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如潮
(美国)少君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超过六千万,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之一。对于我这个亲身参与和目睹中文互联网成长的人来说,真是感慨万分。
上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internet还不是一个专用名词,泛指任何相互连接的网络。当时因为没有web和微软视窗,美国许多学校用的是unix网络。当时网络最大的用途是收发mail,远程登陆和文件传输。让网络成为全民的东西,是1993年后web的发明,让上网成为一种流行生活。
海外中国网站的发展实际上要追溯到WEB之前。80年代末期,一群特爱国特想了解国内的情况的留学生,义务建起了一个叫CND的中文列表服务器,每天把各大新闻媒体上的中国新闻摘抄到一起,发给散居在全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这是网络历史中的第一个中文网络杂志,中文名字叫中国新闻电脑网络。
从那时起,中国留学生办起来的网站大大小小不下好几百家,但大部分都像流星一样,坚持不了多久,就销声匿迹了。至今仍然还在运行的网站大概不超过十家。其中比较著名的如“华夏文摘”、“太阳升”、“中国大全”、“枫华园”和“新语丝”。
“华夏文摘”,“枫华园”和“新语丝”,都是以网上中文杂志为主的网站,“太阳升”则定位于网上中文图书馆,它的英雄式壮举就是想把网上所有中文的杂志小说等一切内容收罗在一起以方便读者。可是壮举终难实现。但无论如何它当年也是网上最大的中文内容的集散地。
“中国大全”可以讲是当年另一个英雄式壮举。它想把网上所有的与中国相关网站的网址收罗全,并以更为方便的分类方法提供给用户,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英雄式的名称“中国大全”。当yahoo在1994年至1995年刚刚起步的时候,在yahoo上搜索到的中国相关网站还真没有“中国大全”上多。经过这些年,现在雅虎、孤狗中文的搜索引擎在巨资的支持下成为主流,“中国大全”就显得落后而缓慢了。海外的中国网站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看看现在非常红火的国内网站,从新浪到搜狐,几乎没有一个是当年海外的网上精英干起来的。这话可能有人不爱听,但却一点不假。
由留美学生孕育的中文网络杂志,从问世到走向全球千家万户的华裔家庭,仅经历了七、八年时间。我至今还记得当年五十二期“华夏文摘”,近百万字的信息只需两片磁盘就可以永久收藏,在网络上辗转流传迅速而方便。从1993年起,由遍布世界各国各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综合性中文电子杂志如潮涌现。美国的《北美行》、《布法罗人》和《未名》,加拿大的《联谊通讯》、《红河谷》和《窗口》,德国的《真言》,英国的《利兹通讯》,瑞典的《北极光》和《隆德华人》,丹麦的《美人鱼》,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东北风》等等。
正是由于北美中文网络的快速发展,读者群日益壮大,带动了两岸三地(大陆、台湾、香港)的媒体争先恐后上网的趋势。目前在任何一台已联网的计算机前,你都可以免费看到近万种刊物和报纸的电子版。正因为中文互联网络的迅捷发展,从而产生出一大批网络作家,在数以万计的网络读者群中,其知名度往往还高于那些只在报章杂志发表作品的作家。众所周知,在当今的商品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多数人都忙于生活没有时间阅读文学作品,而对作家来说,最大的忧虑是失去读者。但网络作家的读者却是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好的文学网址一天到访的读者达几十万人次,若你的作品登载在几十个网址上,试想一下,你的作品一天的读者就上百万人次,这绝对是任何印刷媒体所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新感觉,而是一种观念上的革命。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中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按照尼葛洛庞帝的说法,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从原子到比特的时代。显然,他所提到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正是比特时代文化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同于传统形式的特点:以纸介质出版的书籍只能以一种线性的方式阅读,而网络上的超文本(hypertext)却能让人多向度的重新组合信息,从而以不同的顺序带来不同的体验;纸媒相对单调,数字技术却能令我们相当容易的在不同媒介之间转换。
目前全世界每天上电脑网络的人有上亿人次,每天又以百万人次地增长,其中以中文为媒介的网络读者已有数千万人以上,电子网络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便捷最有效的传播媒体之一。由此可见,它拥有任何一种平面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庞大的读者群。今天,特别是欧美地区,中文电脑网络杂志已成为传播华文文学创作的最佳途径,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报纸和文学杂志的作用,成为海外华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汲取中华文化的主要渠道。
中国的internet 9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现已经发展到如日中天。虽然中国的网络发展几乎全盘拷贝了美国的模式。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新概念中,几乎每一个都有其北美的源头,如搜索引擎对应雅虎,门户网站对应AOL,网上书店对应亚马逊,电子拍卖对应EBAY……但是,也有一个例外,这就是中国人已开始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学、网络艺术以及由网络而带起的手机短信通信手段,已成为影响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并让互联网世界开始对中国注目和惊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