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作品给孩子以愉悦”这个十九世纪被英国人倡导的儿童阅读理念,对当今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讲仍是一种理想境界。在选择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的问题上,孩子需要面对的强大“对手”是:陷入怪圈的父母——孩子喜欢的书父母不让看,父母喜欢的孩子不想读;部分以牟利为目的将暴力、凶杀、两性等成人文化内容——“入侵”儿童世界的出版商;自以为是“告诉你一个道理”或持“性恶论”的爱说教的写书人不要说谎,不要偷懒,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尽管这样,孩子还是努力地——
我阅读,我快乐
本刊记者 张 娟
 |
孩子是漫画图书最忠实的消费群体。 |
漫画:孩子与父母的“结”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日本漫画的进入,中国的青少年开始介入一个漫画时代,孩子成为漫画最忠实、最基础的消费群。面对痴迷漫画的孩子,一向持“开卷有益”宗旨的家长深表忧虑:这些整本没有一句完整话的“快餐读物”能教会孩子什么?漫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孩子和父母各自的“结”:孩子化不开的情结,父母解不开的死结。
六年级男生刘申有一个五层的大书架,他把自已最喜欢的漫画书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老夫子》、《乌龙院》、《蜡笔小新》、《数码宝贝》、《四剑客》、《足球小子》、《名侦探柯南》、《龙珠》、《哆拉A梦》、《灌蓝高手》……记者数了数有50多本,刘申说这是跟妈妈讲条件每次买别的书给“搭”一本漫画攒起来的。他最羡慕班里一个同学:《老夫子》整套100本都买齐了!刘申最大的愿望是“如果哪一天能自己做主,要把一个柜台的漫画都买回家”。
25岁的赵恒,北京王府井书店少儿组主任,售书过程中他注意到一个现象:每逢节假日,漫画书柜台旁会挤满孩子,人手一册,趴着、坐着、倚着,那姿式在成人看来是极难拿捏的,但孩子会辛苦地坚持很久。最后走时孩子拿着选好的漫画书与父母争执:家长是给不给买的问题,不是买哪一种的问题,孩子多半撅着嘴离开,很多孩子会把到书店选购图书的时间全部用来看漫画。更多的家长认为课外书要看对学习有帮助的。因此会在挑选教辅书及百科知识类的书时,给孩子更多做主的机会。对此,赵恒有自己的看法:看书有时是一种消遣,并不一定每看一本书都得有益于学习,家长应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
刘申的妈妈孟女士的心态在家长中很有代表性:繁重的课业和课外学习,使孩子闲下来的时间很少,电视、电脑的冲击又让孩子极为浮躁,有限的一点课外阅读时间,还不看点有用的?成天看那种整本只有“哇”“哈”“啊”“嘿”几个字眼,打呀杀的书,孩子从中能学到什么?孟女士感到不解:我像他这么大时,名著都读了好几本了,他怎么每天对那些怪里怪气小人那么感兴趣?刘申模仿《名侦探柯南》中小侦探工藤新一破案时的招牌动作——右手呈八字,托着下巴,左手插在口袋作沉思状,以小侦探的“名言”酷酷地回应妈妈:“真相只有一个”。每天做完功课脑子里已经装满了字,再看字书那字就要从脑袋里溢出来了!看漫画可以根据图去想像,把自己当成了小侦探去解开谜团,我特服柯南的机智、勇敢和推理能力!
与刘申一样,漫画书成为许多孩子的最爱。记者在北京海淀区一所小学四、五、六年级的50名同学中做了一个小型调查,在“列出自己最喜欢的10本书”中,漫画类平均在2本左右,只有5个同学列出的书目中没有动漫类书。“喜欢这些书的理由”是:热闹、有趣、轻松、画面夸张好笑。而“购书时与家长有无分歧”也集中在“父母不同意买漫画,认为对学习没有帮助”。孩子多是选择了妥协,并不是被父母说服了,“自己没钱,只好受制于人。”
对于孩子和父母的“结”,有12年教龄的六年级语文老师杨一萌认为,与文字书比起来,生活在“读图时代”的孩子,更乐于接受视觉信号,喜欢漫画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另外这一代孩子追求个性,漫画中活灵活现的人物和简短“各色”的语言自然会引起共鸣。“如果我们像他们这么大时漫画盛行,我想自己也会喜欢漫画,不会上来就直接读名著的,当年我们的选择太少了。”童心未泯的杨老师认为,对于孩子的漫画情结,父母不必过于紧张,也无需打压,多与孩子沟通,当其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图书才是最关键的,杨老师形象地将这一过程比做给孩子“断奶”。在孩子看漫画书的同时,推荐一些适合他的读物,让他感受到文字不同于漫画的独特魅力。杨老师说,在家长的督促下,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作文的“功利阅读”,可能作文一时会模仿得比较漂亮,但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长远地讲,对孩子不是什么好事。杨老师主张一步步引导,她曾与学生就“愿意看哪类文字类作品”的问题进行过专门讨论,孩子们的建议不无道理:“最好配有插图,把字体写得卡通些、可爱些。”杨老师很有信心:“如果名著能取其精萃,以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出现,相信孩子们也会爱看。”
不能不提的《哈利·波特》
在记者进行的调查中,其中一项“你是否喜欢读名著,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很直白:“看字书太累,看久了就想睡觉”,“字书太厚了,没意思“,“汝呀谓呀的看不懂”“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
但在另一项“列出你最喜欢的10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长达近200万字的《哈利·波特》(5册)。50名同学中有32人喜欢这本书,有一个男孩子甚至将全套5册读了六遍!
戴着眼镜、模样乖巧、精神专注的小男孩哈利·波特,在世界上深入人心。这个有巫术的小男孩骑着他的飞天扫帚,从英国漂洋过海而来,同样征服了中国孩子的心,走在街上随便问一个小学生,都能告诉你有关哈利的故事。
记者特意采访了把《哈利·波特》读了六遍的五年级男孩王天一。他说自己喜欢《哈利·波特》,“魔法学校和我们的学校特像:有老师、有同学、有考试、有被学校开除。哈利·波特的姨夫姨妈和我们的家长也很像,不民主、爱训人,但他们家里的电器比我们家要先进。”在王天一眼里,哈利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冒险精神,对朋友很真诚。“就像是我的一个朋友,好像他走到哪,我也能跟着去到哪里。”
他说自己对《哈利·波特》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感兴趣,因为这些故事让他觉着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发生,但又充满悬念。王天一说他以前不爱看带字的书,但如果字书都能像《哈利·波特》这么有意思,他肯定会喜欢看。
喜欢《哈利·波特》的不止是王天一。自上市来,《哈利·波特》不断改写世界图书出版业的记录。在中国也是持续升温:前4部销售量总计600万册,第5部首印达80万册。业内人士惊叹:中国面向少年儿童的出版物,除了教材、教学辅导书和《新华字典》外,没有一部书发行量能与英国人创作的《哈利·波特》比肩!
《哈利·波特》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今天的孩子在期待什么?评论家雷达认为:“今天儿童的幻想带有抛开束缚和压抑的向往,与安徒生、俄罗斯童话相比,更富于现代因素。”
安徒生、格林的童话是经典的,它们依旧会引导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去体会人世间的真善美,但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仅有这些永恒的经典是不够的,他们需要自己时代的童话故事。《哈利·波特》吸引孩子的“魔力”在于巧妙地将古老的魔法故事移植到现代社会之中:如让主人公与现代读者处于同一时代,读者成长主人公也成长;所选的环境也是现代社会,有电子游戏、广告、现代交通工具;飞天扫帚的升级换代和现在的电器如出一辙……孩子们在阅读时有极大的亲切感。“儿童的理解力决定了他们一般喜欢与自己生活接近的东西,喜欢他们能够直观感知的世界。”儿童文学作家尹世霖这样认为。
自《哈利·波特》以后,又有不少优秀童书被引进,也深受孩子的喜爱。而同期国内原创少儿图书就显得很落寞。业者开始从深层次自省:“对于儿童文学的看法,我们和西方是不一样的。西方遵循的原则是:大人曾经是孩子。我们则是:孩子终将成大人。从这一原则出发,西方写出的是儿童文学;我们写出的是儿童教育。”儿童文学作家孟宪明这样分析道:儿童文学应该有三个层次:有意思,又有意义;有意思,但无意义;有意义,但无意思。第一种层次最好,第二种层次还可以,最后一种恐怕最次,大体上接近纯粹的“教育”层面了。而这种“检讨”与来自孩子的声音不谋而合!
用什么来打动孩子
孩子成为图书市场上的一支消费大军,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社如何面对这个庞大而又特殊的消费群体?《哈利·波特》作者罗琳女士的一席话耐人寻味: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其目的不是要教会孩子们什么特定事物。这不是文学的特性。人们确实能从文学中得到一些东西,但可能只是教你如何开怀大笑,而并非都像打你一个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
孩子成为图书市场上的一支消费大军,有数字表明:2003年全国少儿读物订货会上,订货码洋达到2.08亿元;赵恒所在的王府井书店,预计少儿图书2004年销售额将达到900万元,占到整个书店销售额的二十分之一。少儿图书这块大蛋糕吸引了众多出版社的眼球,统计表明,如今出版少儿图书不再是全国30多家专业少儿出版社的专利,中国有85%以上的出版社都涉足此类图书。
《中华读书报》的一则报道说:在有关部门针对北京、上海、成都中小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中,孩子们对市场上的儿童读物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内容重复、乏味、幼稚”,“贴近我们的书太少了”。
“孩子们说得很有道理”,赵恒深有同感,“各家出版社好像比赛似的,一个选题的书你出我也出,尤其是童话类、名人传记类”。赵恒告诉记者,他们书店的柜台上光《伊索寓言》共有120多个版本,《安徒生童话》也有100多个版本。其实所选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同类选题的书销量的好坏主要是看印刷质量、价格等,但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是,在书店摆放的位置是否明显。赵恒说这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给“琳琅满目”打了不少折扣。
孩子们喜欢看的书有哪些?大多数孩子用这样的词句来描述他们喜欢看的书:“反映我们的生活”“有想像力”、“惊险科幻又有深刻意义”、“有趣”、“有神秘感”、“幽默”。记者本次所做的调查中,列入“如果你当作者,会给同龄人写什么书”一项,孩子们更具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女孩子多数倾向于“风趣幽默,发生在我们校园里的事”、“能解开我们心里疙瘩的、适合我们心灵生长的、比较风趣的书”、“我的生活”类;而男生更愿意写“武侠、科幻、侦探小说,要有悬念,能身临其境,像真正的大侠一样惩恶扬善”、“写一本关于我们对老师、家长看法的书,把平时不能讲的心里话说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