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长安”通州起
许 婧 王 南
北京通州区是中国公路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9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条高速公路经过。这里是古运河的北“龙头”,是北京长安街延长线的东起点。
通州区(原通县)离北京东三环仅12公里,是周边区县离北京市中心最近的地区之一。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举办中国历史上的首届奥运会,开始实施城市发展空间东移战略。2002年底,市委书记刘淇在通州区考察时指出:“通州不是远郊区,也不是卫星城,是新城区。”目前,通州区正按照北京市新城区的定位开发建设。
随着大北京战略的逐步形成,北京向周边区域扩展,中心城区高度密集的现状将逐渐得到缓解。设想之一是,百里长安街从石景山区一直延展到通州,沿着这条轴线北京城向东扩展,一直延伸到通州区所在的位置。大北京“东拓”战略的展开、紧邻通州的朝阳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央商务区)的迅速崛起,通州区在京城发展战略上重要性日渐凸显。
有水则灵 “古运河”再现青春
 |
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源头。 |
一个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气,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穿过通州区,此外,12条河流在此交叉成网。
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源头,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潞河医院、潞河中学都位于此,重达几十吨的古代巨石和树龄600年的古槐增添了当地的人文气息,两年前建成的运河文化广场使大运河与百里长安街连在一起,通州区和北京市中心因此一脉相连。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开工使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青春,“运河文化产业带”已被列入北京人文奥运“六大景区”之一,产业带的建设从大运河北起点开始,依次有月亮河花园、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奥体公园、古运河生态公园等景点,在绵延30公里的大运河畔形成一道以大运河文化为依托的别具风格的景观长廊。
为了弘扬通州的运河文化,通州充分利用自身“多河富水”的天然优势,以运河为南北轴线,把所有河流引到城中,发挥“有水则灵”的效应,让水服务于城市,增添旅游观光的无限情趣,运河两岸还将建设博物馆、咖啡馆、观光大道和风格建筑……
重心东移 通州显现商机
为了建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北京新城区,通州区确立的奋斗目标是:5年建立北京新城区的基本框架,10年建成北京新城区,再造一个通州中心城。
通州立足大北京的视野,“力求最佳”、突出地方特色,进行了高标准的规划和城市功能定位。
建成后的北京新城区不同于一般的郊区和卫星城,它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是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将成为拥有百万人口,离北京市中心区最近、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现代化国际化高品位的新城区。通州是首都新兴产业的聚集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发展区。未来的通州将吸纳高素质人口、为大市区特别是CBD提供服务。作为路网密集、交通顺畅、辐射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北方陆路港,通州将成为首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现代商贸中心。
未来的通州中心城将是一个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能容纳60万人口,以北运河、长安街延长线、六环路为架构,以运河城市段为轴线,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北运河、温榆河标志性景观带和都市经济为依托,以水、绿色和现代城市景观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国际化滨水城市。
随着大北京“东拓”战略的实施,通州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终将成为京东地区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
交通便捷 助动通州“新城区”
 |
地铁八通线的开通拉近了通州与北京市中心的距离。 |
地铁八通线的开通拉近了通州与北京市中心的距离,京通快速路使通州到天安门的车程缩短到十几分钟,朝阳路、朝阳北路和两广路的延长线,让通州与北京市区的联系更为紧密。工作在CBD、居住在通州已成为许多首都白领人的首选。
现代人深感“距离并不重要,关键是时间”,城市就业多围绕城市周边辐射,人们在25至30公里半径里就业,既融于城市又脱离城市。这在通州轻而易举地成为现实。
由于通州区一直没有发展大型工业,整个城区几乎未被污染。加之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近年来卓有成效的城区建设,使这里成了一个适宜居住的理想之地。
近几年,区政府致力于市政环境建设,几条城市交通主干道和市政供暖的建成,使通州具备了一个大型居住区所需要的环境优势。在今后“北京新城区”的建设中,通州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加快道路交通建设、路网建设,确保通州境内和通州与市区、周边地区交通顺畅便捷。通州还将提高能源供给和现代通信能力,改善通州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引进建设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医院和特色学校,以此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供给承载能力。
经营城市 建委运筹帷幄
通州的发展担负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承担北京向东发展的重任,改变过去只向核心区发展的趋势,为北京旧城保护留下足够空间,并保证北京西北郊区域的风景带不受逼迫,使北京的城市结构更加合理。
打造现代化新城区,破题之笔只有一个,那就是规划和建设城市。由此,通州区突破了原有卫星城的概念,以建设“北京新城区”为目标,着力打造城市水绿交融的生态特色、运河文化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文化特色、体现国际标准和现代气息的风格特色,提高城市品位。
千载难逢的商机带热了通州区的楼盘,这当然得益于通州天然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和相对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更离不开通州区建委扎实有力的工作,通州区建委高水平的管理和高质量的建设使这里的建筑业、建材业、房地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等都经营得健康有序,有声有色。通州区原建委主任仇春利说:“比照‘新城区’的思路,我们建委的工作就是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方便于人,切实成为服务型政府,只有这样,通州才能发展得更快。”
2003年,通州区建筑业开复工面积549万平方米,完成总产值43.7亿元,列北京市之首。大面积的建筑施工带活了当地的建材业,250多家建材生产企业云集于此,产品有十几类,规格、品种有100多种,从业人员创税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通州区各类产品在整个北京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4,把整个通州变成了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的建筑大市场。
1997年,通州区被评定为北京门窗生产基地,作为北京市门窗生产最大的一个区,通州现已形成以东亚铝业为龙头的断桥隔热铝门窗、以福田建材为骨干的塑钢双玻保温门窗、以伊美思为主的双玻保温彩板钢门窗等三大材型和门窗生产基地。
2003年,通州建委完成税收6.93亿元,在通州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树立政府公开、公正、公平办事的形象,发挥建委的作用,建委要求工作人员严格自律,做到“人人是环境,人人是形象”,提出“全面建立和完善环境建设体系”的计划,在开展机关信用建设的同时,启动“一站式”办公服务项目,简化审批程序,这些被仇春利形象地概括为“透明”、“透光”、“透亮”的做法都被纳入“阳光工程”。
在通州区建委“一站式”办公大厅里,排长队等候办理的现象不见了,原本繁琐的手续现在变得异常简单,真正体现出公开与透明一致、一站式服务与效率统一,这种“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固定服务为跟踪服务,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努力创建威信大厅、清廉大厅、高效大厅、规则规范大厅、办事满意大厅”的做法为通州区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局面。仇春利有一句口头禅:“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大家存在的必要!”朴实的语言道出了通州区建委的决心:定要为驻区企业服务到家。
从长计议 房地产瞄准精品
 |
通州区崛起的新楼盘为购房者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
通州区的房地产开发重视“品牌”,强调精品意识,区建委有一部“生意经”:从长计议,不经营“短平快”急功近利的项目,提倡开发商建设品牌小区,让开发商与其开发的项目有明显的对应标识。
建委要求开发商的配套设施和住宅建设同时进行,“不急于售房,先做好环境”,把绿化、道路等做好后,再销售房屋。经过几年建设,通州区涌现出许多精品小区,创下了不少名牌。1998年后,北京市进行城市改造、危旧房拆迁,许多原来居住在北京市区的家庭落户通州,使该区的房地产一度热得抢手,低密度“郊区化住宅”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城市“白领”的目光。
通州区崛起的新楼盘,如京贸国际公寓、水岸长桥、世纪龙鼎、日光清城等,档次不同,价格不一,为购房者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占地150万平方米的“珠江国际城”,紧邻京哈(北京~哈尔滨)高速公路、与六环路近在咫尺,是通州地产的一大热点。“珠江国际城”800多个住户中有三分之一来自CBD地区和北部地区,这些住户大部分是白领和企业主,他们的入住将会对通州区未来的人文、环境带来很强的拉动作用。
通州区发达的交通和成熟的城市生活配套,是吸引消费者的两大重要因素,低价位、高品质是通州地产的市场优势。通州建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围绕优势定位:今后5年内,房地产开发提高品位,全面保证质量,由粗放型开发阶段上升为精细型的开发阶段,同时,不盲目追求高投资、高成本、高价位,稳定置业成本,保持旺盛的市场需求。这对意欲落户通州的人们不啻是一个福音,对通州也无疑是一项“双赢”的明智之举。
进行“北京新城区”的规划中,通州区科学地进行了城市功能分配,着重加快城市经济支撑的建设,使通州避免成为居住和睡觉的“卧城”,而成为一座洋溢着灵气、商气,富有人气的“活城”,这些防备“后患”的远虑,在北京各区县中已走在前列,通州建委在北京东扩战略中正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让通州人引以为豪的还有那满眼的绿色,近300亩的运河文化广场绿化率高达70%以上,近800亩的生态公园各类植被竞相披翠。2003年,通州新增树木几百万株,把全区装扮得绿意盎然。梧桐大道、银杏大道、国槐大道……通州绿得别有风味。
热闹非凡的“住宅郊区化”运动已走过十年历程,大幅度提高了北京近郊区住宅的不断升值,人气颇旺的通州区不仅是此“运动”的执牛耳者,同时又为“住宅郊区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理念。经过通州区建委多年来的精心培育,人们欣喜地看到了大运河源头涌动的热潮——生机盎然的“居住之春”,由此勾勒出“郊区住宅化”向都市化方向发展的“新城市主义”的美好前景正在变成现实。“千年运河我为北首,百里长街此是东端”,通州传递着人类对生活居住环境的最高理想:在自然的环境中享受生活的富足与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