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798的过客?艺
李 钺

北京的东北角,原是一片远离市区的电子工业区,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今天,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这片包括工厂、居民区和学校、医院,被称作酒仙桥的曾经相对独立的区域,已经与市区融为一体。这里曾是中国最早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之一,显赫地位持续了三十多年。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渐衰落下去,许多厂房被一座座地废弃。
也许是因为工厂里的人们对过去怀有感情,也可能是未得到开发商的垂青,这些空置的厂房一直没有被拆除,仍旧像几十年以前一样高大、结实,从而给了在北京从事艺术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富于浪漫情调的活动空间。现在,那些空置厂区形成了北京最奇特也最前位的艺术街区。
大约在1995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中央美术学院在这片工业区内一个名为798的工厂里以极低的租金租用了一座旧厂房,建立起一间雕塑工作室,这被认为是如何被称为“798厂”艺术区的发源。
直到现在,这间雕塑工作室仍然存在着,取名为“雕塑工厂”,由当年中央美院雕塑师们的一位助手经营着,并且一直运转良好。
随后,又有几位雕塑师过来建立了工作室,他们看中了这座工厂高大而宽敞的厂房,能令他们方便地创作大型作品。
2000年,在雕塑师的介绍之下,一位美国人的身影出现在了这座到处是闲置厂房的地方,“798厂”从此拥有一位象征性人物。他的名字叫罗伯特,是活跃在北京艺术圈里的一位特别人物。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专家,也是把中国当代艺术向外国进行传播的关键性人物。
罗伯特来到“798厂”之后,租用了一座原先的食堂,改建成了一家艺术书店,这座书店成为许多中国艺术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在罗伯特的推荐下,更多的人来到了这片工厂区,建立起艺术工作室、展厅以及画廊。
罗伯特还让世界知道了“798厂”的存在。
到了2002年,几座最大型的厂房,有的面积多达上千平方米,也出租给了从事艺术活动的个人或团体。当年10月,这个北京新兴起的艺术区里,举办了首次大型艺术展览。
慢慢地,被“798厂”吸引的已经不止那些纯粹的艺术家,几支乐队也进驻了这片气氛独特的街区,接着则是酒吧、餐厅、前位的服饰店,甚至杂志社。去年,已经有40多个商业机构在这里从事经营活动,相比之下,艺术工作室却只有30多个。当然,后者的规模通常很大,对外界也更有影响力。各种展览和艺术研讨会,频繁地光顾这里仍然保持工厂风貌的各个展室。
如今,“798厂”艺术区的面积大约有2万平方米,“落户”在里面的人喜欢把这里与纽约的SOHO艺术区相提并论,这也是美国《纽约时报》在介绍“798厂”时表达的观点,因为这里的空间就像几十年前的
SOHO一样,保存着有工厂区的原生状态,几乎没有任何装饰。
实际上,包括798工厂在内,酒仙桥的这片电子工业区都是在50年代由前苏联援建的,而具体的设计和施工,都由原民主德国的工程师负责。当时,这项工程的规模之大,在全亚洲都难得一见。
正因为有德国人严谨态度的因素,这片工业区也便带有了独特的欧洲的工业厂房设计风格。同时,因为这片工业区在当时对中国的重要性,每所工厂都像军工厂一样用数字作为名称,除了798,还有718、706、707、751等等,而所有的工厂,则又被统称为“798联合厂”。
这一复杂的身世,以及它不同于北京其他地区的建筑风格,相信也是北京的艺术家们都乐于光顾“798厂”的原因,而艺术家们则给了这个地区新的内涵。
美国的《新闻周刊》每年都会评选年度世界城市,在2003年,北京首次入选,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798厂”艺术区。该刊认为,798艺术区的存在和发展,证明了北京作为世界之都的能力和未来潜力。
许多外国的艺术家或经济人,都按着《新闻周刊》、《纽约时报》之类报刊的文章找到“798厂”里来。一项测算表明,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批参观者光顾这里的工作室或展览厅。
今年五月份,“798厂”举办了中国第一个由非官方展览机构举办的艺术节,在一个月时间里,就有大小30多个艺术活动在这里举办,其中最有影响的还是前位的当代艺术,包括视觉、声音艺术,现场音乐会、舞蹈、戏剧、行为艺术、建筑及设计展等等多种形式,还有4个独立的电影节,8个摄影展。
在这个“798厂”艺术区历史上最热闹的一个月里,200多名国内外的知名当代艺术家在这里展示了他们的作品,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孤芳自赏的中国当代艺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与来自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许多观众,甚至外国的普通参观者们相接触。一些艺术界的人士或支持者在这次活动举办后,都不遗余力地宣称,“798厂”艺术区已经成为了北京的一个新象征,将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魄力。
对于艺术家们来说,实际上只需要有一个安静的、供他们进行创作的地方,将他们的工作室完全向公众开放,也许并不是他们的初衷。但是,现在,他们又必须这样做,因为这可能关系到正处于繁荣之中的“798厂”艺术区,会不会突然消失。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片昔日位于城外的工业区已经与市区连接在一起,这里的地价也迅速上涨。据称,艺术区所在的地方,土地价值已经达到十几亿元人民币,而当初,艺术家们都是以很低的价格,就租下了这里的厂房。艺术区繁荣起来之后,产权方已经将租金提高了不少。
另外,北京也规划在这里新建一个新的电子工业区,798厂也处在规划范围之内。不管是进行房地产开发,还是建新电子工业区,产权方都会比现在获得更大的收益。实际上,这里的大多数的租房合同,都将在明年到期。
所以,可能被迫搬走的阴影已经笼罩在艺术区的上空,而大多数的艺术家,并不想离开这个地方。自救,便成了他们现在最主要的工作。
从日本回来的黄锐正与“一群人”一起,准备出一本名叫《798在北京》画册,每一个在这里生活的艺术家都将参与其中,以让更多的人了解,798厂艺术区应该继续存在下去。他们还组织了一个协调小组,其成员也包括前面提到了美国人罗伯特。小组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与产权方做沟通。
一位在这里开服饰店的女老板很坚决地认为,艺术区不会被拆掉,“奥运会就要来了,北京应该有一个做文化的地方,谁拆了这个地方就是历史的罪人。”
她说,“住在这里的人现在多少都肩负着一种责任感,就是赋予798艺术区更多的值得保存下来的理由。”
对现时的处境,艺术家也表现出很无奈。孙原、彭禹夫妇是最早在798租用工作室的艺术家之一,拥有一个10米高,面积大概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一半为生活区,堆放着书籍电脑,剩下的空间都摆放着他们的作品。对他们而言,798只是一个工作生活的地方,而不是旅游区,可是现在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媒体访问,甚至有恋爱的青年男女来敲门希望能进工作室看看。他们已经对现在的“开放状态”难以忍受。
“我不知道他们想看什么,其实我们的生活没什么观赏性,感觉像笼子里的动物。”
他们正在准备着年底布鲁塞尔的展览,谈到这里会被拆掉的可能,或明年产权方可能上涨租金,孙原说,我们会另外找一个地方,没有理由阻止他们的做法。我们只是过客。
部分的拆迁实际已经在798厂开始,但据说在政府的介入下,这一过程已经暂时停止。“除非推土机推到门口,否则我决不离开这里。”黄锐的态度代表了这里更多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