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禁毒进行时
本刊记者 邓树林
嘉宾:罗锋
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
杨凤瑞
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
2003年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9.4万起
 |
湖南省会同县缉毒民警在县城捣毁一吸毒窝点,抓获吸毒人员4名。 |
记者:毒品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因此,中国政府从不允许毒品危害公民的健康和社会安全,对一切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严加禁绝。但近年来,中国的毒品形势却十分严峻。
罗锋:2003年,中国国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共有105万人,其中青少年占总数的72%。毒品泛滥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以每个吸毒者每天吸食0.3克海洛因计算,仅全国登记在册的74万海洛因滥用者每年至少消耗270亿元人民币。
毒品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1990年以来,吸毒死亡人数累计达3.9万。据卫生部测算,目前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约为84万,在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中,约有55.3%是因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的。
毒品问题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稳定,诱发大量违法犯罪活动。一些地区的抢劫、抢夺和盗窃案件中有60%,甚至80%是吸毒人员所为。
 |
昆明市公开焚烧毒品海洛因 |
记者:2003年,中国禁毒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罗锋:2003年中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增长幅度已从1998年至2000年的平均13%下降到5%。有效地减缓了吸毒人员增长势头。共戒毒22万人次,劳教戒毒61000人次,进一步减轻了毒品的社会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了遏制了毒品问题的发展蔓延。
在打击毒品犯罪方面,2003年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9.4万起,抓获毒品犯罪分子6.37万名,缴获海洛因9.53吨,冰毒5.83吨,摇头丸40.9万粒,易制毒化学品72.8吨。
同时,中国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禁毒组织的交流合作,重点开展了与周边国家多层次地区域禁毒合作,以及与包括菲律宾在内的有关重点国家的双边禁毒合作,形成了比较完善地、新的国际禁毒合作机制。
境外毒品采取“多头入境、全线渗透”的方式进入中国
记者:2004年,中国的禁毒工作面临怎样的形势呢?
罗锋:中国目前境外毒品“多头入境、全线渗透”情况严重,特别是“金三角”毒品对中国危害最大。同时,全球范围内制毒活动日益猖獗,导致对易制毒化学品需求持续增加。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问题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金三角”毒源地用于生产海洛因的易制毒化学品仍有一部分来自中国;中国生产的苯基丙酮、胡椒基甲基酮等化学品被走私至荷兰、比利时用于制造冰毒和摇头丸;麻黄素及其片剂则通过黑龙江边境口岸流向俄罗斯。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通过国际核查,阻止了3490吨易制毒化学品非法外流。
 |
云南省缉毒民警在中缅边境地区查获的毒品海洛因。 |
国内方面,制毒活动猖獗,成为中国新的毒品问题。广东、福建两省制造贩卖苯丙胺类毒品犯罪突出,其冰毒缴获量和捣毁制毒窝点数超过全国总数的80%。同时,国内制造冰毒的地域已从广东、福建向山东、辽宁等地区蔓延,从麻黄素提炼发展到利用化学方法合成。中国国内生产的冰毒被走私到菲律宾、韩国、日本等国。
毒品滥用种类情况日益严重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已经形成海洛因、摇头丸及其他麻醉药品、精神药物交叉滥用的局面,滥用海洛因的仍然是多数。2003年,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超过105万人,其中滥用海洛因人员为74万。滥用摇头丸、氯胺酮及其他麻醉药品、精神药物的实际人数继续呈上升趋势。国内少数歌舞娱乐场所存在贩卖、吸食摇头丸的问题,新疆及部分沿海大中城市存在滥用大麻的问题,东北地区存在扎吸杜冷丁的问题,山西、内蒙古等地区存在滥用安钠咖的问题。
“金新月”成为新的潜在威胁
记者:“金三角”(Golden Triangle)地区毒品的渗透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毒品问题死灰复燃的根本原因,也是刺激中国国内毒品消费市场发展和诱发毒品犯罪的重要因素。“金三角”地区的毒品形势如何?
罗锋:“金三角”是世界主要毒品的来源地,2003年生产加工海洛因70至80吨,其中大部分通过中缅边境陆路进入中国,中国消费的海洛因绝大部分来自这个地区。"金三角"生产的冰毒片剂也大量向中国走私贩运,并在中国东北地区形成一定的消费市场。国内各省(区、市)贩毒人员聚集云南边境地区贩毒,通过车辆运输、人体藏毒、邮寄等方式把毒品贩运至中国内地消费市场。为逃避打击,境外贩毒集团开辟了新的贩毒路线,采用"大迂回"方式,通过印度、尼泊尔将毒品转运至中国。
记者:除了“金三角”毒品对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之外,西北境外“金新月”(Golden Crescent)毒品对中国的威胁似乎也不容小视。
杨凤瑞:“金新月”位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三国的交界地带,因地域形状近似新月,又因盛产利润极高的毒品鸦片,故被称为“金新月”。20世纪末,“金新月”毒品经济圈取代“金三角”,成为世界最大的鸦片类毒品产地。根据联合国的统计,2003年,“金新月”鸦片产量达3600吨,2004年预计将超过4000吨。除生产鸦片、海洛因外,“金新月”还生产大麻和可卡因。
"金新月"毒品主要流向是在欧洲和北美,但是对于东亚地区和中国也有很大的威胁,对中国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威胁继续扩大。
国际合作显现成果
 |
缅甸缉毒警察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修。 |
记者:毒品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公害,全球化的毒品问题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要禁绝毒品,消除毒品对人类的危害,没有全球的合作,根本是不可能的。中国在开展国际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罗锋:中国云南省有4000公里的陆地边界线,与“金三角”毗邻。多年来,中国政府、中国警方一直致力于与“金三角”地区周边国家开展区域禁毒合作和双边的禁毒合作。一个是在联合国禁毒署的支持下,在“金三角”地区建了东亚次区域六方禁毒机制、东盟+中国禁毒机制以及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印度五国禁毒合作机制。
在这三个机制的框架下,中国积极发展与这些国家的禁毒合作,同时中国、缅甸、老挝、泰国四国进行了湄公河流域的毒情调查。中国和缅甸、老挝、越南、泰国都签署了双边的《禁毒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和这几个国家的禁毒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些合作包括情报交流、合作办案、开展联合扫毒行动、开展执法人员培训等。
去年中国警方和缅甸、老挝警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联合扫毒行动38次,打掉毒品加工厂点3个,缴获海洛因281千克,缴获冰毒8千克,缴获鸦片429千克,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下一步将继续在这些禁毒合作机制的框架下,与这些国家进行务实合作,为解决本地区的毒品问题,减少毒品危害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际合作禁毒的最新成果是,今年2月12日,中国公安机关与菲律宾执法部门联合侦破了一起跨国贩毒案,中菲两国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在马尼拉缴获冰毒296公斤(约合1亿元人民币),缴获毒资197万元人民币。
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加强了与美国、菲律宾、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家在情报交流和办案协作等方面的合作。
为彻底解决毒源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云南率先与邻国政府和地方组织合作,帮助罂粟种植地开展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替代种植,替代面积达3万公顷。这一被誉为"绿色禁毒工程",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
记者:在应对“金新月”毒品对中国的威胁方面,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凤瑞:前几年是在6+2国际禁毒机制的框架下解决阿富汗的毒品问题,近几年是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共同研究解决"金新月"和中亚地区的毒品问题。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已经就签署合作打击走私贩运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化学品犯罪活动达成了共识,即将签署协议。中国和伊朗、俄罗斯的禁毒协议也在磋商之中。另外,中亚地区的毒品问题和恐怖活动有密切联系,对此我们也给予广泛关注。
关注青少年吸毒问题
记者:2004年中国的禁毒工作有哪些部署?
杨凤瑞:我想重点主要在三方面:第一,打击毒品犯罪,遏制毒品来源。第二,加强强制戒毒工作,开展无毒社区、无毒村的活动,遏制毒品消费带来的社会危害。第三,广泛、深入地开展全社会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对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遏制新吸毒人员的滋生。如果在这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成效,禁毒工作就能够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记者:青少年吸毒近年来已演变成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已从街头吸毒发展到娱乐场所吸毒。
罗锋:娱乐场所的吸毒问题主要是吸食摇头丸。参与的人员主要是一些青少年和社会的闲散人员。在娱乐场所吸食摇头丸的很多青少年有一个误区,就以为摇头丸不是毒品,没有危害。因为在娱乐场所的吸毒问题还带来一些犯罪问题,所以我们对娱乐场所的吸毒和犯罪问题,一贯是高度重视的。”
2003年中国公安部和文化部门联合对娱乐场所进行了重点整治,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暗访活动,了解到娱乐场所吸毒和贩毒的一些具体情况,然后联合行动,取缔了一批娱乐场所里的吸贩毒活动,缴获了一批摇头丸和其他软性毒品。
对娱乐场所的吸贩毒问题,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和社会的宣传教育,让大家知道,在娱乐场所吸食摇头丸这些活动仍然是吸毒问题,也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第二,修改和制定有关法规,明确娱乐场所在吸毒、贩毒方面管理和惩处的一些措施。第三,因为娱乐场所的吸贩毒活动隐蔽性很大,所以我们要不断采取暗访的形式,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