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经济>

经济

开放的中国,共享的财富

希望与风险并存――访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
秦皇岛:打造地方经济的品牌

金威:科技、健康、强进发展的旋律

昆仑:谱写中国石油品牌战略新篇章


 

希望与风险并存

――访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

本刊记者 王小章 曾平

姜建清近照

421日,中国工商银行改制、注资方案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50亿美元(约合1240亿元人民币)补充工商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加上工商银行原有的约1240亿元国有资本,其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国务院同时允许工商银行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使资本充足率达到8%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巨无霸,其总规模相当于整个金融体系的五分之一,这意味着这家银行的改革就不仅关系到单个机构的转型问题,同时还涉及总体金融安全和货币稳定问题。近日,在工商银行总行九层的一间会议室,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就工商银行改革的步骤、顺序,及工行近年来的变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希望和忧虑,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今日中国:姜行长,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工行的改制、注资方案,说明工行的改革正式开始了。不过我们注意到,根据“一行一策”的改革思路,工行股份制改革的第一步与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不同,没有采取先以资本金冲销损失类资产,而后补充资本的模式,而是直接补充资本金,而且国家给予的注资额度却远远低于中行和建行所分享的450亿美元,为什么?

姜建清:对于工商银行而言,有限、适度和分阶段注资是更为优越的改革安排,这是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改革试点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国有商业银行间差别性的充分兼顾,并带有一定的激励性。截至2005年一季度,工商银行的本外币自营存款余额为5.24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26.9万亿元自营存款的19.5%;自营贷款余额3.67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19.76万亿元自营贷款的18.6%

今日中国:现在有许多人认为银行改革就是财务重组,就是股份制,您对此有何看法?

姜建清:这是不敢苛同的。股份制只是手段而不是改革的目的。银行改制方案包括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乃至上市等内容,但这些都不是改制的核心。完善公司治理才是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上,这是长期的工作,是银行改制的本质所在。

工行改革正式起步

今日中国:在面临利率市场化、2006年全面开放银行业的冲击下,工商银行如何抓住这个时机,实现改制的目标?

姜建清:我在2004年底说过,如果能获国家注资,工行有能力在3年内完成改制,现在我对这一前景更为乐观。改制完成后,工商银行每年预计有1000亿元的经营利润,有望成为中国盈利最多的企业。只要风险能控制住,成本控制在比较好的水平,工行经营绩效基本能达到国际商业银行的中等偏上水平。

今日中国:外界常说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后,又长出一块不良资产。而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从19996月以来的42.5%47.5%下降到2004年底的14.2%19%,外界对此议论颇多,认为是存在着贷款中的“常青藤手法”即“借新还旧”和“还旧借新”,您怎么看?

姜建清:这种说法不准确。工商银行是不良资产最多的银行之一。2000年剥离部分不良资产之后,4年来工商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净下降了2066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下降1282亿元,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下降784亿元,对于“常青藤贷款”,工商银行到2004年底已解决大部分相关问题,预计到2005年底将全部解决,比原来计划提前4年。

今日中国:财务重组易,内部改革难。这是中、建两行的改制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工商银行如何选择自己的突破口?

姜建清:我不认为改革有什么突破点,很难想象一个东西突破了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外界如果以理想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个过程,就会很失望。改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没有终结的战争。首当其冲的是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增长方式的调整。工行这些年主动在调整,控制信贷发放的总量、结构和节奏,大目标是为了调整经营结构、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因而调整业务结构。宏观调控恰巧是在工行业务增速下降时进行的:在2003年经济最热的时候,整个银行信贷增长20%,工行只增长13%,低于平均水平。2003年工行在钢铁行业的信贷反而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在2000年时工行作行业政策分析认为,钢铁行业贷款集中,所以有意识地调整了结构布局。不敢说是具有前瞻性,而是恰逢我们在做结构调整。

今日中国:近来商业银行违法违规案件频发,并非时间上的巧合。这既与银行经营自身的风险特性有关,也与宏观经济周期以及银行改革的转轨特征密不可分。工商银行如何借改制在内控机制上使其和国外商业银行接轨?

姜建清:在内控建设上,工商银行现在的管理办法:一是下管一级,监控二级,总行下管到二级分行,要求省级分行下控地市和县级行;二是经常性的检查、稽核内审独立;三是信息化控制。现在信贷、联行资金已全面控制,此外就是靠制度和对人的教育。内控问题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头上,银行管理基因的改进,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形成完善的内控体系。

今日中国:您对于工商银行未来存在的风险和忧虑是什么?

姜建清: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因素: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很大压力,随着外资银行进入,如果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将来可能面临人才流失;另一个大问题是,银行内部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从去年开始,工商银行对一些地区的分行进行风险压力测算,结果有相当一些地区银行风险很高,盈利能力小,甚至改制后可能还要亏损,这是严峻的挑战。

姜建清简历:

姜建清,男,汉族,管理学博士,19532月出生,1970年参加工作。1995年任上海城市合作银行行长(现名为上海银行),19976月任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19997月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20002月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职称,现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发表过众多的学术文章,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海外金融风潮评析》、《金融风潮沉思录》、《美国银行业的科技革命》、《金融高科技的发展及其深层影响研究》等。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