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地震海啸牵动中国
 |
1月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出席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 |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给东南亚、南亚的许多国家带来严重灾难,截至1月12日至少16.5万人遇难。中国立即启动了应急机制,2004年12月26日当天便宣布向有关受灾国家提供首批价值2163万元人民币(约合260万美元)的物资和现汇援助。31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在原有援助基础上,中国政府将再提供价值5亿元人民币(约合6000万美元)的援助,并且将根据最新情况,随时向受灾国提供进一步援助。2005年1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上宣布再向受灾国提供2000万美元的援助,并提出提供紧急援助、加快重建工作、重振受灾国家旅游业、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充分发挥现有机制的作用等7项建议。
与此同时,中国卫生部、地震局等部门组成的特别工作小组立即投入了工作。12月31日,中国第一批国际救援队35人抵达印尼灾区班达亚齐,十多天内共救助灾民7000多人次;与此同时,地方医疗队也正式启动。12月31日,第一救援医疗队从上海出发,广东卫生厅派出的第二救援医疗队也奔赴泰国。中国第二批国际救援队员35人也于1月11日奔赴印尼。同时,首支民间组织派出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援医疗队15名医务人员也已到达印尼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医疗救助。
来自中国的救援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受灾国。自2004年12月28日至2005年1月8日,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采购系统就已完成4批51项、价值2000余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救援物资采购任务,包括20万件被服、160多吨食品、1300顶帐篷、389台(套)发电机组和800部通信器材等,并按时发往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等地震海啸灾区。温家宝总理强调,到2005年1月底,中国政府承诺援助的物资、资金确保到位50%以上。
 |
 |
印度海啸死亡者家属痛不欲生。 |
2004年12月28日,中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急救物资启运。 |
地震和海啸带来的灾难也让中国的老百姓自发加入到捐助救灾的队伍中来。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华慈善总会和其各地分会等慈善机构在中国各地设立了众多捐赠点,以方便中国公民捐款,仅北京地区就有120余处。同时,它们又联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等单位开设了捐款专用账户和网上捐赠、手机短信捐赠等业务,拓宽了捐赠渠道。截至2005年1月9日下午15时,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华慈善总会和其各地分会共收到到账捐款15351.15万元人民币(约1856万美元)。
中国对地震海啸受灾国的救助工作仍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