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峡两岸的天空更晴朗
侯瑞丽
“台独”的论调使两岸上空阴云密布,此后台湾社会乱象丛生,大陆保持着“听其言,观其行”的谨慎姿态,美国新总统上任,将要确定对台军售问题,两岸关系风云变幻。在上个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九界四次会议上,两岸关系问题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两岸统一再等十年?!
——访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曾重郎
记者:从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到民进党上台执政,两岸对抗的性质已由社会制度之争变成了统独之争,而且愈演愈烈。如今台湾社会政局动荡,股市下跌,失业率上升,民众信心崩溃,陈水扁的支持率也大为下降。其中原因是什么?
曾重郎:这其中原因很多,但陈水扁回避和模糊“一个中国”的原则,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
记者:陈水扁在竞选时曾许诺当选后要实行“三通”,但如今“大三通”变成了“小三通”,两岸何时能真正实现“三通”?
曾重郎:祖国大陆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而台湾地区也将相继加入,这必将成为两岸“三通”的催化剂。市场经济是受利益驱动的,台湾工商界特别企盼“大三通”。80年代进入大陆的台商大多经营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夕阳工业,如今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已纷纷落脚大陆,几家大电子业厂商都已在大陆投资设厂。最近,台湾的工商大佬王永庆等人还向陈水扁建议开放对大陆投资。
记者:美国一直是台海关系的一个重要砝码,新总统布什当选后,将对台海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曾重郎:这是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实际上台湾问题的实质也是中美关系问题。本来,台湾问题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中国内政问题,只是由于美国的干预,台湾问题才久拖未决,对此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不主张台湾独立,也不主张中国统一,把台湾视为“不沉的航空母舰”。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签订有建交公报,但与此同时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售给台湾当局先进武器,对中国实行接触和遏制的两手策略。台湾当局知道背后有人支持,就配合美国“以压促变”而采取“以拖待变”的策略。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战斗,结下深厚的友谊,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怀有良好的感情。中国政府和人民认为,既然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就应支持两岸统一,这对美国来说应没有什么困难。实际上,中国统一对美国有好处,我们实行“一国两制”,中国统一后美国在台湾的经济文化利益不会受到影响,而且会大大增强中国和美国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我们对克林顿总统1998年访华时公开表示的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的主张表示欣赏。
记者:如今中国政府对陈水扁采取的是“听其言,观其行”,这一过程会持续多久?
曾重郎:如果陈水扁“台独”的顽固态度没有变,我们不得不忧虑地说,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的前景同时存在。当然,海峡两岸人民的主流民意是和平统一,全世界华侨华人反对“台独”,促进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联合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均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因此,中国政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以及江泽民主席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没有变。中国政府一直在尽最大努力和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方式实现统一。
记者: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中国大陆要解决台湾问题,首先要发展经济,那么依照现在的情况看,再过五年或是十年、二十年之后,台湾根本没有独立的可能。您怎么估计两岸统一的时间?
曾重郎:我同意李光耀先生的说法。关于统一的时间表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有个建议,他建议“在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时能够庆祝祖国的完全统一”,我非常赞同何院士的倡议。
香港回归后成功地实施了“一国两制”,这对台湾民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香港,到底能为两岸关系做些什么?
从“港人治港”看两岸关系
——访香港大律师胡鸿烈
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期间,港澳委员下榻的北京贵宾楼饭店显得喜庆而庄严,记者在此见到香港著名的大律师,同时也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员的胡鸿烈先生,并就两岸关系问题采访了他。
记者:在香港做生意的台湾人据说很多,那么香港回归后,在实行“一国两制”的情况下,台湾的生意人有没有增减的情况?他们对“一个中国”的概念是否认同?
胡鸿烈:香港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台商一如既往地做生意,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台商普遍感到不受限制,并受到保护,这说明香港的“一国两制”很成功。据我了解,在香港的台商尽管政治立场复杂,但普遍接受“一个中国”的概念,他们认为中国人同祖同宗,没有隔阂。
记者:在促进两岸关系方面,香港能做些什么?
胡鸿烈:香港可以把“一国两制”的成功之处显现给台湾民众,比如,香港也有许多人在台湾做生意,他们自然会把香港“一国两制”的情况告诉台湾人,影响台湾民众对回归的看法。此外,还可以做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桥梁,比如为双方的接触与交流提供地点和设施等。
记者:您认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怎么样?
胡鸿烈:我认为两岸关系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陈水扁同意台胞与香港人交往,此后又允许台胞与上海人交往。由于海峡两岸分隔的时间太久,台胞对大陆的了解很不够,尤其是近年来大陆经济飞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而台胞对大陆的印象依然陈旧。随着台胞与大陆直接交往的增加,他们会体会到祖国大陆正在强大,前途无量,从而消除某些担心,比如,回归后会不会使自己生活水平降低等疑虑。
我觉得,陈水扁不承认“一个国家”不能否定中国本是一个国家的现实存在,他的要求应当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不应蛊惑台胞,宣扬“台独”,把本应和平协商解决的问题引向危险的方向,这样做最终受伤的是台湾民众,也是我们中国自己。
记者:香港回归前,港人是否也对回归不很乐观呢?
胡鸿烈:香港回归前,如果做民意测验的话,我保证不希望回归的人占多数。这是人的惰性造成的,人不喜欢变化,尤其是对未来不确定情况下的变化。那么香港回归后,本地经济发展和引进外资方面都超过了港英政府统治的时期,至此香港人又不由得要庆幸回归,支持“一国两制”了。
记者:我了解到您还是香港树仁学院的校监,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内地几所名牌大学的名誉教授和英国格莱摩根大学的荣誉院士,在从事专业讲学之外,一直致力于宏扬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对促进两岸关系有何作用?
胡鸿烈:内地、香港、台湾的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圈,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纽带,将在祖国统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香港、台湾包括澳门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的中国文化底蕴都比较深,多年的熏陶不是一个“文化台独”所能抹杀的。我们树仁学院的办学宗旨之一就是发扬中华文化,调和中西文化,并不断向国际学术进军,这在港澳台地区的学校较为普遍。
加强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民间往来,为两岸关系增添了和谐的色彩。
今天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已经不容忽视。
台湾民众新选择:到大陆定居
——香港李大壮委员谈两岸经贸融合
记者:有调查说,台湾民众在选择定居目标时,已经将大陆列为第二,仅次于美国。为什么台湾民众如此热衷于大陆?
李大壮:这是台商投资大陆第二个高潮到来的一个表现。台湾工商界的领袖人物王永庆指出,目前台湾企业约有95%均在大陆有投资。时至今日,已经抢滩成功的台资企业正在或即将进入收获期。
记者:台商投资大陆的第二次高潮与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
李大壮:第一次高潮在1993年前后,此次投资高潮与上次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方面:投资者的心态从过去的自然状态,逐渐转化为被迫冲破台湾当局的重重阻挠,这些阻挠来自台湾当局于1996年开始实施的“戒急用忍”等限制性措施。投资方向从当初广泛采用原加工后外销方式,转为大力拓展大陆的内销市场。投资地域从东南沿海地区和商业中心城市,延伸到大陆中西部地区。投资规模从以往的中小企业为主,发展到大中型企业、财团、上市公司纷至沓来。投资领域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转向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记者:2000年下半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法案,对海峡两岸的经贸活动有什么影响?
李大壮:这个法案不仅解决了中美两国长期以来的双边贸易困扰,同时对海峡两岸的经贸互动也有积极的影响。我接触的许多已在大陆投资的台商认为,它将有助于台商增加订单,扩大出口,他们计划加大在大陆的生产线投资,以期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所以我预计,从现在到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热情将会持续升温。
记者:大陆和台湾即将先后加入世贸,这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如何?
李大壮:这意味着两岸的经贸活动都将按照世贸组织的规范行事,为此双方都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对台湾而言,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转移,而它们最好的归宿即是投赴大陆。
对大陆来说,加入世贸后应该更积极地面对来自台湾的新一轮产业转移热潮,为台商的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现在中国政府虽然也对台资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土地使用、人员安置等,但仅限于一般性的投资项目。对于电讯、流通、医药等行业的产业资本,以及银行、保险、证券等方面的金融资本,至少从目前情况看,与其他外资相比,对台资的优惠处于劣势。因此,如果要加强两岸经贸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中国政府应采取更为灵活、更为开放的姿态,将可以承诺给其他外资的条件优先或同样承诺给台商,以吸引台湾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大量投资于大陆,使经贸合作得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两岸关系。
记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性的合并及合作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潮流。在亚洲地区,以香港、台湾、广东、福建及澳门为中心地带的华南经济圈已初步形成,您如何看待华南经济圈?
李大壮:这一经济圈具有强烈的互补互利性及民间合作意愿。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在华南经济圈各经济成员体之间建立高层次的协调机构,拟订对话机制及定期协商制度,将官方、民间和研究机构的能量调动并汇总起来,以共同促进该地区发经济合作与发展。为此,可鼓励台资与港资捆绑在一起后再投资于大陆。特别是未来两岸三地在资讯科技产业方面的合作,我认为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记者:虽然目前两岸贸易已发展到每年300亿美元的规模,但由于没有实现“三通”,只能间接进行,费时费力,还增加了成本。您预计如果两岸实现了“三通”,经贸关系会出现怎样的繁荣呢?
李大壮:据台湾“交通部”于不久前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70%的人士认为,若两岸直接通航,首年大陆运输到台湾的货柜和杂货将增长一至两倍,而台湾运至大陆的货柜将增长一倍,杂货增幅为10%。此外,台湾航空界人士也指出,两岸直航可为台湾带来每年300亿新台币的收益。
事实上,如果海峡两岸相继加入世贸组织,在正常情况下,两岸将必须遵守世贸的非歧视性原则,因而要撤除对于投资及贸易的种种限制,实行“三通”,试图以“小三通”来抵制真正意义上的直接“三通”就行不通了。
一名普通的台胞讲述了自己与海峡对岸家人团聚的故事,故事中特别告诉人们,
不同背景的台湾民众如何看待两岸关系。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政协委员刘心格也是一名普通的台胞,他经历了所有台胞都遭遇到的骨肉分离,也有机会亲自去台湾与亲人团聚,了解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心态
在53年前一个战火交加的夜晚,12岁的刘心格和两个弟妹被迫离开父母,独自留在大陆生活,而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刘实,带着身怀六甲的母亲随国民党撤退去了台湾,从此骨肉离散,一分就是38年!
1986年,福建前线电台开始面向台胞广播关于“寻亲访友”的内容。咫尺天涯之外,刘实的一个朋友偶然间听到了刘心格的消息,马上告诉了刘实。古稀之年的刘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立即给在美国读书的儿子刘心远去信,让他与大陆的哥哥写信联系。当刘心格的信和照片通过美国的弟弟转到父亲手中时,久别之情涌上心头,老人家嚎啕大哭。
找到离散亲人后,在台湾任立法委员的刘实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想方设法把大陆的子女接到台湾一起生活,但了解到子女在大陆生活很好,不愿离开,也就不勉强了。
刘心格离开父母的第二年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只有14岁,在部队先当卫生员,而后成了一名军医,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现在他是江西海外联谊会理事,宜春市台联会副会长,万载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据刘心格介绍,他一共有兄弟姐妹9人,其中3人在台湾,3人在美国和加拿大。与家人联系上之后,他曾多次赴台探亲。上一次台湾大选时,刘心格正在台湾,当父亲坐着轮椅到选举现场投了“统一派”郝柏村一票之后,“民进党”打来电话谩骂他的父亲,后来李登辉当选了。刘心格认为:“李登辉是国民党的叛徒,出卖了国民党和台湾。如果不是国民党暗中出卖,陈水扁绝对上不了台。”
刘心格在台湾期间,通过在台的亲属与台湾民众进行了深入的交往。他分析说:“祖籍在大陆的台湾人约有六七百万,占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一,他们坚决要求两岸统一。
“台湾南部的一部分本地人则认为这是我们的地方,主张独立;也有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在到过世界其他地方以后,包括祖国大陆,发现大陆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就改变了想要台独的想法。这些人普遍认为哪里经济发达、法制建全、生活好就到哪里,有一种漂泊的心态。由于甲午海战之后,日本人统治台湾达50年之久,很多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受日本影响很深,并把这种影响传播给自己的后代。
“还有些台湾人愿意维持现状,但是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两岸的经贸融合,他们渐渐开始对大陆产生好感,因为没有大陆就做不了生意,就没有台湾的贸易顺差。因此,大陆加强与台湾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融合使台湾越来越多的民众倾向于两岸统一。
“而台湾的年轻人大多对政治不感兴趣,他们只关心赚钱、成家、过好日子。”
刘心格的弟弟刘心远本是美国实达电脑的十大销售商之一,可以在美国生活得很好,但他却在两年前选择到中国深圳做电脑主机板,还在上海买了房子,一家人都住在上海。刘心格说,弟弟毕竟是中国血统,他更认同中国,感到在大陆生活很适应。
刘心格曾请父亲、弟妹等人多次来江西万载等地探亲考察和洽谈贸易,还动员他们捐款100多万元,为家乡建了图书馆、学校和风景桥,还建了一道渡槽,使浇每亩地的水价从38元降到8元。刘心格的父亲去世后,已将骨灰安葬在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