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中华情缘>

中华情缘
情系海峡两岸 笑迎天下宾客--台湾饭店掠影
跨越大洋的民族亲情--记扶贫助学播撒爱心的加拿大籍华人阮慧娟
为祖国发展献计献策――访“世界电剪大王” 计佑铭
中国要统一,不要分裂——第三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举起“反独促统”旗帜


                         

为祖国发展献计献策

――访“世界电剪大王” 计佑铭

                                        本刊记者 徐晓燕

计佑铭近照

2008年北京奥运系列工程正如火如荼,然而,似乎还没有一座雕塑与建筑综合体能成为新北京的标志。如果把整个北京的现代建筑形容为一条巨龙,感觉现在还缺乏‘点睛’之笔。”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兴建北京奥运的标志性雕塑。

在今年全国政协会上,香港宇一画院院长刘宇一、香港新恒基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敬德、香港志成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计佑铭等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这份建议。

    这7位政协委员发出倡议:在特殊的时间(2008年北京奥运、2009年建国60周年)、特殊的地点(首都北京奥运主会场以北“上风上水”的奥林匹克公园,也是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点处),集当代华人智慧,设计、兴建一项特殊的雕塑艺术与建筑的综合体新北京标志。

    他们建议,尽快成立在北京市政府和奥组委领导下的专职机构--“北京奥运标志性雕塑与建筑综合体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制定这一综合体的主题、形式、规模、材质及风格的基本原则,并向所有华人广泛征稿、招标,力争在2007年底落成。据介绍,目前他们已初步设计了一个以当代中国少女为模特儿,以球形奥林匹克艺术博物馆为基座,并含观光塔功能的“和平天使”方案,作引玉之砖。

创业一切从零开始

    今天,世界各地所销售的电发剪,据说,每四把就有一把是计佑铭工厂所生产的。因此,香港志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计佑铭便有了“世界电发剪大王”的雅号。

计佑铭1938年出生于湖北汉阳。

父亲计子高是书法家,后来移居香港。

1978年,为了照顾在港中风瘫痪、年逾八旬的父亲,计佑铭申请赴港探亲。这时的他,身上只揣有10元钱港币。

    计佑铭说,原先以为父亲任香港书法院院长,生活一定不错。殊不知赴港一看,原来香港的书法家也很简单,父亲仍两袖清风,正瘫痪在床。他本来是来探亲的,但一见老父,便眼泪直流,不忍弃父而去,只好留下来侍奉老父。

于是,计佑铭开始了在香港的拼搏生涯。那是一段十分难过的日子:语言不通,人地生疏,口袋里空空如也,白天在工厂干活,晚上回到家里还要照顾病重的老父。他当时惟一的信念是:“没有其他路可走,便惟有继续向前走!”

    迫于生计,他来到香港的第3天,便去打工。计佑铭在内地是个工程师、厂长,如今来到香港却当起了临时修理工。经过半个月的埋头钻研,他成功地发明了第一个新产品--发热线。由于他为工厂创造了财富,很快便被提升到新技术产品开发研究部任职。

    一年后,计佑铭积蓄了一万多元港币,便约了几个朋友开办了一个小型的电器修理加工厂。后来计佑铭把股份让给朋友,自己“杀”出来另起炉灶,成立一家公司。这样,他自己既是老板,又是工人,还是杂役,样样自己“一脚踢”。那时候的工厂,只租一间小房间,上面搭铺,下面放机器,计佑铭全身投入工作,白天招揽生意,晚上则躲在工厂搞技术发明。

    在太太的鼓励与支持下,计佑铭在简陋的工厂里发明了第二个新产品--绕发热线自动机,随后又发明了金属静电植毛机。这些新产品给他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也为他的电发剪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勤奋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二者必须长期贯彻和坚持,才能使企业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这几句话不仅是计佑铭一生创业的原则,也是公司成功奉行的宗旨。如今在深圳东莞凤岗,计佑铭投资上亿元人民币建立电发剪工业城,年产电发剪300多万把,有员工3000多人。

热心公益事业为内地献计献策    

计佑铭书法作品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计佑铭爱国爱乡、造福乡梓的信念,始终不渝。这几年,计先生本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热心于办学兴教,支持家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计佑铭捐献给贵州、湖北等地的教育基金已达2000万元。

    计佑铭认为,个人事业的发展,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的。

近几年,计佑铭除了到湖北、贵州、广东投资建厂之外,他还在内地多个省市捐资兴学,支持希望工程,培育人才。

    计佑铭认为:“家乡兴旺,匹夫有责!”他还说:“鉴于这种血浓于水的特殊关系,对于湖北的建设和发展,本人总是特别地关注,经常为其提供资讯,敲边鼓,提建议,而且为了圆报效故土之梦,本人特地在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兴学,希望借此抛砖引玉,表达自己的心愿和情义。”

计佑铭不但回到家乡湖北去投资建厂、捐资兴学,而且还跑到老远的西南贵州去支援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希望工程。原来,计佑铭的夫人计魏凤英是贵阳籍人。他经常对别人说,自己是“贵阳女婿”。

    正是这个“贵阳女婿”,已在贵州捐资兴建三所希望工程学校,让更多的失学儿童重获入学的机会。计佑铭夫妇十分关心贵州省贫困山区教育发展,多年捐资助学累计已达900万元。

    此外,计佑铭夫妇多次到贵阳考察,洽谈投资事宜。计佑铭曾经率领九龙东区各界联会贵州省参观考察团一行49人,到贵州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观光访问。回港后,计佑铭在报纸上发表题为《投资贵州大有可为》的文章,大力号召外商到贵州投资。

    计魏凤英曾经幽默地对计佑铭说,“在贵州英利医药公司发展的基础上,我想再投资到贵阳种菜(财,粤语菜财发音相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我们会发财的。”

    果然如魏凤英金口所言,仅用两年功夫,贵阳西郊高新技术开发区野鸭乡上麦村的300多亩荒山,现已是果香花艳菜绿。贵阳金梦苗圃区绿化种树有限公司的园区内,绿化树种与经济果树林相映成趣。

    谈到宣传贵州、宣传贵阳、引智引资时,计魏凤英说自己成了不是旅行社的旅行社。请人来看贵阳,认识贵阳,在别人还未认识贵阳,积极性还未调动起来的时候,计魏凤英是出资补贴组团的。她认为,只要能说服更多的朋友到贵阳、贵州来,就是一种贡献。

    2004年8月,中国贵阳国际围棋文化节举行,计魏凤英带来一个香港“国酒茅台之友”访问团。他们访贵阳赴遵义,在茅台酒厂品美酒,培育爱贵州之情。对茅台酒的开发,客人们提出了很多建议。特别是通过这次活动,把30年、50年的陈酿茅台销售到了台湾,用茅台酒架起了一座海峡两岸的“同心桥”、“爱国桥”。在贵阳,客人们纷纷评价贵阳围棋节是大手笔,说是看到了贵阳在西部大开发中迈出的步伐。

“国酒茅台之友”的影响,还在于它的组成是由香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黄光汉、李群华、施子清、杨孙西、卢文端、洪祖杭、计佑铭等等高层人士,且由香港知名企业家计佑铭先生任会长。

正由于会员层次高、经济实力强,“国酒茅台之友”访问团在到贵阳之前,筹资130万元捐赠给贵州,其中有计佑铭先生的100万元,有计魏凤英拿出的10万元“私房钱”。

    这几年来,计魏凤英邀请香港同胞来贵阳的还有香港的妇女团、香港东区联合会、九龙工厂大厦联会等等。

                              热爱第二故乡--香港

    计佑铭说:“自从我在香港定居之后,香港就是我的家。作为一个香港人,就应该热爱自己的家园,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关注和参与香港的社会事务。”他还说:“香港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给了我发展的机会,使我成就了一番事业。”

计佑铭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为社团效劳。1982年厂商会经济困难,无法开展会务。计佑铭获悉,二话不说,便把父亲花了毕生心血创作的数十幅字画赠送给厂商会,厂商会把这批字画拍卖得30多万元,解决了困难。

他说:“我把自己融入到香港社会中去,急港人之所急,想港人之所想,关心民生,反映民意,自觉地和广大港人一起,为维护和保障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繁荣稳定尽一分力。”

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里,计佑铭积极参与筹备回归的活动。他曾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地区事务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第一届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推委会委员。

计佑铭在百忙的商务之余,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基本法、宣传香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写下了大量客观公正、立论正确、观点鲜明的评论文章,广获好评。他说:“我非常珍惜在香港生活的日子。由于我参与了香港各种社会事务,不断加深了对香港的认识和了解。香港是个举世知名的国际大都市,人杰地灵,藏龙卧虎,既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又蕴藏着无数的机遇。”

培养创新人才,情系中华文化 

计佑铭认为,“十五”计划(2001--2005)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展开,使人才成为中国最为紧缺的资源。国内目前从事高科技发展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约有150万人,到2006年,他们中将会有15万以上的人退休,这就是中国届时将要面临的问题。

计佑铭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要留住学子们的心,就要在教育中将传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融化在国人血液之中。

计佑铭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内地的人才本来就很缺乏,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个问题更显突出。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建立人才资料库也是计佑铭委员提出的设想,他建议从高校开始就筛选优异人才进入人才资料库,掌握这些未来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状况。

计佑铭说,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要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能否保住人才和能否拥有一流人才,这已显得日渐紧迫。

计佑铭不仅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和诗人,更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爱好者和传播者。

计佑铭认为,一个人的民族情应当系于中华文化,通过热爱中华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他还认为,人生不仅要懂得赚钱,还要有高尚的社会理想与文化道德修养。

因此,计佑铭平时寄情于诗词书画,寄情于写作,从中寻求精神寄托,寻求丰富的人生,寻求生活情趣。

他说:“每逢闲暇,我都沉醉于诗词书画之中,以字寄怀,以诗抒情,以画明志,从中领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借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胸怀,扩大视野,令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多姿多彩。”

计佑铭出身于书香世家,家学渊源,父亲计子高是中国书法金石名家,曾任香港存古书画院院长、大汉艺术书院教授、香港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计子高治学严谨,研习金石书法数十载,著有《金石书法集锦》一书。

计佑铭生自幼便受到父亲的文化熏陶与感染,因而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酷爱读书,几乎成了一个读书狂。此外,他同样受到父亲书法的潜移默化影响,除了读书,便是苦练书法。

他说:“写字是一种享受,写字不但可以陶冶性情,使人心境平和宁静,也可以磨练毅力和耐性。练字的过程也操练一股坚毅不拔的精神。”他认为,“中国文字动态优美,变化万千,其蕴藏的艺术奥妙玄深莫测,隶篆行草,笔走龙蛇,方寸之间魅力四射,而且能表达出人的个性风格。”

这些年来,书法、写作成了计佑铭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顺境,抑或是逆境;无论是工作再忙,抑或是赋闲在家,他都爱挥毫书法,或握管写作,藉此抒发思想感情。

计佑铭的诗,绝不晦涩难懂,更不故弄玄虚,但却颇堪品味。他每到一处旅游,必以诗的形式雪泥鸿爪。计佑铭也爱写些詠物寄情、托物言志的诗。他分别以“风竹”、“晴竹”、“雨竹”、“雪竹”等题目写了一组詠竹诗,全属抒怀、励志之作。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