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会爆发金融危机吗?
王建民
尽管去年11月英国《经济学人》发表文章认为台湾在春节前后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并没有爆发,但台湾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一直是各界讨论与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台湾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发生何种金融危机?
“汇率衍生性金融危机”可能性不大
何为金融危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与解读。一般来讲,可分为“汇率衍生性金融危机”与“内生性金融危机”。
“汇率衍生性金融危机”一般表现为:一国或地区贸易赤字增大,外汇储备不足,外债巨大,金融机构坏账比率严重偏高,本国货币在国际投机者操纵下出现大幅贬值,外资迅速撤走,企业与金融机构破产或倒闭,股市出现狂跌,投资人与民众心理恐慌,进而出现经济萧条或衰退。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与1997年至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例证。
“内生性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由于一国或地区内部金融机构坏账与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引起的金融挤兑,金融机构抽紧银根导致企业因财务危机加深而倒闭,或资产不良金融机构被拖跨,进而冲击整体经济。1998年后半期到1999年初,台湾发生的所谓“本土性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例证。
同时,金融危机或金融风暴发生的规模、范围与表现形式也有很大不同。就目前台湾的经济金融情况观察,近期内发生大规模的“汇率衍生性金融危机”可能性不大。一是外部经济处于复苏后的景气循环时期,生产与外贸持续扩张,经济实体面未有明显衰退。去年,台湾工业生产预计增长7.1%,制造业增长预计为8.8%,全年外贸增长超过20%,均为90年代以来最好水平。经济增长率预测值虽有所降低,但预计今年经济增长率仍在6.4%左右。二是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经常账目保持顺差,外汇储备庞大(去年底达1060亿美元),对外债务甚少,没有爆发重大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三是台湾金融市场仍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中,外资投入股市仍有限制,目前外资只占股市总值的5%左右,不足以冲击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台湾当局采取取消金融业营业税,对传统产业偿还款延缓半年及提供信保基金等补救措施后,对缓和金融业与传统产业经营困难有一定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炒家”也不会选择台湾下手,以免被套牢。
“内生性金融危机”危险在上升
尽管岛内目前还不具备发生重大“汇率衍生性金融危机”的条件,但民进党执政后,政局日益动荡,财经政策混乱不明,导致投资环境恶化,民众信心受挫,股市持续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增大,金融机构超额或逾期贷款上升,经济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内生性”或“本土性金融危机”可能性依然存在,危险仍在上升。
台湾长期以来存在的金融机构逾期贷款问题,不但在上次“本土性金融危机”后没有有效解决,反而在新政府上台后变得更为严重,坏账在不断增加。据官方公布的统计,到去年9月底,
全部金融机构逾期贷款已达9000多亿元(新台币,下同),逾期贷款比率为6.26%; 到去年底,台湾七大公营银行逾期贷款金额达3687亿元,再创新高,逾贷比率上升到5.31%。
民间估计的逾期贷款额与逾贷比率远高于此数。 去年11月13日,台湾中华信用评等公司总经理陈松兴指出,
如果按国际标准的“问题资产比率”计算, 岛内银行(不包括基层金融机构)的问题资产比率高达9%至10%,问题资产总值达1.3万亿元,较官方公布的逾贷比率约高出一倍。一些学者更估计金融机构的各类超额或逾期贷款可能达3万亿元,是官方公布的3倍。同年12月底,
美国权威信用评等公司穆迪公司发表的最新报告认为,台湾金融机构呆账率超过15%。这种情况显示台湾金融机构风险仍在上升,潜伏着发生发生“本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本土性金融危机”征兆不时浮现
台湾“本土性金融危机”一般是在股市持续大跌情况下,企业向银行的抵押股票等担保品面临“断头”(“斩仓”)压力或因投机资金周转不灵,企业财务危机与倒闭现象上升,或者金融机构出现挤兑风潮。过去几年来,台湾已发生多次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挤兑式的金融风暴与企业财务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
去年民进党上台以来,台湾股市持续大幅下跌,尽管台湾当局用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未能见效,年底以4739点收盘,与1999年封盘指数相比下跌3709点,跌幅达43.9%,居全球衰幅第三位。股价最低时点(12月27日为4614点)较最高时点下跌超过50%,日成交量也从最高时的2000亿元,跌到最低时只有100多亿元。就股市类别看,不仅传统产业股与金融股全面下跌,计250多家传统产业股跌破面值,三分之二的金融股跌破面值,而且一直被看好的科技电子类也大幅下跌,损失惨重,直接影响企业筹资能力与经营情况。不仅如此,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在加深,新台币在去年底也出现贬值趋势。据报道,10月份以来,台北地区的房屋交易量较上个月萎缩一成,已超过去年“9?21大地震”的衰退幅度;全年台北市地价下跌4.1%,创下十年来最大跌幅。全年建筑业生产衰退15.3%。新台币汇率在股市、房市表现不佳与经济前景看坏下出现贬值趋势,美元兑换新台币的汇价从新政府上台时的30.7:1一路下滑至12月下旬的33.2:1,贬值超过10%。今年初,
在美国降息等因素刺激下,新台币汇率出现回升。但由于整个经济趋缓,股市波动也在所难免,必将冲击未来汇市。
另外,民进党上台后,大张旗鼓地进行经济金融扫黑, 进一步引发了长期潜伏的金融问题与加大企业经营困难,相继发生中兴银行、彰化银行、台湾土地信托投资公司与台开公司等经营舞弊案,先后有东帝士、国丰、长亿、彦武与群武等企业发生退票事件。在此情况下,
银行业再度对企业开始紧缩银根,可能加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种种迹象显示,台湾岛内已有一年前发生“本土性金融危机”的某种征兆。一旦出现某种导火线,就可能引爆岛内金融危机。
总体经济形势逆转,前景不容乐观
不仅金融形势变坏,整体经济形势也在逆转,台湾经济前景不容乐观。民进党上台后,改变了国民党执政时重经济轻环保的做法,而是改为重环境轻经济的新政策。
尤其是宣布停止已动工兴建的第四核能发电厂,不仅引起广泛的社会争议与政治危机,而且恶化了投资环境, 许多与污染有关的传统产业投资与经营面临更大的困难,
许多原计划推动的投资项目将难以推动与落实。同时引起外资的撤退,日前日本索尼总公司已决定撤走在台湾的电子产品生产线。 新政府为兑现选举时的社会福利政策等相关承诺,
推动缩短劳工工作时间、减少外籍劳工数量与落实其他社会福利政策等,加大企业生产成本,传统产业经营困难加大。同时由于股市持续下跌,银行贷款不易,又面临银行“断头”的压力,传统产业经营更加困难,不少企业纷纷倒闭关厂或外移。去年1----11月,台湾对外投资3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7%。
新政府尽管提出“绿色硅岛”口号,表示积极发展科技产业,并出台“知识经济发展方案”,但在具体改革政策上却反其道而行之,决定修改对高科技产业的奖励政策,缩减高科技产业租税优惠范围与项目,取消五年免税优惠,对企业员工分红配股按实价课税等,引起高科技产业界的不满。受此影响,岛内科技产业向外转移加快,台湾科技企业赴大陆投资掀起一波新热潮,就是显著例证。去年1——11月,台商对大陆投资2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2.7%。
由于企业关闭与外移加快,岛内失业率再度升高,自7月以后每月失业率都在3%以上,到12月份,失业人数超过32万人,失业率上升为3.2%,连续三个月创下1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也显示台湾经济形势有恶化迹象。
金融市场动荡与投资意愿的下降可能冲击岛内经济发展。目前台湾经济实体的表现虽尚佳,但金融市场的波动,股市的持续下跌,必将影响企业的盈利,进而也影响其投资与扩大再生产,民间消费也因财产缩水而降低,加上企业的外移加速,也必将影响岛内工业生产,削弱经济增长后劲。
工业生产在第四季度增长明显下滑,11月工业生产增长仅1.6%,其中制造业生产增长1.4%,12月制造业生产增长只有0.4%。目前台湾经济竞争力排名从原来亚洲的第三位大幅下降到倒数第二位,就是一个重要警讯。
财政困难加大,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政府公债累计未偿还余额达2.4万亿元,是十年前的10倍;加上地方债务,政府债务总额达3.6万亿元。2000年度财政预算赤字达5000多亿元,创历年最高纪录;初步预计2001年度财政赤字净额仍达1500亿元。台湾新领导人又再次承诺任期内不加税,同时为稳定股市取消金融业营业税,政府因此每年减少税收270多亿元,加上其他可能的政府支出,台湾有人估计下年度财政缺口总计达5000亿元,财政困难进一步加大,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建设的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执政能力不足,引起的信任危机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民进党执政班子缺乏执政经验,提不出足以让各界满意的财经政策,加上“少数政府”在“核四”等问题上的一意孤行,加剧岛内政治危机,民众对民进党执政失望度升高,对未来经济前景缺乏信心。2001年1月2日,台湾《工商时报》发表的民意调查显示,九成受访者看坏今年台湾经济前景,有三成六的受访者担心可能面临失业危机。这将进一步影响投资与消费,不利经济景气。
可能步上日本经济衰退的后尘
台湾经济表现与存在的问题同东南亚国家有很大不同,而与日本相当类似,未来不排除台湾步日本经济衰退的后尘。
台湾与日本经济有许多相似点,外贸均保持增长,保有较大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庞大,内部资金供应充足,不存在外债问题。在这种优势下,台湾与日本发生外汇市场巨大波动与外资撤退引起的金融危机可能性不大。但台湾存在日本经济“慢性病”的征兆。当台湾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及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时,台湾当局要求金融机构融通这些“问题企业”,再通过财政政策性补贴,解决金融机构的坏账问题。即当企业财务危机加剧时,台湾当局不是让市场决定与淘汰,而是要金融机构不要对企业的股票抵押等“断头”,或所谓的不要“雨中收伞”,向企业延缓还款期限,结果让问题企业得以生存。交换条件就是政府降低金融机构的营业税,从过去的5%降为2%,最后完全取消,同时降低存款准备率,通过这种财政补贴让金融机构也得以生存与运作。这种政策措施只是延缓了问题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生存,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若长期积累下去,在总体经济环境出现逆转与恶化时,依靠借债运转的企业一旦面临银行“断头”或抽紧银根必将无法生存,一些坏账严重的金融机构也必将被拖跨,整体经济的衰退将不可避免,可能会陷入长期衰退的恶性循环之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台湾当局应下决心,让该倒的银行与企业倒闭,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与整顿,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让台湾经济重生。这就是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否则,问题不解决,总会过一段时间,在内外因素的联合影响下,所谓的“本土性金融危机”就会爆发一次。
然而,在面临年底“立法委员”与县市长选举及欲意未来继续执政的考虑下,民进党新政府可能无此魄力与决心进行一次重大的改革,日前表示经济金融扫黑要注意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已证明了这一点。于是在未来,爆发“本土性金融危机”的风险依然存在,并将长期悬在执政者的头上,始终无法解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