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钱不要命?
本刊记者 卢茹彩
2005年4月10日,59岁的艺术家陈逸飞的去世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过劳死”现象的关注。在他之前的1月份,36岁的焦连伟和46岁的高文焕两位清华大学的教师相继去世;去年10月,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去世时也只有38岁。医生的结论非常相似:长期过度劳累导致身体功能受损,但又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一时间,人们对于亚健康(疲劳综合症,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的讨论开始升温。众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尤其是中青年人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但是,只有为数很少的人对自己的健康给予了相应的重视。
年轻男性压力最大
30岁的张亮是一家中型网络公司的项目主管,“五一”的七天长假他选择在公司加班。因为公司规定,这期间加班会支付3倍的工资。虽然不能和自己的女朋友一起出去旅游享受黄金周带来的放松,但他对自己的选择还是非常坚定。“刚按揭买的房子每月就要还3000块钱的贷款。而且,房子离上班的地点比较远,还打算将来能买辆车,能不需要钱吗?”对于张亮来说,即使月薪7000元,但仍然感觉压力非常大。张亮说,周围年龄相仿的朋友情况都差不多,大家到了成家的年龄,无论是买房结婚还是养育孩子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来支撑。但对于刚刚工作没几年的他们来说,所有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赚,只有拼命工作,才能够换来需要的一切,因此,加班就成了张亮的家常便饭。他还表示,有合适的机会他会找份兼职来做,他的一些朋友就在兼两份工作。备感压力的张亮其实并不孤独,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的年轻人当中,66.5%的人觉得自己压力很大,感觉压力不大的有3.7%,觉得完全没有压力的只有0.3%。
“我感觉自己几年中老了很多,而且非常容易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种反常让张亮非常不适应,他的女朋友也抱怨他变了很多。诊断的结果让张亮大吃一惊,医生告诉张亮,他的身体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如果不加以调节,迟早会致病,这也就是现在很多人说的亚健康。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保健中心在2005年初结束的一项亚健康状态调查显示,被调查的3206人中有67.3%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而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中,男性占了62%,女性占38%,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5岁~35岁和35岁~45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亚健康状态比例较高。
研究人员认为,之所以男性比女性承担了更大的压力,与中国文化赋予不同性别的人不同的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有很大关系。中国文化一向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些责任几乎都赋予了男性,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此外,男性和女性面对压力时采取的态度不同也是造成男性压力大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要求男人"喜怒不形于色",心中有苦恼时,大多只能压抑在心,寻求自己解决;而女性就可以向父母、朋友倾诉,或者干脆大哭一场来释放情绪。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让现代男性的压力更加繁重。
要钱不要命
杨昭徐是慈济健康体检机构的教授。他认为,目前中国人普遍缺少健康意识,对自己的身体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虽然有一小部分人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常识,知道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还是由于太忙或者其他原因,而没有做到定时关注自己的身体。这部分人以公司的白领、知识分子居多。
2005年4月12日~13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央视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218人中,每天工作不足8小时的人占34.4%,而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人占65.6%。其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人已经超过20%。究竟是什么因素在支撑着他们如此拼命地工作?调查发现,82%的人选择了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惟一条件是"如果奖金足够高"。尤其在20岁~40岁的人群中,这种想法非常普遍。调查数据还显示,75.1%的中青年人对拼命工作甚至"过劳死"的人表示理解,只有18%的人认为"这种健康风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调查结果与张亮的想法非常相近。“如果没有钱,只有健康的身体有什么用?”他的话非常直白,但代表了很多与他一样的年轻人的想法。而对于40岁左右的人来说,他们的事业虽然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但面对年轻人来势汹汹的竞争压力,只有靠拼命工作才能维持目前的事业和地位。
造成年轻人“要钱不要命”这种想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能忽视的就是社会转型对于他们的影响。2004年底,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历时4年完成了"社会转型期不同职业群体主要社会应激源与心理健康研究",对近万人的调查显示,社会转型期20岁~30岁人群压力最大。对于这一调查结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觉得非常正常,他认为,社会结构在调整,青年人往往是受到影响最大的群体。当前,一些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更有利于中老年人,比如买房和医疗改革政策。而20岁~30岁的年轻人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他们除面临工作的压力,还有成家、购房、子女抚养和社会交往等诸多压力。同时,他们还面临缺乏社会经验、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压力大不难理解。
健康意识淡薄
“很多中国人对待健康问题就像若干年前买房一样。那个时候的人总是等到攒够了钱才买房,等攒了一辈子好不容易买了房,也住不了几天了。现在很多人对待健康也是这样,年轻的时候拿命换钱,等老了再拿钱买命,就晚了。”杨昭徐教授这样评价目前中国人的健康意识。
心理压力无处释放也加重了很多年轻人的身体负担。中国人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较之身体健康又差了一大截。《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5年4月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29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听音乐(43.1%)、找家人朋友诉说(40.4%)、写日记(27.3%)成为人们常用的缓解压力的方法。有31.2%的人在面对压力时选择"自己忍着"。调查中,有37.1%的公众对心理诊所表示认同。但更多的人(41.1%)表示当地没有开设心理诊所或是自己不知道。同时有24.7%和7.8%的受众"担心目前心理诊所的服务水平"和"怕被别人说自己有问题"。对心理治疗的不甚认同让很多人对心理诊所望而却步,以至于不久前河南等地曾出现了以让顾客发泄情绪为服务内容的“真人发泄吧”。
强制休假现身
与白领们一样,中国各级政府机关的公务员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出现问题。河南省社会医疗保险中心提供的《河南省直机关公务员健康状况堪忧》报告称,2003年和2004年,该中心对省直机关公务员约15000人各进行了一次体检。结果发现,多数公务员都不同程度患有颈、腰椎病,发病率高达32%;18%的人患有脂肪肝。同样,北京市的公务员中有四成体重超标;江苏省直机关公务员有四成患有临床疾病;浙江省温州市三万名公务员中也有七成处在“亚健康”状态。
2005年3月7日,在看了河南省社会医疗保险中心的报告后,河南省省长李成玉做出批示,要求普遍执行公务员休假制度。随后,河南省政府发文要求从2005年起,分期分批地安排好干部职工的年休假,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头休假,并积极鼓励、支持其他人员休假。江苏省苏州市更是把休假作为近似强制性措施。除了休假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之外,还按当年实际休假的天数给休假人员发放一定数额的休假补贴,当年没有休假的则不发补贴。不休年假的人还将没有资格参加年终先进的评选。休假与否直接成为考核公务员工作业绩的指标,这还是第一次出现。
根据调查结果,享有公休假的人群中只有约20%的人享受了公休假。以对上海新闻工作者的调查结果为例,国家规定的公休假制度只有6.9%的人全部享用,
21.2%的人部分享用,高达64%的人没享用公休假。虽然各地强制公务员休假的措施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但是,政府提高公务员身体素质的意图不难从中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