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旅游>

旅游

"驴友"走天下

雪山下的神秘王国尼泊尔
巴山菜 巴山情


 

“驴友”走天下

本刊记者 袁野

中国"驴友"

可能最开始,他们只是被称作“旅友”,但不知是否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群充满朝气的背包旅行者,更像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于是人们借用中文的谐音,送给他们一个更为可爱的头衔——“驴友”。

现在要给中国的背包旅行现象找一个确切的渊源,恐怕不是件太容易的事,不过这种生态自助型的新旅游方式,业已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爱好者。而想要成为“驴友”,你不一定要年轻力强,也不一定要囊中富足,只要你有一颗年轻的心或者一种寻找年轻的冲动。“驴友”们很多不过是口袋空空的学生,每一次旅途都需要精打细算,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已到了中老年,但仍旧 “雄心勃勃”。有的狂热者也许会辞掉工作,然后徒步到“海角天边”去泡上好几个月,而有一些人则可能选择忙里偷闲,在周末来一次远足就够了。不过,在路线上,他们则基本上有着共同的嗜好——探索未知!

离开了钢筋混凝土建构的“怪兽”城市,这些冒险家们实际上也开始了另一场新的“精神遨游”。他们通过旅行追逐着自立自强的精神,也通过旅行,重温着城市中忙碌而麻木的人群日渐淡忘的相互关爱。随着志同道合者的不断加入,他们也开始在因特网上汇集起来,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一些俱乐部和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了起来,使得这支队伍日益壮大。

“绿野”是中国背包族们最大的网上交流平台之一,迄今为止,它已经吸引了7万多名免费会员。这个网站建立于1998年,最早提出建立网站的就是中国最早的一些背包旅行者。他们建立这个网站的目的是共享信息、交友、交流经验。作为一个非赢利性的网站,它对背包旅行队伍的发展壮大贡献极大。

登陆“绿野”网站,www.lvye.org和www.lvye.info,你可以看到包括长途旅行、郊游、休闲活动、旅行笔记、照片展示和装备销售等诸多栏目。免费注册一个会员,你就可以下载文章、上传照片、讨论并且交流信息和经验。通过“绿野”,背包族们形成了一个活跃而相对固定的团体,他们不但相约同游,也组织各种休闲活动和聚会,他们甚至还有自己的元旦晚会!

活动之一:生日聚会

一个周五的晚上,朋友茶叶(“绿野”上的网名)邀请记者到某卡拉OK厅参加一个为“绿野”某会员举行的生日聚会。大家带着自己的礼物相继到来,并用网上的名字相互招呼。我们唱歌、聊天,房间里的气氛热烈而融洽。

活动之二:郊游

记者在“绿野”上注册后参加了一次周六郊游活动。那天早上,记者在6点钟起了床。并于7点钟赶到了约定的见面地点。我们一行18人坐公共汽车来到北京西郊的香山脚下,然后开始了长达7小时的徒步旅行。

这天我们的徒步行程长达25公里,不过,18个人有说有笑,互帮互助,时间似乎很快就过去了。到达终点的时候,虽然大多数人都已筋疲力尽,但有了共同的爱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回城后,我们一起聚餐,庆祝此行成功。

活动之三:免费滑雪

绿野成员在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东灵山

通过“绿野”,记者结识Mini(“绿野”网名)。一天,她发短信邀请记者参加了一次周六的免费滑雪活动。这次活动共有11人参加,每人的交通费加门票一共只需50元。因为记者是南方人,所以并没有滑雪的经验,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那天的经历恐怕令记者终生难忘——摔跤无数!

“驴友”袁烽新疆游记之一

“只有在没有路标之处旅行,才算是真正的旅行,在那里,你眼中崭新的世界将展示出从未被你留意过的东西。”在袁烽的游记中,他引用了意大利人类学家和冒险家福斯科格拉切蒂的话来激励自己。

2003年暑假,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新闻专业三年级学生袁烽独自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行,他在那里待了将近50天,行程逾8000公里。时常徒步或者搭便车的袁烽此程共花了不到5000元,拍了3000多张照片。目前,他还一边学习一边做着兼职工作攒钱,准备今年夏天再到西藏做一次自费长途旅行。

袁烽

下面的内容摘自袁烽在新疆禾木旅行途中一天的日记。

8月15日,徒步旅行10小时(35~38公里),在离禾木村庄7公里的一间小屋里过夜。

潺潺的溪水将我唤醒。我从帐篷里走出来,见到的是纯净湛蓝的天空、茂盛的青草以及翠绿的小溪。我叫醒了另外一个帐篷里的旅伴,一同分享这个闲适的清晨。

中午12:30,我们出发了。这时我才发现背上37公斤的东西究竟有多重:除了睡袋、帐篷、食品和4.5公升的水之外,还有两部手动单反相机机身、5个镜头,一个三角架。

一个半小时之后,我们所走的山谷右边,出现了水流湍急的禾木河。河面上是一座铁桥。通过与养路工人交谈得知,这里离禾木村庄还有38公里。休息了15分钟之后,我们又上路了。

攀行于绿色的山谷之中,我们所能听见的,是自己的靴子在沙地上吱吱作响,还有手杖碰发出的金属丁当声。行进之中,脚底的水泡令我难受不已。

“注意节奏和步伐。”我时刻提醒自己,并尽力深呼吸。

在超重的背包之下,我不停地流汗。开始的时候,我们每隔一个小时就停下来喝水,休息一小会儿。后来,休息的频率越来越高,每50分钟,45分钟,40……

虽然背上的负荷不断地消耗着我们的体力,突然经过的一辆吉普车上的几个旅行者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他们向我们鸣笛致意,挥手欢呼着。

下午5:20,我们在当地哈萨克人的一间小屋前停了下来,热情的主人给我们端来了奶茶。两个小时后,我们到了一个的养路工住的绿色军用帐篷。这时候我们的肚子也开始抗议起来。一边吃着今天的“午餐”,我们一边和一些来自河南的养路工闲聊起来。

一个养路工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从前面的小山翻过去,而不是顺着盘山的主路走,能省下至少3公里的路程。

“太好了!”我们欢呼道。

这段路是今天最具挑战性的:在没有路的小山上努力攀爬的时候,我感到背包快要把我压垮了。除了寻找下一步的落脚点和注意保持重心,我无暇他顾。身上的背包越来越重,心跳也越来越快,我甚至已没有力气和旅伴说话。

考虑到我背上相机的重量,旅友把他的两条手杖都给了我。为此我说不出有多感激,要不是他的手杖,我恐怕已经因为脚下一块石头的意外滑动而失去了平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简直难以想像。山上的灌木有很多尖刺,感谢它们,因为我的牛仔裤从此有了时髦的割痕。

在阳光下做家务的老妇人

到了山的另一边,我们看到了山脚的大路。我微笑着,咸涩的汗水乘机溜进我的嘴角。我很喜欢这次小小的攀登,虽然心脏和肺部的挣扎以及双腿的酸痛给了我短暂的疼痛,但我们至少节约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代价不过是右踝的疼痛加上半条不幸的牛仔裤。

将近晚上10点,天才完全黑下来,气温也随之下降了。我们筋疲力尽,缓慢地在背包的重压下前进着。太阳下山后,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找不到露营地。成功地走捷径翻过小山之后,我们一直在商量这个问题,即如何在如此陡峭而又长满树木的山地间找个地方搭帐篷。我们惟一的选择看来只能继续前进直到找到合适的地方睡觉为止。困倦让我头昏脑胀。“你不能放弃,”我告诫自己,“决不能在这样的地方。”每走一步我们都很小心。树在风中作响,它们弯曲的枝条在我们的头顶蜿蜒,月光投下它们密布的影子。

我打开头灯,很快有一群小虫聚集在灯周围。一只田鼠倏地突然窜出矮树丛,在这样的黑暗中的确显得有点恐怖。远方树林里传出一声哀怨的号叫,惹得附近的鸟跟着叫起来。

伸手从裤袋里摸出瑞士军刀,我紧紧地握着,催促自己走得更快些。此时我几乎忘记了脚上新磨出来的水泡。

晚上11:30左右,我们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远方出现了闪烁的光亮,并且有了狗的叫声。我们从敞开的大门走了进去,看到一个瘦削的男人坐在火炉边写着什么。他是个约摸30多岁的汉族人,和他的哈萨克妻子在这里放养蜜蜂。

他们给我们端来热茶,和我们一起聊了好几个小时。漫长的一天终于完美地结束了--能在床上睡觉简直是我们不敢想像的奢侈。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