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

你现在位置: 首页 >社会>


社会
艾滋病人的守护神
他们是这样解决上大学的费用的
“芳诺”女性的“性福音”?


他们是这样解决上大学的费用的

本刊记者 邓树林

“我上大学后,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全部靠我自己勤工俭学,靠各种奖励,完成了前三年的学业。可以这样说,我不用为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过于发愁。”陈丽说话时,总是带着微笑,充满着自信。

这位个子不高、来自西南边疆贵州瓮安县农村的女孩,现在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媒体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念大四。

陈丽家有五口人,爸爸、妈妈、两个弟弟和她本人。“大弟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大二。小弟弟上高三,学习虽然不是很优秀,但考上一所一般的大学估计不成问题。我家可能要出三个大学生了。”陈丽说,“四年前,我以我们县第三名的成绩考进来的。”

当时,陈丽是她村子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亲戚朋友为她凑了第一年的学费5000元。上大学的第一年,陈丽就对年级的辅导员说,家里经济比较困难,需要申请助学贷款。“没想到,贷款这么顺利,我贷了两万元,四年的学费都解决了。”

学费解决了,并不等于万事无忧了。对一个来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的女孩子,生活费是笔不小的负担,不过,此事没有成为陈丽的“负担”。“第一年,我享受到了特困生助学金1000元;第二年又获得特困生达标奖学金1000元;第三年,获得了学校的一个优秀班干部社会工作奖,奖了我一万元。”陈丽详细地述说着她如何解决生活中困难的,“除了各种补助和奖励,还有,就是我平常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的收入。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我承包打扫一个大阶梯教室,每天晚上去打扫一次,每周六用拖布拖一次。一个月下来能拿到150元的报酬。”

北京的消费水平虽比其他城市高,但奖励加学校的各种补助差不多能解决陈丽多半的生活费。“缺的部分我自己到外面打工去挣。搞过促销,干过别的工作,当中也给人家骗过。后来,我从大二开始,就一直做家教,直到现在。教英语、数学、物理。每小时25元,每周六去一次,一次三小时。”陈丽说。

谈起做家教,陈丽特别感激那家的阿姨。那位女性家长对她特别好,有时还会多给她一些报酬,还给过她一些衣服和生活用品。

记者问她,学业那么忙,又是家教,又是勤工俭学,而且还承担社会工作(大一、大二陈丽担任班上的团支书,她班的团支部年年都被评为学校优秀团支部),会不会影响学业。她说不会的。陈丽学习很优秀,今年考了全班第四,奖励一千元。班上综合排名,第一年,排第三,第二年排第二,第三年还没有排出来。

三年来,陈丽全靠自己勤工俭学,靠各种奖励,解决了自己生活所需外,还能拿出一部分钱不时资助也正在上大学的弟弟。

入学成本在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年实行大学生上学不交学费的制度。然而,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的转换,自1996年起,所有大学生上学都必须交学费。

一个大学生每学年要交多少费用呢?记者从网上搜索了一些大学的入学成本(这其中,学费占据大头)。北京大学,约8000元;复旦大学,约1万元;中国美术学院,约1.85万元;浙江大学,约7500元;浙大城市学院,约1.9万元;湖州师范学院,约1.4万元;宁波诺丁汉大学,约5.5万元。

高收费的影响和压力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灵中是非常深远而广泛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使得城里下岗人员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在升大学之前更早的阶段就让自己的子女放弃了选择上大学的念头。

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地区差异和个人差异进一步扩大,使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对收费上大学感到畏难和压力,使得被称为“特困生”(指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100元的家庭)的群体越来越庞大。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姜鹏老师告诉记者,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特困生的比例为9%,2002年为11%,2003年为12%,2004年已经上升到14%。“困难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姜鹏说。

完善的资助体系

为特困生解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到使每个特困生都能上学,并能顺利完成学业,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周密的办法,细致的工作,断不可能。

“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有一整套体系。这套办法叫做‘奖’、‘贷’、‘助’、‘补’、‘减’。”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处李萍老师告诉记者。她说,“奖”就是奖学金和助学金,“贷”就是国家助学贷款,“助”就是勤工助学,“补”就是困难补助,“减”就是减免学费。在这五大项中,尤以国家助学贷款最为重要。

被李萍老师称为“最为重要的”国家助学贷款从1999年起实行新的办法,而具体实行已到了2000年初,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多了,其中,去年停贷了一年。今年又重新恢复了。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过去三年全校有1200人享受了国家助学贷款,基本上能解决困难学生的学费。按国家和银行的有关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年最高能贷6000元,在学的四年可贷两万四千元。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中国传媒大学在入学通知书上就写得很清楚,上面附有国家有关规定。学生确实没有钱,可先入学,走绿色通道,也就是说,什么都不用带,到学校后,学校会想办法帮助解决。入学后,通过帮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困难补助,安排勤工俭学等,以解决他们学费和生活上的困难。

李萍老师说,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多数能筹集到第一学年的学费,但也有筹不到款的,今年新生入学报到时,一点钱都没有筹到、交不起学费的,就有30名同学,而去年是50人。

据记者所知,中国传媒大学工科的学费每年为5000元,艺术类学生的学费为一万元。一年最高只能贷6000元。显然,艺术类的学生还缺一大部分钱,怎么办?“就得想别的办法通过不同的渠道去筹款。”李萍老师解释说。

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外,还有校内贷款、专项奖学(助)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以及社会资助等多项救助困难学生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寒门学子的学费、生活费应是有着落的。

从2002年起,国家又出台了一项国家奖学金政策,以资助那些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奖学金分一等、二等两等。一等奖学金,每年奖6000元,二等奖学金每年奖4000元。

国家奖学金是一项资助力度很大的奖学金,奖励力度之大,在各项奖学金中是最高的。它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因为,无论是获得国家一等奖学金或是二等奖学金的,同时免掉当年的学费。

“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的一整套庞大的资助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年来,中国传媒大学没有一名同学因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习或放弃学业的。不少特困生在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下,发奋学习,涌现出很多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姜鹏说。

勤工俭学,自力更生

在中国传媒大学,很多家境困难的同学都走上了勤工俭学,自力更生之路。郭斌和童猛就是他们当中的两个,都来自农村。郭斌是信息工程学院广播电视工程系大二的学生,湖北省公安县人。老家是安徽省凤台县的童猛,在国际传播学院英语系(国际英语信息采编方向)念大四。

郭斌的父母都是农民,还有一个妹妹,已经不上学了。他说,反正我上大学没有感到什么困难,大一的学费是家乡的亲戚朋友凑的。上学后父母还给了我一些钱。第一学年,学校给了我一千元的困难补助。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我就出去做家教了,周六去一次,假期则每天去教两个小时。教初二数理化。一个小时30元。学校每人每月给53元伙食补助。我每月吃饭300元就够了。补助再加上家教的收入,生活费基本上够了。“我觉得,现在比上高中的压力还小一些,因为上高中得全靠父母供给。现在,完全可以靠我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劳动,比如做家教等,再加上努力学习些,还可以得奖学金,完成四年学业应该没有问题。”郭斌的成绩在全班90名同学当中排第四。

童猛说,他家的情况稍好一些。家里有父母,和一个已经出嫁的姐姐。父母都是农民。年轻时,父亲干活太累,留下了病根,身体不太好。第一年,家里也拿不出那么多学费。与陈丽的情况有点相似,也是东拼西凑,从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最后凑齐了第一年的学费。

“到学校后,我没有用家里带来的钱交学费,觉得借来的钱迟早是要还的,把债背在父母的身上,感到心里不安。那年,在北京贷款是很容易的。老师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同意我办理贷款。就是说,第一年的学费是贷款来交的。我就把借来的钱寄回老家去,还了别人。”童猛说。

第一年借款,他就跟工商银行签了四年的合同,每年5000元的学费解决了。生活费,他通过做家教,靠在学校勤工俭学来解决。家教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做到大二就不做了。大三开始,老师很照顾,把他安排在系里勤工俭学,与班里另外一名贫困生,为系里统计学生分数,做录入等工作,还有,为系里运送和卖卖参考资料,然后给一定的劳务费。“有时还给得不少。自己挣的钱,再加上奖学金,足够解决自己的生活费和买书等日常开支。”

童猛是一名很优秀的学生,大一、大二拿过两年的国家奖学金。如果考虑的话,今年再拿一次国家奖学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今年国家奖学金虽是个未知数,但学校的1000元奖学金已经收入囊中。

家境贫寒,要靠自己的劳动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三名同学都说,一点都不感到自卑。童猛甚至还说了这样一段话:“去年寒假回家,正赶上我爸患高血压住院。我手里有些节余,我还给了家里4000元钱。上学期间就能给家里做些事情,对我来说,心里感到极大安慰,也很充实。”

不是说所有贫困的同学都像他们三人有一颗坚强的心,采访中得知,也确有少数同学看到人家花钱大方,又有手机,自己没有,心里不是滋味。他们认为,关键是,个人应该把自己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如果没钱,就应该自己去挣钱,或靠贷款来生活。不应感到自己比人低一等。

童猛说,在大学的三年中,我看到一些同学拿家里的钱去挥霍,挥金如土,我挺替他们惋惜的。毕竟他们花的是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而又没有花在一个比较正当的用途之上。我真替他们感到痛苦。我自己能够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还能帮家里一点,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学生,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人穷志不短。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