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社会>

社会

"不要把大机遇看小了"

释疑止争,合法必要--北京大学教授姜明安谈全国人大常委会释法
我阅读,我快乐
三名中国学员荣登ACCA状元榜


上一次采访吴建民是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大会上,当时他还是中国驻法大使。在这次全国政协大会上,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这次再见到他,是在外交学院的办公楼里——卸任后的吴大使担任了外交学院院长、还实现了他外交生涯的又一次飞跃:担任国际展览局(简称“国展局”)主席。他成为国展局有史以来首次选出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主席,也是在国际常设组织中担任主席的第一位中国人。国际展览局是一个协调和审批世界博览会事务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谈到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吴建民特别强调——

“不要把大机遇看小了”

本刊记者 邓树林  张娟

2003年,吴建民应邀出席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总统府爱丽舍宫为法国华侨举行的新春招待会。

信息化时代取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交流。世博会为世界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任国展览局主席近半年了,从驻外大使到国际展览局主席,同样都是外交工作,在您看来二者有什么不同,角色如何转换?

吴建民(以下简称吴):这两种角色的转换是实实在在的。中国驻外大使代表着中国的利益,主要是代表国家元首处理两国关系的事务,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国际展览局是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负责组织、规范、推介世博会。国展局主席要考虑91个会员国的利益,为众多国家争取“共赢”的结果,把国际展览事业推向前进,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作为国展局主席,要考虑和研究国展局在当今局势中的发展方向。发展多极化的国际格局无疑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作为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之一,国展局将顺应和推动多极化的发展。上任以后,我提出了国展局要加强同4个方面的合作: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二是大公司,三是新闻媒体,四是民众团体。我们现在已开始着手这些方面的工作。

记:作为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主席,您将如何在国展局中为发展中国家谋求利益?

吴:我一直主张,无论世博会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主办国家都应该创造条件,让发展中国家积极参加进来。前不久我到希腊等四个申办世博会的国家考察时,也多次向几个申办国强调,一届成功的世博会是一次“共赢”的世博会。我还向他们介绍,上海在申办2010年世博会时曾建立了一个1亿美元的专项基金,资助参展的发展中国家。

记:有一种说法:在信息与传播技术不发达时期,世博会是国与国交流的必要形式,现在这种展会的作用已远不如从前。有人甚至将世博会称作信息时代的“鸡肋”,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吴:现在信息时代,很多东西在网上能看得到,但是请想一下,有什么东西能取代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与交流?信息时代人们尽管交流沟通的手段很多,但是不能取代世博会。人和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了解,是任何方式不能取代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加上世博会这样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会带来更大的合作。人是有感情的,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你们采访我,可以用电话采访,也可以发邮件采访,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面对面交流,对方的表情、动作,举手投足都可以看得见,人与人的距离接近很多,你们的稿子也就更富有人情味了。

中国人对世博会的认识还停留在广交会那种模式上,以为是一种商品交易会,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记:请您具体谈一谈举办世博会究竟有多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吴:“将世博带回家,就是将世界带回家”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世博会的好处首先就在于它的大展示。世博会不是搞货物贸易,也不是交易所,它是为参展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国家文化、国情的舞台。比如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把城市建设好、改造好,城市环保方面有哪些先进的理念,取得了何种进步,什么好的产品,先进的技术都将在此展示。近100多国家的展示在现场都能看到,这将是怎样一个结果?

世博会的第二个好处是交流。交流就能加深相互了解,交流能使潜在的合作伙伴变成现实的伙伴。

第三个好处是大合作。我深信世博会给中国带来的机遇是巨大的,中国13亿人口去年有2000多万人出国,占不到中国人口2%的比例;而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中国国内的人估计最少有五六千万会去参加。大交流、大合作,必将带来大发展,而这个发展是双向的。我们可以引进人才、设备、先进的理念,我们的技术和人才也可以走出去。这个带来的合作机遇是不得了的,关键是要会用。

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开幕,10月31日闭幕,长达184天,每个参展国家要举办自己的展览日,在这一天,这个国家的总统、总理或其他高官要出席,他们要带企业家、科技人员、代表本国水平的技术、产品进行展示,这个交流可就厉害了。从中国方面来讲,奥运会就只有一个国家队参加,不可能有什么江苏队,也没有广东队参加,而世博会在中国举行,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的展馆,展示什么东西就需要动脑子、要总结、要看人们需要什么,这种努力是平常没有的。世博会是一个大机遇!这一点我感觉国人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中国人对世博会的认识还停留在广交会那种模式上,以为是一种商品交易会,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全世界最有名的国际化城市,都举办过世博会,世博会的举办是一个国家难得的一个机遇。

记:为什么说世博会不是人们熟悉的广交会的放大?

吴:广交会是中国人搞的,卖中国商品给外国人。世博会不同,它是各国都来展示自己。

汪道涵先生是最早提出由上海申办世博会的。我想借用汪老的一句话:“世博会是战略性的,可以管50年。”这非常形象。比如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就是世博会的产物,集中了建筑学、无线电、天线等各种当时的先进技术。1889年建的塔,一直到现在还保留,而且成为巴黎的标志性建筑。1930年以前都是世界最高的建筑。

记:中国这么多城市,为什么要在上海举办世博会?

吴:第一,全世界最有名的国际化城市,都举办过世博会,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第二,世博会的举办是一个国家难得的一个机遇。事实证明,世博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有人形象地将世博会称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为举办世博会,全世界聚焦你这个地方。大家一起来推动它发展。这个作用可以想像得有多么巨大。   

记:您为什么要强调“大机遇”的问题?

吴:由于长期的小农经济,中国人做事容易把大机遇看小了,比如说,做事前先考虑我能得到什么好处。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大会上,我做过一个发言,主要内容说的就是关于“小机遇”和“大机遇”。日本举办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日本人抓住了这个机遇,1961年到1970年,其GDP年平均增长11.4%;韩国也抓住了这个机遇,它举办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1993年大田世博会,这对韩国经济的促进很大,1963年韩国人均GDP仅有69美元,两大活动举办之后,至1995年已增到人均1 万美元,不得了。西班牙举办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对它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1986年,西班牙加入欧共体的时候,人均GDP为6000美元,现在达到2万美元。哪个国家抓住了这两大机遇、两个人类最大规模的活动,它的经济就上去了。

我非常担心的是,我们把两大活动看做是“北京”和“上海”两个地方的两个活动,这是把它们看小了。如果看小了,就抓不住这个机会,这就是我要大声疾呼的:不要把大机遇看小了!它们对中国来讲是大机遇,而不是小机遇!这是开放的机遇、合作的机遇、交流的机遇、提高民族素质的机遇。

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陷阱区,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但如果能有一个东西把老百姓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上面去,那就不一样了,大家都想着这一件事情,要把它干好,奥运会和世博会就是这样的大事,正如黄菊在上海做市长时曾讲到的,举办世博会,到2010年前,我们拉动经济就有了“抓手”。

中国懂得世界的人太少了,有世界眼光的人太少了。世博会这样的活动可以帮我们建立一种全球眼光。

今:您认为世博会与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吴:关系太大了。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它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都生活在城市,以北京为例,城市应该怎么建?一个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一个盲目发展的城市又是什么样子?我们如何使一个城市摆脱发展的盲目性?让它不吃后悔药,让子孙后代觉得它的发展是合理的?中国人的短期行为太多了,做了,然后后悔。你看北京的房子盖得那么密,我敢说,早晚有一天大高楼要被炸掉的,你相信吗?房子太密了,没有空间了。城市的建筑状况与老百姓的情绪有没有关系?跟人的寿命有没有关系?关系非常大。中国古人讲“人杰地灵”,很早就认识到二者的关系。一个很美的、让人心情舒畅的城市,对人的智力发展起了太大的作用。

另外我们把门打开,在上海欢迎各国的优秀的产品、先进的理念,特别是中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的进程中,目前中国城镇化程度才只有38%,全球平均是50%以上,如果说我们能从各国的经验中学得一些东西,这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今:世博会怎样才能做到“共赢”?

吴:我觉得策划很重要。外国人聚集中国,意味着更多的投资要来,更多的机遇,更多的技术合作。如果有准备的头脑,抓住它发展合作,可能有新的合作方案,搞出中国所需要的东西,比如有没有好的节水技术,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这些都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国产品也可以借此走出去,这样为城市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的经济,达到双赢。

在全球化的前提下,就中国想中国是不够的。中国为什么20年来进步这么大,得益于它的开放,开放我看是刚刚开始,中国人会更多地走向世界,世界人会更多地来到中国。我担任外交学院院长后提出“培养懂得世界的人”,中国懂得世界的人太少了,有世界眼光的人太少了。世博会这样的活动可以帮我们建立一种全球眼光。不需要出国,买一张门票就可以看到世界,可以接受先进的理念。

今:您能否预测一下,中国举办两大活动以后,经济发展将是什么样子?

吴:中国现在的人均GDP为1000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1800-1900美元,这还是在人民币不升值的情况下。这使中国社会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过渡的时期,一个橄榄形的社会,中间大两头小,是最稳定的。依据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由金字塔形走向橄榄形的过程中,社会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分配是否公正,弱势群体能否得到保护,这些问题都得依靠发展。这两大活动把国际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吸引如此强的注意力,这是中国人100多年来没有的。吸收世界先进的东西,提高国民素质,这带来的影响会很大。

资料:

世界博览会

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由某一国家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是以展现人类追求进步的手段、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展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和寻求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等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大型展示盛会。申请和举办世博会是一个国家的政府行为,许多事情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世博会举办时间长、展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参观人数众、潜在效益佳,许多国家不惜投入巨资,利用举办和参加世博会之机大力宣传自己。

世博会分类

按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定,世博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一类是注册类(以前称综合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每5年举办一次;另一类是认可类(以前称专业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展期为6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可以作为认可类博览会的主题包括:生态学、原子能、气象学、化学工业、海洋、陆路运输、山脉、货运、森林、数据处理、娱乐、医药、海洋、粮食等。

中国与世界博览会

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以前,西方国家举办世博会未邀请中国参加。1979年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以后,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组织者邀请中国参加于198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专业世博会。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国家组织中国馆参加。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都邀请中国参加。中国共参加了10次世界博览会,由中国贸促会具体组织实施。这10次世博会是:

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能源”世博会;

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水源”世博会;

1985年日本筑波“科技”世博会;

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交通运输”世博会;

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科技时代的业余生活”世博会;

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船与海洋”世博会;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发现的时代”世博会;

1993年韩国大田“新的起飞之路”世博会;

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海洋--未来的财富”世博会;

2000年德国汉诺“人类—自然—技术”综合性世博会。

其中,在1988年布里斯班、1992年塞维利亚和1993年大田世博会上,中国馆分别被评为“五星级展馆”和“最佳外国馆”。

                                 (资料来源:中国贸促会)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