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中华情缘 >

中华情缘

华商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

黄仲咸:“让真正需要的人享用财富”
台胞大陆购房
来京台胞多次往返签注


华商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


方雄普


汉唐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07)因出海贸易而“住番”的商贩,大概便是留居东南亚的第一代华侨了。清代(1644——1911)的华工大量出国,其中流落东南亚的为数不少。初期,他们固然都是赤手空拳的苦力,不过后来很多人经过一番拼搏之后也步入了商界。所以在东南亚,虽然不能说“十个华人九个商”,但很多都以商贾为业,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这里提到的华商不仅指在流通领域从事贸易活动的商贩,而且也包括工、农、矿业的经营者。

华侨对东南亚发展贡献良多

早年的东南亚,许多地方还是蛮荒之地,华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为繁荣经济贡献良多。锡矿与橡胶,过去曾是支撑马来亚经济的两根支柱,其中华商的作用就功不可没。

锡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欧美食品罐头工业的兴起,世界市场对锡的需求越来越大。马来亚曾是世界最大的产锡国。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不仅华工是控矿的主力,而且经营者也多为华人。1895年,马来亚锡矿产量约占世界的54.8%,其中95%为华人所经营的锡矿生产。祖籍广东惠阳的叶亚来,清朝咸丰五年(1855)时赴马来亚,他因经营锡矿成效卓著而担任过吉隆坡的行政长官。吉隆坡有条街被命名为“叶亚来街”,以此来纪念这位先驱者。

有人把近现代社会比作建造在汽车之上的世界,但如果汽车没有用橡胶做成的轮子支撑,那又是不可想像的。橡胶原为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野生植物,西方殖民者把它带回欧洲时,只是种在植物园里供人观赏而已。后来人们才发现它的经济价值,并于19世纪80年代传入东南亚。在马来半岛最早提倡种植橡胶的是林文庆,他于1894年组织了联华橡胶种植公司,并在新加坡购置了大片土地广为种植。随后著名的橡胶商人还有林义顺、陈齐贤、陈嘉庚等人。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使得马来亚的橡胶产量至1914年时,已超过巴西而居世界第一位。后来,华商在马来亚橡胶种植业上的地位逐渐被英资取代,并在20世纪初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受到重创。不过华商是马来亚橡胶种植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这是举世公认的。

橡胶种植落海南
华商的作用是双向的。东南亚华商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引进优良物种是一个重要方面。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福建长乐县的陈振龙赴吕宋(今菲律宾)经商,他发现由中美洲传入当地的番薯易栽培、产量高,而且还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于是在1593年把薯藤带回家乡种植,后来又推广到福建乃至全国,使中国又多了一个粮食品种。1963年史学大家郭沫若先生曾以《纪念红薯传入中国370周年》为题,填过一首《满江红》。词的下半阙是这样写的:“原产地,南北美。输入者,华侨力。陈振龙,本是福州原籍。挟入藤蓝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词中提到“密航”,是因为当时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当局严禁良种出口,只有采取隐蔽的办法才能通过海关的检查。这里郭先生把陈振龙比作中国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氏,可见其评价之高。
前些年,中国的橡胶种植面积已占世界第五位,产量达到第六位,然而在100年前,中国还没有一棵橡胶树。1906年,马来亚的华商何麟术集资在海南的乐会县(今琼海县)兴办琼安公司。他引进良种,在那里开辟了中国第一家橡胶种植园,这才使得这种重要经济作物在神州大地安家落户。从1906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海南已有橡胶垦殖公司或种植园90余个,其中很多为东南亚华商所经营。这就使得海南成为中国重要的橡胶种植基地。

至于东南亚华商回国兴办实业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1874年,越南华商陈启源回到家乡广东南海县建起了继昌隆缫丝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的企业。在他的带动下,南海、顺德相继而起,缫丝厂多达数十家。到1901年时,广东缫丝业全部改用机器,从事此业的女工达10余万人。

清代官办铁路有12条,大多靠借外债兴建,而商办铁路只有五条。五条商办铁路有三条主要依靠华侨资本修筑,其中1904年印尼华商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承办的潮汕铁路为最早。

中国人酿造葡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但千百年来都是小打小闹,不仅工艺落后,而且规模有限。1894年,印尼华商张振勋投资300万元在山东的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他辟地700余亩,从国外引进优质葡萄数十万株,并聘请外国技师,购置机器,设立酒厂和玻璃厂,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型酿酒厂的先河。张裕酿酒公司生产多种品牌的红、白葡萄酒,其中的白兰地还在1915年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曾为这家公司题具“品重醴泉”匾额一方以示表彰。

中国东南亚合作,前景广阔
据资料统计,目前海外3400余万华侨华人中约有70%居住在东南亚。人数较多的,印尼697万人,泰国664万人,马来西亚559万人,新加坡247万人,菲律宾103万人。此外,越南、缅甸也为数不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华侨已加入当地国籍而成为华人,他们的观念也从过去的叶落归根演变为落地生根。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东南亚华商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实力的跨国公司。 1997至1998年度《世界华商经济年鉴》提供的资料,1996年世界华商500强的总资产为8372.76亿美元,其中30.52%在香港,18.96%在台湾,50.52%在东南亚的五个国家。在东南亚五个国家中,新加坡占19.61%,居首位;泰国占13.56%,居第二位;马来西亚占9.12%,居第三位;印尼占5.51%,居第四位;菲律宾占2.72%,居第五位。尽管这些资料是1997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夕的数据,大体上仍可反映了近些年来东南亚华商的经济实力和基本格局。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东南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双方在2003年的贸易额已达782.5亿美元。目前,东南亚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东南亚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2003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还计划在2010年前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而使区内的人才、资金、技术、物资及信息实现自由流动。这将是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国内生产总值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亿美元的经济大区域。这不仅使中国东南亚的友好睦邻关系更加密切,而且也为东南亚的华商提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

在东南亚,不少有远见的政治家对华商的作用与贡献都给予高度的评价。早在1993年11月间,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出席在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时就曾经指出,华人遍布世界各地,由此结成的经济网络有相当大的潜力, 它能够成为传播资金、技术和专门知识的催化剂。如果我们不利用华族网络去掌握和扩大商机,那将是愚蠢的。2003年7月间,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吉隆坡举行,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出席大会并发表了讲话。他在充分肯定华商与马来人和睦相处,互相合作,使国家富裕起来的功绩之后,还强调,华商已经建立了一个自然的全球网络。在今天的全球化和通信便利的环境下,这个网络更具优势。由于华商与中国这个新型超级的经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能够得到无限的商机。
展望未来,东南亚华商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共同发展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自己也将在这一进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壮大和拓展,这是可以预期的。#方雄普,侨史工作者,研究员,1945年出生在广东开平的一个华侨世家。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为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