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一个伟大的名字,20年前,她离开了我们,
但留下的事业一直在继续、在发展……

宋庆龄和她创办的刊物
——《今日中国》名誉总编爱泼斯坦访谈
张娟
5月29日,是前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逝世20周年纪念日。值此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采访了宋庆龄的老朋友、86岁高龄的爱泼斯坦先生。爱老说他从小就知道宋庆龄,20多岁时开始与宋庆龄一起工作,至今一直在“帮助她做对外传播工作”。
记者:宋庆龄逝世20周年了,在这特殊的日子,请您谈谈心目中的故人。 爱泼斯坦:宋庆龄是20世纪一位杰出的女性。她的漫长的一生几乎绵延了整个世纪。她是1893年出生的,到1981年逝世。她同中国和国际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有联系。我们注意到今年有三个重要的日子,一是辛亥革命90年,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再就是宋庆龄逝世20周年。宋庆龄将这三个日子连在了一起:她同辛亥革命及其领袖孙中山的关系,使她在孙中山深化自己的革命思想,决定联共的过程中,总是一步步地跟着他前进;在孙中山与世长辞、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她便和革命队伍中的进步分子一道前进;新中国成立后,她被推选为国家副主席。宋庆龄亲身参加了中国革命的几个阶段,深知革命的必要性,在紧急关头坚定不移,长期的经验和深沉的思索使她坚信中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取得进步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不是空洞的议论,而是她几十年来历经风雨用行动所显示的事实。我认为宋庆龄走过的道路,代表了20世纪的进步分子的道路。
宋庆龄的一生,是为新中国奋斗的一生,我想特别提到她对中国的对外宣传的贡献,这在她诸多的光荣业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记者:请您谈谈宋庆龄如何做对外传播工作的?
爱泼斯坦:宋庆龄开始为中国的进步事业积极进行对外宣传,要追溯到她在美国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上学时用英文撰文向该校校刊投稿的年代,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为中国的进步事业进行对外宣传。
我们曾评价她,写文章用英文,但题目永远是中国。宋庆龄熟悉外国情况,精通英文,一直都在向外部世界宣传中国革命,在国外赢得了勇敢、坚定和坦率的革命者的声誉。
鉴于宋庆龄在世界上所享有的声望,以及她在国际宣传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技巧,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首先提议,由她创办一本新的杂志。宋庆龄接受了总理的这个建议,以很高的热情这样做了,于1952年创办了她的刊物——《中国建设》。这本杂志的宗旨是,在国内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致力于增进同各国人民的友谊。
记者:您为什么说《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是“她的刊物”?
爱泼斯坦:我们的杂志是她创立的,这是我们的幸运和骄傲,而把《中国建设》称为“她的刊物”则是人们对她一种由衷的敬意。从1952年到1981她去世之前的几十年间,尽管她担负着许多职务,她的健康状况也在不断减退,但她对《中国建设》却一直很关心。她为刊物写了30多篇重要文章,对出版的每一期杂志都仔细阅读,提出意见,并就编辑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她还积极地帮助杂志推广发行,她亲自把杂志装在信封里寄给她国外的许多新老朋友,用她那优美的很有特色的手写体写上地址。她通过杂志介绍中国,通过自己宣传杂志。
宋庆龄为杂志做的事情细致到令人难以置信:因为那时国内生产的打字带的质量还不够好,既不经久耐用,打出的字又模糊不清,她就趁出访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机会抽空为我们的办公室选购打字色带!
从一个普通编辑的角度看宋庆龄,我感觉她的写作能力很强,但很谦虚,善于思考,没有架子。她听到有人说她的文章连一个逗号都不许编辑们改动,非常生气,说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她习惯于征求别人对她文章的意见,并且一般总是接受。有一次她特地给编辑写信,称赞编辑部对她的文章的某些部分“改得确实好……确实好,现在读起来好多了”。
《真实报道的传统》一文是她为《中国建设》创刊十周年而作的。 宋庆龄逝世20年了,她的刊物和“真实报道的传统”仍在继续。1952年创刊的《中国建设》于1990年易名为《今日中国》,已由单一的英文杂志,发展成为拥有中、英、法、德、西、阿等语种的杂志,我们的读者分布在许多国家。几十年来,尽管国内和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一传统对我们来讲其重要性一如既往,因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中国的奋斗目标,仍然需要通过“真实报道”来向其他各国人民进行介绍。
记者:宋庆龄逝世20年了,您认为她对现在的中国有什么影响?
爱泼斯坦:我认为宋庆龄是真正现代的中国人。她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和尊敬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是她的坚强和永生的根,不仅表现在她的政治立场和行动上,而且溶入了她的整个身心,作为一个中国人,她昂首挺立,同外国人完全平等;同时又吸收了西方进步的思想和文化,她是东西方融合得很好的“双文化”人。虽然她已经去逝20年了,但仍可称得上现代,我想这个世纪也还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人”,不会落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