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打造地方经济的品牌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胡英杰
 |
本文作者近照 |
秦皇岛是中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名号而得名的城市,千古一帝秦始皇东巡至此,选山川形胜兴建行宫多处,并派人由此入海求仙,秦皇岛由此得名。而在近代史上,这里成了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略要地,一时屯重兵镇守。到了现代,秦皇岛以其风光绮丽、气候宜人、终年不冻的能源大港等优势,经过精心打造,在各项经济建设中迅速崛起,秦皇岛开发区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经过20年开发建设,秦皇岛开发区已经成为一座环境良好、功能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是中外客商理想的投资热土。
奇山秀水,碧海金沙
燕山雄伟壮阔,渤海苍茫深邃,秦皇岛开发区襟山带海,放眼天下。它紧邻中国北方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靠近中国北方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山海关火车站,距离民航山海关机场15公里。而京沈、京哈、京秦、大(同)秦等多条铁路以及京沈高速、205国道等公路主干线都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便利的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
有一组数字: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发表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200个国内主要城市中,秦皇岛基础设施成本指数居全国第3位,交通设施配套指数排名全国第9位,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全国第9,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环境舒适度排名全国第11位。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2005年发表的“2004(第三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秦皇岛的投资环境在包括港、澳、台等全部281个主要城市中,位居第27位。
“创建一个绿色开发区”是秦皇岛开发区一贯的目标,以美化城区环境、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为主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提高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截止到2004年底,全区累计完成基建及市政投入近50亿元,区域内全部实现水、电、路、气、通信等“七通一平”。城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0.23%,人均公共绿地14平方米。
“奇山秀水,碧海金沙”,已是开发区的形象写照。滨海大道、黄河道、开放广场、投资服务中心、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一批有开发区特色、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市政精品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加上一批现代景观小品仿佛灵动的音符跳跃在城区与开发区之间,被社会上称作是“白天是景点、晚上是亮点、节假日是看点”。
2001年6月,开发区通过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并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成为河北省首家、全国第六家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2年5月被省政府授予“环境保护模范区”称号。
拼的是投资环境
 |
开发投资服务中心 |
“没有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就没有一个好的引资效果”,开发区以创新为突破口,秉承“项目是生命、环境是灵魂”的理念,在全区连续多年开展了“投资环境年”活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站在外商角度看问题、干工作,充分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为投资者服务:
建立了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和企业投产后的经常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公开承诺制、过错追究制和客商评议制;
成立了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把涉及项目咨询、审批、服务等各个领域的14个部门全部集中到服务大厅,统一受理服务事项,并在业务部门中推行代理代办和限时办结制,从项目选址到代办房产手续全程由专人为客商办理,真正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
开通了网上业务报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政务工作更加规范和公开、公正、透明,办事效率更高效快捷,成为中外客商公认的诚信政府、阳光政府。
在万基钢管项目洽谈中,考察组前一天晚上列出了120多个有关投资涉及政策法规的具体问题,第二天早餐时间就得到具体明确的答复。总投资2690万美元的韩国CASTEC汽车铸件项目从申请注册到开工只用了48天时间。在2003年和2004年的大豆进口以及铁路运力紧张等问题中,管委主要领导亲自为企业“跑部进省”,协调各方关系,有效缓解了企业产品发运等问题,金海粮油还成为全国唯一没有受到大豆进口影响的企业。
中外投资者用行动来表达了他们对开发区投资环境的肯定,万基钢管、科泰汽车铸件、哈尔滨动力出海口基地等一批原已落户别地的大项目,最终在秦皇岛开发区落户,金海、科泰、邦迪、LG等一批投产企业纷纷增资扩股。
一些投资者还做起了“红娘”,把配套的企业引到开发区内,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和经济快速扩张。其中,美国ADM和新加坡丰益集团在不断扩大金海粮油投资规模的基础上,又相继兴建了金海食品、金海特种油两家企业,投资规模已经达到1.45亿美元,此外总投资1.5亿美元的玉米深加工项目也已经确定,正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
 |
秦皇岛出口加工区 |
现代管理学认为:有效的产业集聚不仅可以直接降低企业原料采购、仓储运输等中间成本,同时还可以有效节约30%的土地资源、20%以上的行政管理费用,提高40%的能源利用率。结合自身的区位、资源、交通、人力以及资源等特点,积极借鉴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把产业积聚作为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着力提高开放水平,创新开发功能,实现不同产业的关联集聚和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
秦皇岛出口加工区从2002年6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2003年9月封关运行;燕大高科技园于2000年3月启动,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形成孵化面积3.7万平方米,建成6家研发机构,2003年9月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全国唯一一所由地方院校创办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继2004年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今年1月正式通过科技部审批,晋升为国家级创业中心。河北省软件产业秦皇岛基地也已开工建设。集装箱码头、铁路专用线、仓储、物流以及原水直供管线等相关配套建设一应俱全。
从1985年第一家外资企业华燕邦迪有限公司落户至今,美国通用电气、美铝、ADM,英国TI集团,德国德马格、威乐,日本伊藤忠、旭硝子,韩国LG、科泰,泰国正大以及中信集团、中粮集团、中油集团、首钢集团、哈动力、天威保变、华龙集团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大公司相继落户,粮油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冶金及金属压延、临港重大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五大特色产业昂首奋起,产业聚集能力显著增强。其中以金海粮油、鹏泰面粉、华龙方便面为龙头的粮油食品加工产业已经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并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粮油食品加工基地;以戴卡轮毂、旭硝子安全玻璃、飞天轿车门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轮毂生产基地,安全玻璃产销量也稳居国内第二位;以哈动力和天威保变出海口基地为龙头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已生产出国内首台9FA燃汽轮机,核电设备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让农民在开发中受益
搞开发,需要土地,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搞建设,农民利益要放在第一位。开发区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做到让开放开发的成果惠及到千家万户,让农民在开发中受益。工、管委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创收和创“五好”为主要内容的“双创”活动,用“双创”工作统领农村工作全局,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文化素质也得到较大提高,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呈现出新局面。
现在区内21个村庄已经或正在转变为城市社区,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充分享受到农村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文明;建设农民新居近34万平方米,村民居住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安置就业岗位6800余个,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辖区农民务工有厂、经商有店、居住有楼、老有所养的小康生活正逐步成为现实。社区建设成效显著,荣获省级示范社区称号;新建、改建中小学校4所,“普九”全面达标;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已初步建立;足球场、射击馆等一批高标准体育设施已经投入使用;成功地举办了四届艺术节和职工运动会,承办了全国体育舞蹈大赛等体育赛事,区内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0年的耕耘,20年的收获。今天的秦皇岛开发区,正在成为一个以现代工业和临港产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繁荣进步的生态型、现代化经济强区,是秦皇岛地方经济的名片。去年全区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9个,总投资3.90亿美元,合同外资2.7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3.2亿元,出口创汇4.44亿美元,财政收入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4%、70.4%和22.9%,分别占全市的16.1%、27.6%和17.6%。全区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15亿元,同比增长68.5%。
毛泽东主席当年在秦皇岛的北戴河海滨,恰逢风雨大作,浪涛翻涌,顿起击水之兴,下海游泳,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纵笔挥毫,写下了不朽词章《浪淘沙》:“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展现了他那与天奋斗的伟人气魄和博大胸怀。
在新的世纪里,秦皇岛开发区必将顺应历史的呼唤,去描绘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