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之桥更加通畅
沈苏儒
《今日中国》中文版创刊二十五年了,我作为曾经参与创办工作的一员,看到它成长,看到它前进,欣慰之情,难以言宣。
《今日中国》中文版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光辉一生中最后一椿事业,她当时对这个新生的"婴儿"十分钟爱,亲自为它题词,要它为"大陆同胞和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及港澳同胞之间添加一条联系的纽带,沟通信息,增进了解,交流感情"。二十五年来,这本刊物一直是按照这个宗旨在努力的,也取得了一些业绩。现在,整个世界以及台海地区的形势同二十五年前比,已经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但是,在大陆同胞同海外侨胞、台湾同胞、港澳同之间是不是仍然存在需要"联系的纽带"来"沟通信息,增进了解,交流感情"呢?回答仍然是十分肯定的。
最近,台湾国亲两党领导人相继率团访问大陆,由此引发一波推动两岸交往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人们不难发现,大陆同胞同台湾同胞之间的隔阂仍然很多,彼此的了解仍然很不够。我自己反思,我过去心目中的台湾同胞实际上是台湾光复后从大陆过去的同胞,也就是在台湾被称为"外省人"的同胞和他们的后代,我实在是很无知的。他们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苦难,同祖国隔绝,光复后又受到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他们的理想和向往将是什么?我过去好像都没有去认真思考过。即使是对所谓"外省人",我接触到的也只限于自己的亲友,所知十分有限。当然,这同两岸以往的政治局面有关,但对于从事对外传播的工作者来说,不下功夫去了解对象是不可能使对象了解我们的。"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你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怎样想,也就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
不难看到,"台独"势力正是利用了这种历史造成的隔阂,狂妄地推行"去中国化",妄图泯灭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和手足之情。所以,继续加强两岸同胞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感情,是反对"台独"最有力、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过去对台湾同胞的了解不够,对海外侨胞,甚至对港澳同胞,我们的了解又真正有多少呢?最近读了几位新加坡作者的文章,说明他们为什么认为自己是新加坡人,又是华人,这对我是上了一课,对他们的心态多了一层认识。香港、澳门虽已先后回归祖国,但两者都是特区,都有着同大陆各省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某些文化差异,所以,即使是对港澳同胞也仍有"增进了解,交流感情"的必要。
有人认为现在已进入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已不是缺乏信息而是信息"爆炸"的问题。情况确实如此。各种传播媒介每时每刻都在发送信息,真是铺天盖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就不再需要办好《今日中国》这样的刊物了呢?在这里,我不妨介绍一下"软实力"学说创始者、美国小瑟夫?奈教授的几段话。"信息爆炸产生了这样的悖论:太多的信息反而导致人们注意力的减弱。因此,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挑选出那些会引起人们注意的内容就成为一件十分重要工作,而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对于高级的编辑和策划人才有更大需求的原因。"
他话回答了我上面提出的问题。在信息时代,《今日中国》中文版和外文版不但需要继续出版,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也就是使它们所传播的信息为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和信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去了解受众并使我们的报道更加平衡、真实、可信。
祝愿我们的刊物--心灵之桥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通畅。
沈苏儒:曾任《今日中国》杂志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