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视点 >

今日视点

来自云南禁毒前沿的报告

罂粟花开时节--走进金三角

资料

毒品的危害性

云南禁毒情况

云南实施"绿色禁毒工程"概况

戒毒,以拯救生命的名义--探访昆明市强制戒毒所

资料

中国四种戒毒方式

关于毒品的ABC

 

中国禁毒进行时


戒毒,以拯救生命的名义

——探访昆明市强制戒毒所

本刊记者  刘东平

只要世界上有毒品存在,禁毒就无法止息。禁种、禁贩、缉毒、戒毒,每一环节都担负其艰巨使命。

在云南昆明市郊,有一所著名的戒毒机构——昆明市强制戒毒所。走进这个戒毒前沿阵地,接触戒毒者这一特殊群体,你会生发一种强烈情感:对摧残泯灭人性的毒品的憎恶,对以拯救生命为己任者的敬重。

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建立于1989年,它是中国第一个强制戒毒机构,也是当今亚洲规模最大的戒毒所。戒毒所占地3000余亩,划分为脱毒、康复、女子戒毒管理、自愿戒毒康复四个治疗区,还有中国目前惟一的戒毒药品科研生产基地。戒毒所现收治着来自全国以及海外的戒毒者3600多人。10多年来,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已为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47000多人次吸毒者进行了脱毒治疗,挽救了大批吸毒者和他们的家庭。

昆明戒毒模式

通过劳动,逐渐地远离毒品。

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创办10多年来,创造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戒毒方法,被联合国禁毒署和国外同行誉为“昆明戒毒模式”。与欧美国家“以小毒替代大毒”的“药物替代治疗戒毒法”不同,“昆明戒毒模式”更加注重药物脱瘾、心理治疗和劳动康复全过程。上世纪90年代初,昆明强制戒毒所研发了一种纯中药戒毒胶囊,名为“6·26”戒毒胶囊,用这种胶囊进行药物脱瘾,其脱毒率达100%,具有安全、有效、快速控制戒断症状、戒毒者不痛苦、无毒副作用和无依赖性、使用方便等特点。药物脱瘾后再配合心理治疗、劳动康复、回归社会的全面帮助和教育。

一位被家人从台湾送到这里来戒毒的年轻人说:“戒毒胶囊这种药很有效,没有副作用。我在台湾也尝试过戒毒,但效果不理想,到这里后我的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正在打台球的他对记者说:“我的家里人对我目前的情况很满意,说我身体好多了,还能经常进行运动。”

这名年轻人17岁时因为心情苦闷开始吸毒,3年中就花费了家里1000多万新台币。听说祖国大陆这边的戒毒所很有成效,他的家人就决定不远千里送他来戒毒。“我是去年年底进的戒毒所,每40天花费3500元人民币,”他说,“来这里后我没再想过要吸毒,连海洛因是什么味道都忘了。”这个台湾青年对彻底戒断毒瘾很有信心,并准备出去后做帮助人们戒毒的志愿者。

据戒毒专家介绍,解除吸毒者的生理依赖并不难,只要与毒品强制隔离,一般十天左右就能消除生理上的毒瘾。但吸毒者对毒品的心理依赖很难消除,目前戒毒者的复吸率很高,就是因为药物戒毒只能完成戒毒第一过程——生理戒断,而关键性的“心瘾”问题却无法解决,至今还是个国际上未能攻克的科研课题。

昆明戒毒模式,全面关照戒毒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全面介入脱毒、康复、后续照管三个阶段,收到了良好的戒断效果,复吸率比较低。人的尊严得到最大的维护。昆明戒毒模式的成功尝试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诸多赞誉,包括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的7000多名政府官员、新闻记者和专家学者都曾来此参观、考察。

   在戒毒所男女治疗区操场上,记者看到许多戒毒人员在挑拣云豆。这些劳动不仅是康复手段,还能以劳动补充60%强制戒毒者戒治费用的不足。这几年,戒毒所在政府支持下又办起了康复劳动场地。现在康复农场已种植果树15000棵,建成一个能养4000只鸡的养殖场,30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饲养了牛、羊等牲畜。戒毒康复农场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戒毒者在这里找到了继续劳动康复的场所,避免了马上返回社会复吸率骤增的结果,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昆明市强制戒毒所还创立了一套将戒毒、康复和社区预防有机结合的方法,在昆明设立了“‘昆明戒毒模式’戒毒医疗咨询服务中心”,向社会提供戒毒医疗咨询,开展毒品预防宣传、心理咨询、艾滋病预防宣传等服务。搭建了一座强制戒毒、自愿戒毒、社区康复、毒品预防教育的枢纽桥梁,使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复吸率大大降低,同时减少了新生吸毒人员,有效地预防了艾滋病传播。

人性化管理和挽救

戒毒所实施人性化管理。图为干警和戒毒者交谈。

在昆明强制戒毒所参观时,记者见到的不是冷冰冰的铁窗、电网和高墙,而是干净整洁、设施完备、环境优雅的园区,走在规划整齐、绿草如茵的庭院中,不时可见到孔雀在漫步,成群的白鸽在飞翔,处处能感受到温暖、爱护与重生的喜悦。

戒毒所原所长张玉祖介绍说,戒毒所的人性化管理,需要一个人性化环境,这些年,戒毒所和有关部门先后投入了两千多万元人民币,改善戒毒所的环境设施,创建了园林化环境,使戒毒人员可以在封闭、无毒、优雅、洁净的氛围中得到良好的治疗和康复。

戒毒所实施的人性化科学管理,使许多吸毒人员告别毒品走上自新之路。欣丽来自广西,她曾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小学老师,也曾是腰缠万贯的珠宝商人,然而,这一切通通在“白粉”面前化成了泡影。在吸毒的七年里,她坐台、三陪什么都干过,只为弄到一点聊以过瘾的白粉。她也尝试过戒毒,但反反复复多次,却始终没能逃脱毒魔的控制。尊严、人格甚至一点关爱,对她来说都成了一种奢望。

2002年,欣丽再度被送进了戒毒所,干警们没有歧视、打击她,反而不断给她鼓励,向她讲解毒品的危害和有关法律知识。欣丽是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喜欢画画,于是,干警们就将戒毒板报交给她自由发挥。为了让欣丽重新体会到亲人的关心,干警们还千方百计联系了欣丽的父母,做了不少说服工作,让他们不要放弃女儿。父母的前来探望,给了欣丽亲情的抚慰和鼓励。她逐渐找回了失去七年之久的正常人生之态,重新感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一年后,欣丽走出了戒毒所,干警们仍和她保持着联系,在干警的真诚关心和鼓励下,她。欣丽重新面对人生,下决心攻读了成人高校的金融专业,并成功地在一家保险公司找到了工作。她感慨地说,是戒毒所和干警们帮助我重新找回了做人的尊严,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之路。

昆明戒毒所着力推行人性化的管理与教育,给予戒毒人员更多的人道关怀和人性教育。所内开设了亲情电话、心理咨询电话,还有设施环境良好的亲属接见厅,干警们还为戒毒人员举办生日会、设立方便门诊、开营养菜肴等,希望通过这种人性化管理让更多的吸毒人员断绝毒品、珍爱生命,像欣丽一样健康地重返社会。

  年少戒毒者的沉重身影

在昆明强制戒毒所灰色大楼前的操场上,记者见到一群戒毒者中,有几个身形瘦小的少年,格外引人关注。

聪聪,一个年仅12岁的男孩,也是戒毒所里年龄最小的戒毒者。他瘦弱苍白的脸上,闪动着一双稚气明亮的眼睛。聪聪的家在贵州六盘水一个小山村,幼年时,他父亲便离开人世,奶奶和后妈抚养了他,却无力供他上学。有一年,村里一个走私毒品的青年唆使聪聪偷了奶奶的500元养老钱,带他来到昆明。聪聪第一次见到大城市的喧嚣,也第一次见到了海洛因。在昆明,幼小的聪聪被引诱吸上了毒,待他上瘾后毒贩便迫使他掏钱买海洛因。聪聪的500元钱很快就花光了,只好流落街头。公安干警们在火车站前发现了破衣烂衫的吸毒少年聪聪,把他送进了戒毒所。

聪聪见到记者时,反复念叨着偷奶奶钱的事情,脸颊上挂满了悔恨的泪水。“我想回家,想回去读书,再也不和那些坏人来往了!”聪聪哽咽着说道。

在女戒毒学员的住地,记者见到了马燕,这个正当花季的少女。她出生在云南泸西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2岁时,父母忽然失踪了,马燕成了孤儿。寄人篱下的马燕7岁开始流浪,在一个收养她的人家里,因为肚子疼痛找药吃,第一次吸食了毒品,此后便踏上了一条歧路。为了生存,也为得些吸毒的钱,她小小年纪,到饭馆帮工,当坐台小姐,什么事都干过,曾有一对东北夫妇同情她的遭遇,收养了她一段时间,但马燕担心给养母家庭造成矛盾而离开了。如今的马燕已是第四次踏进戒毒所的大门,在这里她服从管教,努力劳动,配合治疗,还担任了文艺演出队的骨干。但一谈及未来,她年轻的面容便浮现出一层忧郁。记者问她,将来的路打算怎么走?马燕犹豫了一下,有些茫然,“到了外面,我无家可归,没有地方住,我能去哪里呢?……”

在戒毒所这个特殊群体里,不知有多少个聪聪和马燕!尽管他们经历和遭遇各异,但无疑都是毒品走私的可悲受害者,又是违法吸毒的社会犯罪者。

昆明强制戒毒所正在全力以赴地拯救这些受毒深重的青少年,社会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人道援助。只有全社会协同努力,才能创建一个“拒绝毒品,珍爱生命”,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氛围。

(文中戒毒者姓名皆为化名)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