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地方形象 >

地方形象

重建“绿色宝库”

张家界——历史的封存 当今的骄傲



重建“绿色宝库”

龙泽文

在中国的东北部,有一片贯穿南北郁郁葱葱的森林及山地,这就是有着“绿色宝库”之誉的大兴安岭林区。这里群山起伏,林海扬波,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据统计,大兴安岭林区有林地达713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6.65亿立方米。原始森林约占总森林面积的40%。

大兴安岭林区横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是中国面积最大、资源分布最集中的重点林区,也是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在过去的40年间,它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1亿立方米,上缴税金49亿元人民币,为国家提供的生态效益可用数千亿来计算。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说,大兴安岭的林业为新中国的原始积累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这种经济上的巨大贡献,大兴安岭的林业在历史上曾赢得了“林大头”、“林老大”的称号。

1964年8月,10万人进入了大兴安岭地区,在这个气候严寒、荒无人烟的森林中开始了以采伐木头为主业的林业生产,紧急供应全国的建筑、造纸、造船和铁路轨道建设等。1959年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北京当年著名的十大建筑里都有来自大兴安岭地区的木材。在支援全国建设的同时,大兴安岭林业也成了最受青睐的行业之一。在东北林区工作了30多年的原大兴安岭行署副专员戴万春说:“那会儿东北姑娘最想嫁的人就是林业职工,所以林业青年找媳妇往往能找到漂亮的姑娘。”

但随着国家对木材需求量的增加,林区的森林资源也出现了过度的消耗,可采森林资源的蓄积锐减。以木材生产为主单一经济结构的弊端也逐渐地显露出来,职工月均工资收入降到了200多元。

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戴万春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他刚来大兴安岭时,经常可以看到棕熊、狍子、野猪等,现在整个林区连鸟鸣的声音都难以听到。他介绍,动植物物种衰减只是大兴安岭表面的生态现象,近年来更严重的生态灾难更令人揪心:比如四十多年来年均降水减少了近100毫米,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增多,在1996年6月份居然下起了大雪,2001年还出现了沙尘暴天气,而2002年7月却出现摄氏38度的高温天气。森林蓄水能力下降,出现了多次洪涝灾害,水土流失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另外,冻土层加深,森林群落退化严重。

林区经济陷入了经济危困、资源危困的“两危”境地。

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进步

实际上,计划体制使东北林业人在建设初期赢得了“林大头”的地位,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这种体制暴露出的弊端,却成了后来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因此,深化国有林业体制改革成了大兴安岭林业人的共同呼声。

1998年,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当地政府及林管局以此为契机,加大了对林区经济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到2003年末,全区替代产业中,绿色食品的产值已实现3.5亿元。大兴安岭现在的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52.4万亩,15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还打出了“大兴安岭北奇神”的牌子。

特色养殖业实现产值1.1亿元,狐、貂、獭兔等珍贵皮毛动物已达10万余只,其珍贵皮毛产品已销往东南亚、港台地区和中国内地市场,并成为林区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一大亮点。预计到2010年,全区畜牧业产值将达到20亿元。

药品开发初具规模。大兴安岭盛产中草药材,制药工业显示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区现有制药企业3家,医疗保健品企业2家,主要生产抗癌新药EF胶囊,花青素、纳米鹿茸酒、木耳多糖和蘑菇蛋白与榛蘑等4个系列9个品种。现有8个药材种植基地共2191亩。目前,全区已有药材种植养殖户966户,从业人员超过4100人。2002年,全区与药相关的企业实现产值4100万元,利税达328万元。

特色旅游形成气候。2003年旅游业实现收入5200万元。目前推出的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森林游、界江游、避暑游、驾车游、会议游等,已成为中外游客的首选。

与此同时,林区经济和社会也实现了全面发展和进步。到2003年末,全区经济总量已由1997年的35.5亿元增加到53.2亿元,人均GDP达到了10061元,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林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林业化工体系。高档实木家具、实木地板、集成材、刨花板、细木工板、集装箱底板等种类繁多的林木产品覆盖国内和部分国际市场。大兴安岭已成为全国林木产品的主要供应地之一。

个体私营经济也得到大力扶持,目前全区个体经济业年创产值14.3亿元,成为林区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一支力量。目前非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31.7%。

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开发建设之初,由于受“先生产、后生活”建设方针的影响,林区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住房难、吃水难、行路难、购物难成为困扰林区职工群众生产和生活的最大难题。

1998年之后,大兴安岭林区的城乡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自1998年以来,全区通过争取政策、招商引资、企业自筹等多种方式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2.9亿元,比1998年前10年的总和还多。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2.59平方米,已由1998年人均的10.1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14.8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15万林区人告别了饮用地表水的历史。新建和扩建了加格达奇区、塔河县、呼玛县、新林区、松岭区、呼中区等10个县区局的自来水工程,城镇自来水普及率由1998年的44.4%提高到2003年的62%。新改造城镇高等级道路106公里,完成投资2.2亿元,高级和次高级道路里程达到209公里,占城镇道路的50%,极大地改善了城镇的交通环境,便利了居民的出行。

林区职工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根据2003年末的统计,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656元大关,在黑龙江省13个市地中列居第6位,较1998年、2000年、2002年人均增加1818元、1516元和508元。随着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居民手中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到2003年末,全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68.7亿元,由1998年的人均8468元,增加到2003年的12968元。截至2003年,全区共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4.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9.5亿元。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也实现了长足发展。40年来,全区累计用于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的投资达20多亿元。全区现有中小学15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所,职业学院一所,民办教育机构150所,为林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全区医疗网点遍布城乡林场,开发建设之初的就医难、看病难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各类休闲娱乐设施的建成使用,提高了城镇品位,活跃了林区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2002年,原黑龙江省副省长、现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淑洁高兴地评价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和漠河为“小城不大,秀美如画”。

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要发展,生态是基础。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作用和地位十分突出,她是两江(黑龙江、嫩江)的发源地,也是松嫩平原、内蒙古草原乃至于我国东北与华北地区的天然屏障。

自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林区加大了资源保护与培育的力度。木材产量已由“天保工程”实施前1997年的350万立方米调减到2003年的214万立方米,减幅为38.81%。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75%提高到现在的78.42%,增长了3.4个百分点。

谈到大兴安岭林区未来的生态建设,现任地委书记王忠林说:“大兴安岭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再也不能走以单纯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经营思路。我们宁愿承受经济上的压力,也不做破坏生态环境的罪人。”

为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林区从2002年开始,对境内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严重的所有采金活动予以取缔,并对因采金活动而遭到破坏了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逐步进行人工恢复。仅取缔采金一项,林区一年就要减少近2亿元的收入并减少GDP两个百分点。

林区现已有呼中、双河、南瓮河、绰纳河等7个自然保护区被国家和黑龙江省列为自然保护区。经过近17年的不懈努力,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过火面积达104万公顷的漠河、图强、阿木尔等地区现已完全恢复了生态。

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1964年开发至1998年的35年间,全区硬化路面不足80公里,高等级公路零公里,交通欠发达,通信方式相对落后。这种落后的局面,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林区经济的加快发展。为彻底改变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状况,1998年,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管局通过向上争取政策、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和企业自筹等办法,进一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改造及建设的力度。从1998年至2003年的五年间,全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创纪录地达到16.9亿元。

2003年10月,首府城市加格达奇至漠河北极村的582公里白色高等级公路全线贯通,并从此结束了林区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同时,这条高等级公路的全线贯通,也极大地促进了全区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004年5月,哈尔滨至首府城市加格达奇的民航飞机正式通航,从此结束了大兴安岭没有民航的历史。

借助西部开发优惠政策,哈尔滨至北极漠河的机场年内也将开工建设。机场建成后,届时哈尔滨到极北旅游名城漠河的旅途也将从24小时缩短至4小时,中俄界江——黑龙江洛古河上至俄罗斯的波科洛夫卡大桥也已经国家批准立项。大桥的建设与开通,将会极大地促进对俄贸易和对俄旅游;铁路客运也比较方便快捷。

目前大兴安岭地区首府城市加格达奇已开通了至北京、哈尔滨、沈阳、大连以及漠河直通哈尔滨的多趟旅客快速、直达列车。发达的交通,快捷的通信方式,使大兴安岭与外界的联系更便利、更紧密。林区经济的振兴与腾飞也指日可待。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