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属出书和媒体发烧
解玺璋
前一个时期,有几本书国内媒体炒得很凶,一本是葛优母亲写葛优和葛存壮的《都赶上了》,一本是王蒙夫人写王蒙的《我的先生王蒙》。其他还有,但都不及这两本书名气大,叫得响。后来就听到有了不同的声音,以为这些书是不应该写的,或者说,这些名人怂恿他们的家属写书夸耀自己,赚读者的钱,更是不应该的,至少是有失风度,给人留下一种浮躁和无聊的印象。
名人家属写书是不是真的成了一个问题?我想我们还不能轻易地下这个结论。杨绛写过《记钱钟书与〈围城〉》,就没有被人视为问题。她写《干校六记》,钱钟书先生为其写了“小引”,人们也没有觉得是个问题。如果仅仅从家属身份这一点提出批评,理由恐怕不是特别的充分。因此,在这一点上,说谁的书该写,谁的书不该写,就显得有点儿轻率,有点儿双重标准的意思。至于水平高低,文笔优劣,倒是可以批评的,但这样的批评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
其实,名人家属写名人,有优势,也有其劣势。他们能近距离接触和观察名人,知外人所不知,他们的感受和观察角度也不同于外人,有其独到之处。但由于写的是自己的儿子或丈夫,又难免写得不很客观,我们历来有“为亲者讳,为尊者讳”的传统,这个传统至今也没有失传,倒是被发扬光大了。明末的张岱批评当时的历史写作:“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家史失谀,说的就是家属写书,容易出阿谀的毛病。所以,读名人家属写的书,我是要在大脑中画个问号的,其真实性究竟如何?一定要经过多方面的验证和考察,才能了解。但如果你要批评哪本书写得不够真实,那么,你必须拿出真凭实据来,笼统地说名人家属写名人就一定不真实,也是有失公允的。
在这里,一个更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名人家属写名人,都在媒体的娱乐版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的写作真的那么值得媒体重视和关注吗?我以为,这个问题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我们的新闻价值观出了问题;第二,再次暴露了我们的新闻资源的贫乏和有限。写什么,写不写,是应该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事儿,非要替别人决定,就有点儿强人所难,也和我们的文明原则不相符。但如何评价具体的写作,哪些写作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的,却可能量出我们的新闻价值观。比如说,我们的价值标准是不是只有人的名气这一条?甚至成了惟一的一条?从媒体这么热衷于炒作名人家属写名人这件事可以看出,我们的新闻价值观是有偏颇的,一定是出了问题的。至少,除了名人家属写名人,我们还有更有价值的新闻是不能忽略的。
所以说,有问题的不是名人家属或名人本人,而是我们媒体自身。我们得病让别人吃药,总是不大合适的。即使是想给过热的名人家属出书降降温,那么,这盆冷水也不该泼在名人家属的头上,而应该泼在媒体的头上。媒体能保持冷静,对所谓名人家属出书热来说,是釜底抽薪的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