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施子清钟情“文化创造性产业”
徐晓燕
香港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施子清先生白手起家,上世纪70年代在港经商创业。主要做化纤化工原料和产品的国际贸易。1979年即到内地投资办厂,90年代初福建泉州市启动房地产成片开发时,他是第一个投资人。
全国政协常委施子清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商人,还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善诗文书法,并任内地多所大学的教授。他认为,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化消费和娱乐消费必然会日见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创意产业'将会是未来中国发展潜力最大的一个产业。” 施子清说,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可惜的是,在中国,人们玩韩国的游戏,看日本的动画,赏美国好莱坞的大片……中国人越来越多地“陷入”他国文化创意的“包围圈”。 但在中国这个新产业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靠代理韩国游戏“传奇”的陈天桥可以跻身中国亿万富豪的前列,但很多中国的漫画业者却仅停留在“养家糊口”的水平上。可见中国“文化创意”产品之匮乏。施子清慨叹:“中国在这方面还属空白,还需要大力发展。”
中国周边国家早已开始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日本在2000年的电影与音乐创收分别列世界第二位,电子游戏软件则位居世界第一;韩国政府在1997年对这一新兴产业进行扶助性介入,尤其注重向电子游戏、音乐及电子网络等新产业倾斜支援,2003年其影视、音乐、手机及电子游戏4个产业都有二位数的增长,出口额首次超过钢铁。
外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网络游戏几乎全是美、日、韩等国产品,造成许多国人从小耳闻目濡外国文化,受外国文化影响。施子清对此不无忧虑,他说:“长此以往,将直接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
针对中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起步已晚的现实,施子清呼吁应急起直追,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起自己的产业队伍。据他考察,许多国家和政府的负责官员都亲自挂衔主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他建议,中国政府可以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整合各部门的资源,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主导、统筹这一产业的发展。“关键是政府的重视。”他说。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文化的产业化成为文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文化产业要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得到共识。
“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个人创作技艺和有智慧的活动,施子清提醒有关部门,“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新产业,有必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商机",施子清憧憬着未来。"我们要有信心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中,创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新路,重新改写这一领域的世界版图。"
小资料
人物背景
商人施子清 自1985年起,先后在上海、江苏、福建等地投资创办10多个工厂企业及大型房地产项目,并且创下两个全国"第一"的纪录:全国第一个土地成片开发项目--泉州成州工业区;全国第一个由发展商自己提供按揭预买家的楼盘。总投资额超过数亿元。近来又先后和北京、河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与有关方面合作,投入巨资在桥梁隧道、国道公路等基础建设工程项目。
社会活动家施子清 1987年,他在故乡晋江捐资283万港元设立“施子清教育基金会”;1994年捐赠百万建福建长汀一中科学楼一座;1995年捐赠300万建华侨大学一座教学大楼“敬萱堂”;1997年又捐赠100万作为“厦门大学青年教师教育基金会”,1999年又以“施子清教育基金会”名义捐赠100万给北京大学,作为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上的师生优秀论文的现金奖励。另外又捐资320万元为家乡建立了一座“晋南医院”以及其他“希望工程”等等,总额超过千万以上。
儒商施子清 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副理事长和客座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顾问教授、南京大学、福建中医学院客座教授、集美大学常务校董、镜报董事长等职务。
参政之家 施子清家中出了五位政协委员,其中,他本人是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儿子分别为江苏省、北京市、福建省和贵州省的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