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在打旅游牌
本刊记者 邓树林
无锡是中国经济非常发达的中等城市,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900亿元。精明的无锡人在强化已有产业的同时,又打起了旅游牌,越来越看重旅游业在整个经济天平的分量。
日本人的“无锡旅情”
我在无锡采访时,听到了一首歌的故事。
时光倒流回20年前。那时,中国刚刚实行对外开放不久,无锡在国内外的名声不是很大。然而,一首歌扩大了无锡在东邻日本的知名度。
1985年,世界博览会在日本筑波举行。有人通过日本ABC音乐出版公司社长找到了日本著名词曲作家中山大三郎,邀他来华采风。中山大三郎到无锡经过一番旅游考察后,写成了一首《无锡旅情》。
《无锡旅情》写的是一个男青年和妻子闹了别扭,独自出国旅游,来到了中国太湖。浩渺的湖水使他心胸开阔,多日的郁郁寡欢烟消云散。由此,便决心回国与恋人和好,冰释前嫌。
此曲一出,日本各大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到处传唱。歌曲发表一周年,此歌的唱片、磁带发行量便达百万。很快,《无锡旅情》便在日本家喻户晓。
聪明的无锡人,便抓住此良机,大力做促销工作。无锡,顿时成了在日本人心中知名度极高的城市,成为许多日本人旅游中国的首选城市。无锡得到丰厚的回报,也明白了旅游也可做成品牌。
打太湖牌,唱太湖歌
“无锡旅游,走了一条怎么样的路子呢?融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路子。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打好山水牌。”
已在无锡市旅游局局长任上工作了四年、非常热爱无锡,无时无刻不在推介无锡的王洁平局长,一说起无锡旅游,就满脸的自豪。
无锡的旅游口号叫做“无锡充满温情和水”。无锡处于(长)江尾海头,是美丽的滨江城市。太湖是明珠,2250平方公里,又号称36000顷,正是烟波浩渺的太湖孕育了无锡的湖光山色。从北京至杭州串起30多座城市的京杭大运河,穿无锡城区而过。运河也为无锡添了彩。
太湖孕育了无锡,太湖为无锡增光添彩。为发展太湖旅游,这个市大力治理了太湖和它的内湖蠡湖以及周边环境,使一座蠡湖新城悄然兴起。利用太湖的历史文化、民族工商文化,包括太湖文化,在太湖周围,建起了一个个当代中国新的旅游景点。其实,蠡湖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它跟中国历史美人西施和范蠡的名字联系起来。湖因人而得名,人因湖而扬名。
在旅游发展当中,近年无锡提出依托这个城市,打城市品牌,整合整座城市旅游资源的新思路,打太湖牌,唱太湖歌,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整合自然、历史、文化、社会的资源,把旅游打造成一座城市的重要产业。
王洁平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无锡在经济结构调整当中,非常注意发展旅游业。无锡是一座经济发展比较重的城市,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在新时期,调整了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现在,无锡的第一产业占22%,第二产业占38%,第三产业占40%。旅游业已占到无锡国内生产总值的9.5%。今年可望超过去年,达200亿元,总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
他说,调整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就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而其中,旅游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锡正在做一篇旅游经济学的大文章,这篇文章做好了,无锡的旅游业肯定会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增大旅游业在整个城市经济总量的比重。
“小题大做,无中生有”
为了打响旅游品牌,无锡提出了“三品战略”发展目标。
一是打造太湖自然景观精品。历史上,大自然给无锡留下了许多山水资源,像太湖周围的鼋头渚、梅园、蠡园、锡惠公园、二泉,现在是怎样把这些打造成精品,提升它的内涵。
二是培育旅游文化名品。
无锡有两个东西,已引起中国旅游界的关注。一是叫做“小题大做”。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无锡拍摄《三国演义》、《水浒》、《唐明皇》等电视剧留下的影视城,有头脑的无锡人就把它打造成影视文化和山水文化融合的旅游景点。不仅仅山水,也不仅仅中国名著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注入了它更深的文化内涵,十几年来,这个景区一直保持着青春活力。今年,游客还会增加,上升到180万。
二是“无中生有”。无锡没有更多的土地,没有更多的投入,但无锡人在一张白纸上打造了中国少有的一个景区——灵山大佛景区(在太湖边上),旅游界公认它是成功的。从1994年开始建设,到1997年开光。高88米的释迦牟尼青铜立像,是神州第一大佛。去年,SARS之后,又建成了取自佛教故事的二期景区九龙灌浴。今年游客有望达到两百万。这个景区的建设挖掘了中华佛教文化的内涵。佛教文化在世界是2000多年,中国是1300多年,无锡人就是这样把丰富的佛教文化挖掘出来,做成了一篇旅游、佛教文化的大文章。
三是培育名人名品。无锡这个江南水乡,又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从民间民族音乐家瞎子阿炳,刘天华,到许多科学家,包括徐悲鸿、徐霞客……都是无锡人。还有一批名人故居,如薛福成的故居(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创始人、外交家)、阿炳故居,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典出自此)、《围城》的作者钱钟书的故居。无锡旅游、文化部门对名人故居的修复,不是为修复而修复,而是为了传播一种文化。
无锡还被称为院士之乡、教授之乡。叫做“无宜(兴)不成校”(宜兴,无锡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大学不可能没有无锡人,现任北京大学校长是无锡人。无锡正在把挖掘历史文化跟弘扬时代精神结起来,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打造城市的特色,扩大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无锡的独门武功
要做大一个城市的旅游品牌,必须有自己的思路。无锡的思路是什么呢?
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意思就是把整个无锡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来打造,发展大旅游。因此,要改造城市的环境,提升城市的功能,提升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把无锡打造成温情和水的感觉。
旅游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协调,如餐饮,把餐饮做大,还有购物、文化娱乐。通过这几块,延长了游客在无锡的逗留时间,增加游客在无锡的消费。旅游产业上去了,总收入上去,必然会带动其他产业。
往区域的形象发展。要发展无锡的旅游,不是孤零零地打无锡一家的牌,而要打区域的牌,如与苏州、常州、湖州一起,建成环太湖旅游圈。共饮太湖水,同唱太湖美。还有,就是呼应策应“长三角”旅游合作体,发展“长三角”大旅游。还可以把无锡旅游范围扩大一点,建立“珠三角”旅游合作区,大北京旅游合作区。关键是能不能打破城市间的壁垒,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实行双赢。从竞争对手到合作,建立起一种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又叫都市旅游农业。一举数得,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扩大了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宜兴有一个农民度假村,解决了1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城市人休假时,也可到农村度假。农民也到城里来旅游。江阴华西村的旅游观光农业办得最有声有色,红红火火。一个人口不过两万五千人的华西,每年到那里旅游的人数过百万。现在的无锡,城市与农村的界限已越来不明显了。
“过去,对发展旅游有争议,说旅游破坏了环境,而无锡恰恰相反,不是破坏了环境,而是保护了环境。过去是围湖造田,现在是退田还湖,还我太湖。现在,无锡的晚上,成千上万的游人在围着太湖漫步,跳舞,赏景,尽享大自然之美。”王洁平这样阐述了自己的旅游与环境保护观。
他描绘了无锡旅游发展远景,要实现三大跨越。一、实现从三产产业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跨越;二、实现从旅游大市到旅游强市的跨越;三、实现从一般旅游到国内外旅游胜地的跨越。
一座城市不在乎大小,强弱,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特色、个性,在国际上要有竞争力。这是无锡,也是周边城市苏州、杭州、常州的共识。只有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才能发展旅游,只有品牌,才能增强旅游在一座城市的经济分量,做到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