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本刊记者
王小章

大连是闻名全国的“浪漫之都”,温和适中的气候,异国风情的建筑,星罗棋布的广场,碧绿的草地,翩然飞舞的白鸽,使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成为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
1984年9月,在她蜿蜒而舒展的海湾里,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诞生在这里。
从那天至今,21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历了21年的风风雨雨,开发区人始终坚持“以外商投资为主、现代工业为主、以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方针,锐意创新,不断开放,展示了她在辽宁、大连改革开放中的龙头、先导、示范、辐射和带动的领跑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有力推动了大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令大连开发区人津津乐道和自豪的是一串闪光的数字,在他们眼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用心血和智慧描绘的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
截至到2004年,大连开发区从建区当初3平方公里已发展到今天的50平方公里,成为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开发区;凭借1000万元的财政拨款和2.3亿元开发性起步贷款,以年均52%的增长速度,已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591亿元;以年均48%的增长速度,累计完成税收242亿元;以年均10.5%的增长速度,累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0亿元;以年均41%的增长速度,已完成出口创汇214亿美元。
如今,在这个50平方公里的神州第一开发区内拥有1800多家外资企业,世界500强大企业中已有40多家在此安家落户。她不仅为辽宁和大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也为辽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内在支撑。
日前,记者来到了这个流光溢彩的“神州第一开发区”采访,所到之处,使记者深受感动。
改革开放铸就辉煌
 |
大连开发区外景 |
在遍布大江南北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大连开发区是资格最老的“老大哥”,被称作“神州第一开发区”。
大连经济技术开区立足整个东北地区特别是大连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富有特色与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牵动作用不断增强,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在加快辽宁体制创新、构筑现代化产业平台、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龙头牵动和先导示范作用,不仅已成为母城大连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而且已成为辽宁及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现代产业最为集聚,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最为接轨的龙头区和先导区。
21年来,大连开发区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02亿元,完成工业生产总值3591亿元,实现利税收入234亿元,出口创汇242.8亿美元。吸引了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家外商到开发区投资兴业,其中世界500强有40家,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7000多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大连开发区兴建之初就确立了“集东北之优势,还东北之振兴”的建区方针,汇集东北地区优质资源加快开发区的建设,以产业牵动和“嫁接基地”服务于东北地区的发展。
冰山、大显和鞍钢、一汽等企业集团相继在开发区与外资企业成功合作,中国一重研究院等12个研发机构进驻,扩大了母城大连与东北腹地企业直接、间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领域和范围。来自于大连和东北的民营企业和开发区一起成长壮大,成为开发区中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
现代产业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又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区内已步形成了现代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群。
外资企业集聚效应凸现,中外合资大型企业西太平洋石化投产6年来,已成为开发区石化产业群中的龙头。区内以东芝、佳能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拉动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带动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嫁接改造方面,冰山集团与日本三洋公司的合作,大显集团与东芝的合作等项目,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通过工业化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向开发区集聚和城市基础性功能设施的发展,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内涵日趋丰富,现代化生态型、综合性的新型城区初步形成。教育、医疗等城区基础改造设施供给保障能力和环境质量水平在全国开发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并率先完成了ISO14001国家环保体系认证,被国家环保总局和联合国环境署列入第一批“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试点园区。
在二次创业中远航
 |
亚洲最大的粮仓 |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白手起家,到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起锚远航,抒写了一次次的辉煌。
今天,站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融合的临界之处,从振兴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需要出发,她将如何远航?
记者采访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改革局局长解学慧。
记者了解到,2005年是大连开发区整合资源,积蓄力量,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建设产业化、工业化为支撑的新市区为目标,以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进步为理念,以强化招商引资、提升城市功能、优化投资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为竞争重点,以观念更新带动体制创新、工作创新,不断提升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大大连”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0亿元,实现工业生产总值8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争取突破100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实现注册外资10.8亿美元。这些数字表明,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
坚持科学统筹,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观念更新与工作创新并重,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并重,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重,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强化投资软环境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打造依法、规范、理性、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强化规划的约束和环境保护的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强化资源、资产和税收的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巨变引发的思考
 |
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杰威 |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先行先试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21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经济的“增长级”。然而这些“宠儿”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的苦恼:
开发区后续发展定位和管理模式受到挑战。在开发区发展初期,具有功能单一、纯粹的经济功能区的时候,管委会能较好的发挥管理职能。但是,现在这种管理模式正面临着挑战,出现了将开发区回归的体制与行政区合并的模式,这样将会出现经济功能目标分散、体制分散,弱化产业聚集的状况。
辽宁省内及东北区域内的港口资源和产业资源缺乏有效直辖市,分工与整合、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配置存在体制性设计缺陷,政府调控能力和市场配置能力发挥不够,使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得天独厚的沿海区位优势和港口密集优势不能更好地转化为港区、港口和腹地切联动的现实发展优势。
开发区管委会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国家垂直的各类经济执法和监督管理部门与开发区管委会直接配合程度不高,统筹能力、行政效率、体制机制存在相对劣势。
发展意识不够超前,先试先行的环境不够宽松,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解放,创新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大连开发区在振兴东北及区域地位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与深化,在重大思路、重大政策和重大产业项目等方面,需要给予开发区更多、更大的支持。
记者认为,这是改革和发展中的矛盾,总要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到那时,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前景将更加辉煌,大连,这个祖国东方的“浪漫之都”会更加魅力无穷和充满现代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