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大师齐白石
朱京生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齐白石是最负盛名的大师之一,他是继吴昌硕之后最伟大的艺术家,是20世纪诗、书、画、印深造求通、承前启后的大师。
15岁先后拜齐仙佑、齐长龄为师,学做大木器作。
37岁拜清末大儒王湘漪为师,学习诗文,开始了由民间画匠向文人画家的转变。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生于湖南湘潭杏子坞,初名纯芝,人唤阿芝,后名璜,字渭清,号濒生、白石、借山馆、三百石印富翁等,世代以务农为业。4岁从祖父识字,8岁入村学,11岁即在家种田、放牛、砍柴。15岁先后拜齐仙佑、齐长龄为师,学做大木器作。16岁转拜周之美学习雕花木工,19岁出师,人称“芝木匠”。几年中不仅学会了周师傅的平刀法,还改进了圆刀法,花样也有所创新,显示出过人的天赋。那时雕花木匠所雕的花样,都是祖传下来的花篮样式,人物也无非是麒麟送子,状元及第之类,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白石便将《芥子园画谱》里的绘画和绣像小说里的插图运用在雕花手艺上,果然大受好评,之后益发大胆地创造起来。26岁起从萧芗陔、文少可学习画像;27岁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常住胡家,从胡沁园学习工笔花鸟草虫,从陈少蕃读《唐诗三首》、《孟子》、唐宋八大家散文,旁及《聊斋志异》,后又学诗,偶然咏牡丹,有“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菊有余甘”之句,大受师友称赞。既而又向谭溥学画。是年,因为人画像挣钱比雕花多,且又省事,于是就改行专做画匠。之后,画像之外兼卖山水人物、画鸟草虫,尤以仕女图最受欢迎,独步乡里,人称“齐美人”。34岁正式学习篆刻。37岁拜清末大儒王湘漪为师,学习诗文,开始了由民间画匠向文人画家的转变。次年,筑屋借山吟馆。
1917年为避家乡兵乱来京,经“十载关门”,
创出红花墨叶一派,在京城立足。
齐白石40岁后“五出五归”离家远游,先后游陕、京、津、浙、沪、赣、粤、桂、川、港等地,广结书画之缘,还结交了各地硕学鸿儒、高人逸士,得阅所藏历代名家法绘,从中既学到了传统的精华,又吸收了今人之长,开阔了胸襟,拓长了见识,画风由原来的工笔而变为写意,为以后的“衰年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归乡后听从沁园师的建议,决心在根基方面狠下苦功,“不再作远游之想”,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读书、写字、作画、刻印和吟诗上,还深入研究古代的书画理论,总结以往艺术实践上的得与失,努力探索新的形式语言。
1917年为避家乡兵乱来到北京,得与陈师曾、陈半丁、胡佩衡、王梦白、凌直支、姚华等名流相识。当时他专画八大山人一类的画,不好卖。陈师曾让他多画感受,多出新意,并以“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之句相赠,劝其变法;陈半丁劝他学学海派,学学吴公昌硕先生,他表示同意。齐白石善与人交,谦虚好学,择善而从,从此,开始了“衰年变法”,终于经过“十载关门”,创出红花墨叶一派,在京城立足。是年冬返乡。次年,家乡又遭兵乱,离开借山吟馆,“吞声草莽之中,夜宿露草之上”,避于紫荆山下,此时茹家冲“寄萍堂”历尽浩劫,满目疮痍,所藏诗、书、画、印被洗劫一空。后有诗曰:“借山也好时多难,欲启燕台葬画师。”决意离开家乡,定居北京。1919年重来北京,居法源寺。
1925年梅兰芳拜为弟子,与王森然定交。次年以两千元大洋购下西城跨车胡同十五号的院子,从此在北京有了安身之所。1927年应林风眠之邀,到国立北平艺专教授中国画。1931年又应私立京华美术专门学校校长邱石冥之邀,在该校兼课。1936年西游峨眉、青城,与黄宾虹定交。
1937年,遵从算命先生之言,用“瞒天过海法”以避流年不利,从此虚两岁,称年75。北平沦陷后,辞调北平艺术学院和京华美专的教职,闭门家居,不轻易见客。1943年,因继室宝珠难产去世悲痛欲绝,停止作画数日,亲撰祭文和挽联悼念。抗战胜利后,恢复鬻艺生涯,有诗记曰:“铁栅三间房,笔如农器忙;研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笔不停挥,可见生意之好。1946年,托胡适写传记。北平美术会成立,当选名誉会长。往南京、上海等地办展。名声日盛,求者如云,1948年李宗仁为竞选副总统,也常托夫人来齐宅买画送人。
经过70年的学习和探索,齐白石成为中国20世纪
诗、书、画、印深造求通、承前启后的大师。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任美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1年荣宝斋印行《齐白石画集》;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4年在故宫举办“齐白石绘画展览会”,纪录片《画家齐白石》启镜开拍;1956年受聘为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获得1955年度世界和平奖金;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成立,任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因病去世。著有《白石诗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老人自述》,以及画集印谱多部。
经过70年的学习和探索,齐白石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齐派艺术”,成为继吴昌硕之后最伟大的艺术家,是20世纪诗、书、画、印深造求通、承前启后的大师。
齐白石曾说过:“我是吃了千千万万人的桑叶,才会吐出丝来;又采了百花的蜜汁,才酿出甜蜜。”白石之画,初从乡里胡沁园等师学习工笔草虫,后来在远游中,他广泛而深入地学习了传统,尤其着力于青藤、八大、石涛、金冬心等明清文人书画大家的作品,由工笔渐趋写意,风格冷逸、孤高,与八大相近。定居北京以后,开始“衰年变法”,借鉴吴昌硕金石一派的风格,创出红花墨叶的自家风貌,从而在画坛立足。此外,他在花鸟画的构图用意上往往巧拙并用,敢于犯奇弄险、出奇制胜,但又归与自然之境。在题材内容上有很大拓展,笔下的虾、蟹、虫、鱼无不生机勃勃,连以往从不入画的农具、算盘、玩偶也一一纳入画中,将中国农民的那种纯真、质朴之情冲溢其中,感人至深;齐白石的山水,早年受清末“四王”一路画风影响,后足迹遍及华岳、泰岱、恒山、嵩上、衡山、匡庐、罗浮、桂林、青城、峨眉,多得江山造化之助,有《借山图》52帧存世,主要是通过“亲身感受”和“记忆储备”来进行创作。晚年在山水中融入了写意花卉画法,作品以意境胜;人物多简括、拙朴、幽默、传神。
齐白石书法初学“馆阁体”、何绍基,继学《爨龙颜》。篆刻从浙派入门,后数年得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由于在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上的高深造诣及对艺术共同规律的把握,使齐白石不期然而然地将诸艺的章法构成、疏密原则和用笔用墨之法相参互用,又将篆刻古朴、苍劲的金石趣味注入到书法、绘画的线条之中,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齐白石作品赏析
图一:《花实各三千》
画高180厘米,宽48.3厘米,是中国画中的条幅类。图写桃树枝、干、叶及四只硕大的桃子,寓祥寿之意,桃与叶构成了画面的主体,而桃子为
“画眼”。桃的画法变化吴昌硕的“点法”为“写法”,上部用较为浓重的胭脂一笔笔写出,且分出浓淡,下部着以藤黄而成,叶子墨中略加花青和藤黄,仍给人“墨”的感觉,故于桃子上下之间起到掩映成趣和衬托的作用,依然是“红花墨叶”的视觉效果。树干以淡赭墨率意写出,既是一种彼此关系的交代,又在后面起到再次衬托的作用,给人以空间上的纵深感。题跋为一炷香式,从左上直贯而下,将画面的“气”(空白)聚于画内而不外泄,且与右下空白形成斜胶对称,使画面神完气足。此外,构图的新奇和笔墨功力的老道,也是过人之处。
林语堂有言:“书法最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所以,中国画“以书入画”的“写”,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韵致,这也是中国画在世界艺林的独特魅力所在。从白石在款中所题“寄萍堂上老人齐璜心安气和时一挥而成”中,不难窥见老人对此画得意的心情。
图二:《借山图册之十?洞庭君山》
画高26厘米,宽20厘米,是《借山图册》中一帧,面积虽不足尺,但给人浩然千里之想。画面中上部横势的几笔线条上着以花青,即成“君山”,右下角点缀以船帆(此外不着一笔,可谓是简之极也),中间便是渺然浩荡的八百里烟波。数行题跋恰到好处,破掉了留白之板,且有使画内之气向四面扩展之意,气魄极大。此图妙在以船帆之小来比衬君山之大和洞庭湖的浩渺,是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典范。
朱京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从事“京派”绘画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