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中华情缘>

中华情缘
情系海峡两岸 笑迎天下宾客--台湾饭店掠影
跨越大洋的民族亲情--记扶贫助学播撒爱心的加拿大籍华人阮慧娟
为祖国发展献计献策――访“世界电剪大王” 计佑铭
中国要统一,不要分裂——第三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举起“反独促统”旗帜


 

跨越大洋的民族亲情

--记扶贫助学播撒爱心的加拿大籍华人阮慧娟

2004年“十一”前夕,新疆和田县巴格其镇三所学校的80多名师生每人收到了一封来自大洋彼岸—加拿大温哥华的信。信中,他们的“玛丽老师”向他们问好并送每人一套美丽的异国风光照片。说起这段跨越大洋的民族情,还得从32年前说起……

30年前的一张照片

1972年的北京,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年轻的中学教师阮慧娟带着6岁女儿到北京地坛公园游玩,碰到了一个只有4岁的维吾尔族小男孩,胖胖的小脸上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戴着新疆帽,身着海军衫,特别可爱,他的名字叫艾尔肯。

艾尔肯是由父亲带着到北京来治病的。他的喉头长了个瘤子,刚刚做完手术。小艾尔肯的喉头有一个很深的洞,用纱布掩着。但是他精神挺好,和阮慧娟的女儿何卫宁玩得很开心。艾尔肯的父亲热情地给阮慧娟、何卫宁和小艾尔肯照了一张合影,从此双方再没有见过面。

小艾尔肯喉头那个深深的洞一直印在阮慧娟脑子里,并为自己无力帮助艾尔肯而不安。2000年女儿何卫宁拿到了加拿大名牌大学的医学博士文凭,阮慧娟为女儿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唤醒了那份萦绕在她心头多年的牵挂,能不能为当年可怜的小艾尔肯做些什麽呢?她经常捧着那张合影想,不知道这个可怜的孩子是否还活着。

已定居加拿大的阮慧娟把30年前拍的那张照片放得很大,寄到新疆和田县原上游公社第三大队,那是当年艾尔肯父亲留下的地址。可是没有回音。她也给当地政府写过求助信,但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阮慧娟有些待不住了,她迫切地想得到当年那个小艾尔肯的消息。

30年后再相聚

30年后阮慧娟(中)与艾尔肯(左)再度重逢,右为艾尔肯的姐姐。

机会终于来了。阮慧娟夫妇受中国有关部门邀请“十一”回祖籍国参加国庆活动。阮慧娟决定借此机会亲自去新疆和田寻找小艾尔肯。

20029月,阮慧娟从北京出发,乘飞机,转火车、长途汽车,辗转数日终于到达了当年的和田县上游公社第三大队,而此时这里已经改为和田县巴格其镇。“一位海外华人妇女寻找30年前患病儿童”的消息在镇上不胫而走,不久镇政府传来好消息,巴格其镇小学优克尔巴格其分校的青年教师艾尔肯的情况与阮慧娟要找的非常相似。阮慧娟回忆说,当时她真的不敢奢望艾尔肯还活着,但是奇迹发生了。。。。。。

得到消息的第二天,阮慧娟匆匆赶到巴格其分校,一进门,一位青年教师迎面向她走来。“你是艾尔肯吗?”阮慧娟心情紧张地问。

“是。。。。。。”青年用颤抖的声音回答。

30年的思念和牵挂,在这一瞬间化作了最激动人心的拥抱。艾尔肯用沙哑的声音不停地说:“我有一个维吾尔族妈妈,我还有一个汉族妈妈。”阮慧娟也哽咽着说:“我就是你的汉族妈妈,北京妈妈,加拿大妈妈,姐姐已经攻下医学博士,当了医生,可以给你治病了。”

阮慧娟面前的艾尔肯已经34岁了,是这所小学的汉语教师。他告诉阮慧娟,当年由于得到政府的资助,先后动了14次手术,他的病早已痊愈。

正在这时下课铃响了,艾尔肯的学生们一窝蜂从教室里跑出来,好奇地望着阮慧娟。当过多年教师的她看见这些可爱的维吾尔族小学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她马上拿出照相机给孩子们照相。

那天是收学费的日子,阮慧娟看到老师们只收了很少的一点钱。校长阿部力克木给她解释:和田县是全国最贫困的县,学生每学期的学费只有8元钱,即使这样,有些学生还是交不起,有人今天付一角,下次两角;有的学生交两个鸡蛋,有的交几个核桃。善良的校长和老师们总是自掏腰包替孩子们补上学费。听到这里,阮慧娟马上从手提包里拿出300元人民币交给校长。校长和老师们说什么也不收,她说:“校长先生,农村教师工资本来就不高,老师们也有老有小,我也做过老师,让我尽一点心意吧。”校长终于被说服了,她又许诺说:“以后每个学年第一个月我会从加拿大给贫困的学生寄学费来,我们和田县的农民子弟再困难也要争取上完高中,能上大学的让他们进入高等学府,毕业后再回来建设和田县。”

值得欣慰的是,日益强盛的祖国没有忘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几个月后国务院拨出专款,替贫困的农牧区孩子支付了全部学费和课本费。新学年开学前夕,阮慧娟从大洋彼岸打来电话询问需要寄多少学费,得到的回答是,不用寄学费了。不久,她在加拿大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一张照片,是那些可爱的维吾尔族小学生在上课,说明上写着:新疆每年拨1.9亿元人民币给200余万贫困学生付学费课本费,得知孩子们上学不用交钱了她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因为她曾经给温家宝总理写信反映和田教育的贫困状况。

与孩子们接触,阮慧娟很快乐,也很心酸。快乐的是孩子们的童趣,心酸的是他们的贫寒。她发现,天气已经很冷了,很多孩子只穿着很少的衣服,有的甚至光着脚。孩子们的午餐也只是简单的水泡馕(新疆一种烤制的面饼),阮慧娟心里很难过。她感到孩子们需要更多的帮助。

贫困的孩子让她感到心痛

阮慧娟英文名字叫“玛丽”,在和田的日子里,她觉得自己又回到当年,成了一名优克尔巴格其分校的“玛丽老师”。她说别的学校都有篮球架,分校没有,就到教育局找领导,她看到教育局资金很紧张,就决定自己出钱买。

阮慧娟返回北京,马上到邮局给县教育局寄去了5000元人民币,并且注明:希望给小朋友多买些彩色小皮球去投篮。

阮慧娟在和田住了十几天后,回了乌鲁木齐,原来住的五星级宾馆住宿费涨到一天300元钱,而和田办事处的招待所4人间每个床位才15元。她想不就是睡觉吗?省下钱给小学生当学费多好,于是她就住到了和田办事处。登记证件时,因为阮慧娟出示的证件是加拿大护照,服务员说我们只收和田人住。阮慧娟说,我就是和田人,刚上的户口。

进入10月,天气越来越冷了,在北京的阮慧娟想起和田农村的小学生穿着单薄,有的还穿着拖鞋和凉鞋,她先后3次从北京寄去8500元。回到加拿大,她又马上电汇人民币1万元,给学生们买棉衣。当穿上崭新的棉衣棉鞋时,许多孩子都哭了。

在离开和田之前,阮慧娟还写了一份报告,要求把她的维吾尔族儿子艾尔肯调到说话较少的部门工作,因为他的喉部做过手术,说话多了对身体不利。让她没想到的是,年轻的县长立即批示:“速办”。第二天,艾尔肯就到县教育局上班了。

打算重返和田

回到加拿大两年了,阮慧娟时刻惦记着艾尔肯,惦记着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阮慧娟把20029月和田之行称为扶贫,她前后为贫困学校花了三万元。她没有万贯家财,不能一掷千金,但是她觉得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帮助维吾尔族同胞,很快乐。

“人这一辈子,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一些苦难是难免的,但如果人人在可能的情况下都肯给予,那每个人都可以安心地面对任何苦难了。”她说。

去年7月,阮慧娟忙了一个月,给自己访问过的和田县三个农村小学所有的维吾尔族老师、校长、勤杂工每人写了一封信,开头写着:“亲爱的远方的新疆和田县维吾尔族老师们、朋友们、工友们,我喜欢你们,我爱你们,我非常想念你们。”她写着,她从内心非常佩服他们中的每一位,在贫困农村辛勤工作,努力培养下一代。孩子们有了知识,就能摆脱贫困,知识可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

去年9月,记者收到阮慧娟的来信,她打算再次到和田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更多的孩子。

阮慧娟的慈母般的爱心演绎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也将海外赤子与祖国的“连心结”扣得更紧。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