内容,新的传播手段和技巧,那么,在艺术形式上必然要进行创新,在艺术上广泛地吸收其他姊妹表演艺术的长处,这样,才能适应新的现实,适应新的时代,适应观众的新的需求。而这些才顺应了相声作为通俗艺术的一种本性。
“泛相声”也许是我们时代相声现状的最好的总结,现代相声艺术的创新正从这里出发。传统的艺术也正是一代一代的努力,才能葆有青春,走向光辉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