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
靳之林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史奸与恶。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段文字是对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皮影艺术的真实写照。
皮影的起源与传承
中国影戏艺术的历史渊源,论者多谓渊于中国原始宗教的道家方士之术,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唐代(618—907),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唐古都长安一带,已发展为悬灯隔纸以纸影与皮影说书;北宋时期(960—1127),中国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逐步形成真正的中国皮影戏艺术。
后经历朝历代的传承和发展,至元代(1279—1368),在中国各地皮影戏已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剧种,甚至军队中都养着影戏班子,专供将士娱乐欣赏,剧目以歌颂蒙古人的战功为主,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子,也常看皮影戏表演。山西孝义元代墓室壁画绘有8幅纸窗影人,旁书“乐影传家,共守其职”。
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代,皮影戏在中国空前繁荣起来,雕镞更为精美,剧目空前丰富。久演不衰的历史剧《封神榜》、《五锋会》、《汴梁图》,公案戏《包公案》、《施公案》,民间话本《六月雪》、《二度梅》、《白蛇传》,民俗生活《闹社火》、《卖杂货》,以及民国(1912—1949)初年为激发人民爱国热情与揭露官府黑暗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根据当地时事新闻编演的《安重根刺伊藤博文》与《杨三姐告状》等剧目多达二百余种,深受群众的欢迎。
20世纪30、40年代编演的皮影戏《白毛女》、《赤叶河》、《刘胡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宣传婚姻法和抗美援朝编演的时事宣传皮影戏;“文革”时期根据《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改编的皮影戏,都是根据形势发展和群众需要,随时编演,与时俱进,由此可感知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群众基础的中国皮影戏的鲜活生命力。
皮影的艺术魅力
 |
中国皮影戏,各地说法不一,陕西称“影子戏”,河北叫“滦州影”,东北叫“驴皮影”,四川叫“灯影戏”,江浙叫“皮囝囝”,广东叫“纸影子”,福建叫“抽皮猴”,台湾称“皮猴戏”。中国皮影由于各个地域不同的历史文化生态背景,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其艺术特点体现在地域性和群众性两方面。
陕西关东皮影最早完成了皮影戏剧化的发展历程,至今影班仍敬奉梨园祖师唐明皇为皮影老祖师。剧目也以《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封神演义》、《水浒传》等历史故事为题材,以说唱讲史为主,颂忠烈,骂奸佞,伸正义。东路皮影“碗碗腔”,又称“时腔”出自“老腔灯影”,在月琴与铜碗击声乐器的伴奏下,一曲三折,婉转悠扬,完成人物个性化与戏剧化的完美艺术体现,剧目多为才子佳人爱情戏。而华阴老腔灯影则刚劲挺拔,浑厚激昂,剧目以三国、列国、封神说史为主,老腔灯影是中国影戏中最古老的早期影戏活化石,陕西关中皮影由老腔向碗碗腔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皮影由俗讲皮影到戏剧化皮影戏的发展历程。
道情皮影原是由道家坐板凳说唱传经讲道发展而来,活跃于豫西灵宝、晋南、陇东一带。曲调源于唐代《九镇》、《承天》等道曲,用道家渔鼓、简板伴奏。豫南桐柏皮影影人身高60厘米,湖北皮影身高73厘米称“门神谱”,都是黄牛皮革制作的大型皮影。影身镂空处衬彩色丝绢,贴近影窗艳丽透明。演出除简单桌椅道具外,无背景环境大景片。
湘、赣纸皮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影人以两层皮纸雕镂(以楮木造纸,裱成7层,叫皮纸),两层中间夹一层白绸子,按雕镂孔洞施不同色彩,或夹不同彩纸涂蜡而成,叫“夹花”,影人高达73厘米,映于影窗格外艳丽,当地百姓叫“纸菩萨”。影班一般二人操纵影人表演,其余人奏乐。湘、赣纸皮影当属影戏形成的早期纸影风格,是宋人笔记中所记载的“素纸雕镞”的早期纸影历史遗存化石。
滦州皮影当属皮影艺术中造诣最高的流派,其中心在今冀东滦南、乐亭两县(原属滦州,现属唐山市),故亦称滦州影、乐亭影,今统称唐山皮影。滦州皮影唱腔属板腔体,深受金、元戏曲和民间说唱曲艺影响,清至民国时期影班蜂起多达200多个。滦州皮影特色,一是以武场见长,武场操纵技巧为全国皮影戏之冠,跃马擒敌,腾云驾雾,上天入地,大劈砍头,梳头洗脸,脱衣换装,精变换头,精彩至极;二是以“怨剧”(“苦条子”)见长,哀怨凄婉,感人泪下。冀东农村妇女心目中的《窦娥冤》、《王宝钏》、《杨三姐告状》,儿童心目中的《西游记》和下层民俗社会生活幽默剧的《打面缸》,都是久演不衰的剧目;三是以乡里公案、时事新闻等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及时编演新剧目,如以民国初年农村少女杨三姐单身三闯黑暗腐败衙门公堂为夫家所害的姐姐平冤雪恨为蓝本的《杨三姐告状》,上演时震动一方,当年在当地农村首场演出时,已是老年的杨三姐也亲来看戏,她既是皮影的观众,又是剧中的主人公。
皮影造型以庙堂通天鼻的观音形象创造生、旦形象,以四大金刚、开路鬼王创造净行,以庙堂降魔大帝的形象创造红净。旦角额头突出天庭饱满,下额方尖,眼睛细长,鼻尖口小,以朱红点之,乖巧纯真,秀婉妩媚;文生平眉,清透文静;武生立眉,前额突出,神冲眉宇,英武非凡;花脸圆鼻深眼,行腔高昂豪放,气冲斗牛。
中国皮影与木偶是中国偶戏艺术中最古老、最普及、最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剧种。民间节日风俗、花会庙会、春祈秋报、酬神还愿、消灾纳福、红白喜事、得子贺号等,总要在村镇里搭台唱影。一般由拥有影箱的箱主领头组成影班,也有由一家成员组成的家庭班,演出有连台本戏、单本戏和选择其中一折的折子戏。一本连台本戏有的要唱七八个晚上,甚至半个月,有的影班白天演木偶,晚上唱皮影。本戏演出之前先演敬神戏。结婚得子做满月,演“送子娘娘”;老人做寿,演“福、禄、寿三星”;盖新房上梁,演“鲁班师傅戏”;关帝庙会祈愿护佑万灵、驱疫祛灾、风调雨顺,演“降魔大帝关羽”戏。
农村民间传统皮影班,有五六人至七八人不等,少的仅两人。皮影戏艺人一般不脱离农业生产,农闲时肩驮、驴驮或车载影箱到各村镇,临时搭台撑开屏幕演出。传统屏幕一般是用一米高、两米宽或更大的木框,蒙上白布作成布框,俗称“影窗子”或“亮子”。屏幕内吊上油灯,操纵皮影的撑杆艺人随着唱腔和乐器伴奏,在屏幕内以精彩的技艺,操纵影人贴影窗布面活动表演,影窗布面内的影人和布景道具靠屏幕内灯光的透射,将人物故事情节表演得活灵活现,武戏横戈勒马对打厮杀,上天入地神出鬼没;文戏情真意切,唱至高潮声泪俱下,观众在影窗外的台下看得如醉如痴。
传统皮影影人的制作也很讲究。材料一般用牛皮(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河南、湖北、四川、云南)、驴皮(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羊皮绘革(浙江、广东)和镂纸夹彩沙(江西、湖南)。皮影老艺人多是经几代传艺、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经过选皮制皮,过稿镂刻,蘸色敷彩,缀连装杆等非常复杂的技艺工序,还要在影身颈部加上脖套以便接头茬,再完成十一个(头、上下双肩、双手、上身、下身、双腿)可动部件的组合,最后在影人颈部和双手装置三根签子(一根固定的主签和两根活动的手签),作为表演操作之用。
按照不同人物身份,一身可配换多达四个头茬,这样一大箱皮影生、旦、净、末、丑不同角色的八十个身子要配四百个头茬,加上桌椅、车马坐椅、帅帐轿船、金殿朝房、僧道寺观以及天地水三界应有尽有的宏伟华丽的大景片,可演出一百二十本戏。影人头部造型多为正侧面,称为“半边脸”或“五分脸”,丑角和反面角色多作半侧面脸,称为“七分脸”,神仙和佛祖则多为正面脸。影身则多为七分身子。皮影雕簇用刀十分讲究,要求刀法流畅,回转圆润,尤其是镂空的面部线条有如“拉丝”,雕得细如发丝,犀利剔透,工艺水平十分高超。影身镂凿图案丰富,有雪花、万字、富贵、梅花、鱼鳞、松针、星眼等纹样。皮影彩色要求鲜明透明,多采用黑和红、黄、绿透明品色。
皮影的对外传播
13世纪至15世纪,中国皮影先后传到印尼、马来西亚、东南亚诸岛;13世纪以后随蒙古军队西征传入中亚波斯、西亚土耳其和北非埃及。17世纪以后西方天主教传教士把中国皮影带到意大利、德国和法国,法国路易十四就曾在凡尔赛宫观赏皮影演出。1774年德国大诗人歌德于威蓝博览会上介绍中国皮影,并于1781年主持以德国故事为内容的皮影戏演出,当时的皮影戏就称作“中国皮影”。德国柏林博物馆至今仍收藏陈列元代蒙古时装驾鹰的皮影。
民国时期,随着海外留声机唱片的流行,20世纪30年代在华的唱片公司昆仑、胜利、百代、荣立、宝利纷纷灌制中国民间皮影大师唱段唱片向海外发行。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湖南皮影团率先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演出。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空前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皮影的对外交流与传播也日益频繁。
1982年,唐山皮影团齐永恒大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巴黎表演、讲学。
1983年,北京皮影团出访法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四国36个城市,演出67场,观众27万。
1984年,唐山市皮影团赴美国佛罗里达州参加迪斯尼举办的“中国节日”演出。
1985年,北京皮影团艺术大师路景达赴美国参加万国博览会。
1985年,陕西洛川碗碗腔皮影团赴法国进行巡回演出。
1985年,唐山市皮影团赴法国参加第七届国际木偶节演出后,赴摩纳哥参加第八届世界戏曲节演出。
1987年,法国的世界著名汉学家班巴诺先生专程到江西萍乡考察古老的纸皮影家庭影班演出。
1987年,法国巴黎“小宛然皮影木偶团”团长,艺术大师班任旅先生学习移植中国皮影《哪吒闹海》,在中国和世界80多个国家演出。
1988年,四川阆中县宝台乡农民王文坤率家庭皮影团赴奥地利演出。
1994——1995年,靳之林中国明清皮影收藏大展在法国巴黎中国城展出与讲学。
1995年,河南灵宝道情皮影团艺术大师索辛酉应邀赴法国巴黎中国城演出。
1995年陕西华县碗碗腔皮影团赴台湾国际偶戏节演出。
2003年,河北滦南皮影团应邀赴葡萄牙里斯本演出。
据以上的不完全统计,可看出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中国皮影热,这和国内由于西方文化、城市文化的冲击形成的皮影急遽衰退的局面形成强烈的反差。外事促内事,这使中国人重新审视和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其态势必将促进中国皮影的复兴。
靳之林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28年生于河北滦南。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师从徐悲鸿、吴作人、冯法祀先生;中国画师从齐白石、李可染、李苦禅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于绘画系、油画系和董希文油画工作室。曾任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颁奖委员会金质十字勋章。专著有民艺民俗与考古文化丛书《抓娃娃》、《中国民间美术》等。油画有《南泥湾》、《女书记》、《黄河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