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编读往来



红丝带下的承诺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的话题没有因为我们的关注变得轻松,相反,却一天比一天沉重。

艾滋病出现至今不过20几年,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艾滋病正威胁着全球人类,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和妇女的健康生存。在非洲,它的流行使得数十年来在妇女儿童保健方面取得的成绩毁于一旦。面对艾滋病魔的肆意蔓延,人类在苦苦寻找治愈途径的同时,也许能做得最好的就是预防。这是世界艾滋病日一贯宣传的主题,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

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起,中国与艾滋病斗争了20年。从最初的对艾滋病的盲目恐惧、一味防堵到现在的大力预防和疏导,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正在加快向更加开明和务实的方向迈进。依靠政府、民间和国际社会的力量共同协力,遏制艾滋,中国为此做出的努力国际社会有目共睹。

吸毒和不安全性行为是导致艾滋病蔓延的主要原因,而歧视和耻辱感更是我们防治艾滋病的大敌。卖淫者、吸毒者、同性恋者等等那些生活在艾滋病边缘的人群,正由于人们的偏见而被赶入社会的死角,从而更加妨碍了艾滋病的防治和预防知识的普及。

我们理当关爱艾滋病人,理当对与我们一起呼吸着相同空气的这群不幸者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而言,我们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帮助艾滋病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对全社会而言,倡导人们反对歧视,鼓励和动员全社会为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创建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

“遏制艾滋,履行承诺”是2005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也是全人类的愿望。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艾滋病承诺宣言》一再强调全社会必须建立伙伴关系,包括各国政府、联合国系统、企业、劳动部门、宗教组织、媒体,以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在中国防治艾滋病关键时期的今天,全社会都在行动,为着共同的目标履行着各自的承诺。搜狐网等企业发布宣言,承诺保护雇员不因感染艾滋病而遭受雇主或同事的歧视等;千千万万个像艾滋“妈妈”张颖那样的救助者、志愿者履行着心灵深处的承诺;多少像濮存昕一样的公众人物履行着宣传员的承诺;又有多少个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发出“病毒到我为止”的承诺;更重要的是亿万普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承诺,承诺反对歧视。这一切的承诺组成防治艾滋病痼疾的坚不可推的堡垒。

当一双双手紧紧握起的时候,当艾滋病患者得到更多呵护的时候,当无辜的孩子又露出笑脸的时候,表达出的不仅仅是关爱,还有人类的信心。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