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香港到深圳
骆元军
 |
对于深圳人来说,赴港已经是十分便利的事情。 |
从深圳市区西行到梧桐山,顺盘山公路而上,沿途时常可见设立在深港边界的岗亭。放眼望去,除了少数几个岗亭仍然有武警把守之外,其他的岗亭都空荡荡的,只剩下闭路电视监控而已。据知情人介绍,这些岗亭原来都是有武警站岗的,不过自香港九七回归之后,内地与香港之间往来日趋方便,从这里偷渡的情况基本绝迹,所以就再没有以往那种森严的戒备了。
或许是因为在地理上的缘故,深圳与香港联系尤为密切。“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属在香港。”在去年8月开始建设的深港西部通道附近海岸上,家住深圳市龙华镇的杨晓波说,“1980年10月底以前,只要成功越过边境进入香港市区,就可以在亲友的陪同下领取合法居住证件,获得居留权。有不少渔民从这里摇船过去,就成了香港人。”
在港人时下的流行语中,北上内地是"IN",移民是"OUT"。前者代表流行,后者则意味着过时。据调查资料显示,迄今为止,至少有30万港人在内地长期工作和生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港人在内地与香港之间"流动",两者加起来,在内地的港人估计超过50万。港人到内地工作,八成半以上集中在广东省内的几个城市,而深圳和东莞是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地点。
到深圳赚钱去
唐平在香港做面包师,他说:“虽然我在香港的月薪可以上万,但是听我在深圳的朋友讲,那里的工资水平也不低,而且每年都在上涨。”据港府统计署去年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逾八成在内地工作的港人月薪过万元,两成月薪超过3万元。他们的整体月平均收入为1.5万元,比香港整体就业人口的收入平均数还要多5000元。近两成被访者认为,在内地工作前景较佳。"港人北上就业浪潮只会增强,不会减退。"香港人才管理协会研究员许保荣表示。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对于很多外国公司来说,在本土人才的培养尚未完成之际,更为务实的选择是,从文化和地域都比较接近的香港或者台湾地区"移植"、"嫁接"已经培养成熟的管理层。"比如说,有人愿意来内地,如果他在香港能拿到50万的年薪,在内地或许能拿到70万甚至更高。可以住最好的酒店,享受着更高的工资外加15%到20%的丰厚津贴还有长假。"在深圳已经有了十多年外企高层管理工作经验的庄雷回忆道。
香港回归之后,中国内地的民营和私营企业比较流行的一个想法是,通过引进海外人才来提高自身竞争力,从港台高薪聘请一个总经理或者高级职业经理人被认为是较为合理的做法。庄雷说:“在这个阶段的跨国公司中,北上的港人在薪酬上的额外待遇已经被取消,不再享有15%至20%的补贴,而且,他们是按照内地的薪金标准领薪的。”
进入2002年初,北上就业已经成为香港媒体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CEPA的签订更是将这一高潮推向更高峰。此时,原来在香港的跨国公司或者创业的经理人,将商业战争延伸或者转移到内地,或者直接来内地创业;而那些来内地寻找就业机会的香港人,已经变得相当现实,在这个阶段的薪酬已经完全平等化了。"以前还能拿到比同等职位的内地员工高出几倍的薪水,但在现在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在深圳一家港资猎头公司工作的黄小姐说。
张雨在大学毕业之后来到深圳,做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她的父母经常往来于深港之间做生意,其他亲戚朋友也有到深圳工作的。虽然月薪离万元仍有距离,张雨还是很满足。她说:“应该说,在深圳的工资水平稍微低一点,不过一方面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另一方面在深圳的消费也不高,所以比较而言还是很划算的。”每逢寒暑假,张雨都会回香港去看望她的亲戚朋友。
马宁一年前从香港来到深圳的一家证券公司负责经纪业务,用他的话说,“在深圳打工的感觉不错”,自己的很多设想对于公司来讲都是开创性的工作,考虑在深圳“长期做下去”。有统计显示,自1993年至今,经劳动部门审批在深就业的港澳台同胞逐年增多,共计已达4.15万人次之多,仅去年全年纳入深圳市境外人员就业管理的港澳台同胞就达6000多人次,其中香港人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这些人多数是在外商投资企业充当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
不只是外商投资企业,深圳的企业普遍对香港人才变得更感兴趣了。去年在广州的“大陆知名企业赴港招聘”新闻发布会上,深圳企业报名踊跃,中兴通讯等多家制造业公司和金融机构都加入到了赴香港“纳贤”的行列。
 |
香港的孩子随父母在深圳生活、学习。 |
香港人才受到深圳企业的青睐并不奇怪。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聚集着一批出色的金融、服务、通信等领域的国际性管理和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具有多年的跨国集团工作背景,他们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并掌握着先进的企业运营、管理知识。中兴通讯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深圳企业同样面临着缺乏国际型专业人才的严峻挑战,香港人才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自然进入了深圳企业“纳贤”的视野。
深圳市龙华镇的杨晓波说:“现在香港工作竞争比较激烈,收入也不算很高,不如到内地工作。事实上,大批香港人到内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香港的就业压力。”
到深圳花钱去
深圳对香港人的诱惑并不局限在赚钱上面,在深圳消费同样让香港人心动。如果说开始的时候香港人到深圳置业完全是作为一种投资的话,随着内地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在香港工作的港人也来深圳购房居住。
说起为什么香港人愿意到深圳置业,杨晓波深有感触。他的姑姑在香港花了300多万元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因为人多,住得非常拥挤。杨晓波说:“我现在去香港做事情,一般都不找我的亲戚,怕麻烦他们。其实有300多万,在深圳可以买很大的房子了。虽然香港的房价这些年来下跌了接近五成,比较深圳的房价,仍然是高了很多。”
杨晓波回忆起第一次去香港的情景,他说:“我的香港朋友很热情地招待我,不过香港的消费就是高,也没怎么奢侈,就是很平常的玩法,结果一天就花去了朋友七八千元,差不多接近他一个月的工资了。现在我所认识的香港朋友都等周末来深圳消费,毕竟深圳的消费水平比香港低很多。”
由于距离很近,来往方便,大批的香港人选择深圳作为购物的首选地。在香港做大学教授的李先生说:“到深圳购物,一套700元港币连工带料的西服,便已称得上是高档货。现在我们全家穿的衣服都是订做的,不仅价格低廉,更是美观大方,可以节省一笔可观的开支。”
香港人到深圳除了享受消费的快乐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便利不可不讲,那就是在深圳找老婆比较容易。香港是男多女少,而深圳正好与之相反。马宁说:“现在的香港有点像中国古代唐明皇时的光景——不重生男重生女了,而深圳的女工很多,在深圳的男女比例大概是3比7左右。以香港人的经济实力,还是很容易受女性青睐的。”
因为受到入港居留配额的限制,香港人找的内地新娘不是很容易就能取得香港户籍。2002年底,为了方便粤港两地夫妻分居者的生活,广东省公安厅宣布申请赴港澳探配偶的,没有次数限制。
在深圳工作的香港人一般不会受到两地分居的困扰。张雨在深圳工作的第二年,在市教委组织的教研活动上结识了另外一所中学的一位叫袁治的语文老师。袁治是北方人,长得高高大大,性情直率。袁治说:“我不认为在深圳生活比在香港生活要差,就拿我们来说,在深圳能够住上百平米的房子,要在香港就很不容易了。张雨的哥哥在香港花了100多万,买了套35平方米的房子,还是两居室呢。”两人结婚后,在深圳买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
繁忙的罗湖口岸 |
到深圳工作的香港人虽然一般不会遭受两地分居之苦,子女的教育问题却必须认真考虑。如果让孩子们在香港上学,当然不如放在身边好。深圳市螺岭小学校长杜小宜女士说:“因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都做得不错,来我们学校就读的港人子女不少,这些孩子们都非常可爱,学习也好。”
这些在深圳上学的香港孩子们情形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每周回一次香港,或是为了上某个课外班,或是为了探望亲人;有的孩子一年才回香港一次,而回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旅游,可见深圳完全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深圳人杨晓波说:“香港人到深圳,钱好赚,买东西便宜,连找老婆也方便,当然会有更多的香港人来深圳啦。”
今年CEPA的实施,是香港再度腾飞的契机,而香港的腾飞,首先受益的又是深圳,香港和深圳在未来的日子必将联手共进,成就伟业。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魏达志描绘了一幅自己心中的深港一体化蓝图:“深圳与香港之间,不仅要有共同的对外关税、合作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而且要有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实现商品、人力、资金、服务四大流通,达到欧盟在发行欧元之前的一体化程度。这种‘共同市场’的一体化,是深圳与香港之间的最佳一体化模式。”
材料1
香港是一个移民社会,绝大部分移民来自中国内地。有关资料表明,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从中国内地到香港的合法移民人数大幅度上升。1971年合法移民只有2530人,而1972年猛增到20355人。1978年有7万多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其中大部分是合法移民)进入香港。累计在1971—1994年间中国内地合法移民香港的就有80余万人之多。从1995年开始,依配额排队入港者每日计有150人,也就是每年5万人左右。
材料2
 |
深港紧密的地缘关系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
深圳与香港不仅血脉相连,在经济上,两地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2004年2月8日,深圳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全球创业观察2003:香港和深圳研究报告》正式向社会公布。报告指出,深圳从1979年建市之日起就与香港捆绑在一起。香港国际化的服务与深圳国际化的制造业发展,是相互建立在对方的优势基础上的。香港的金融、贸易、航运、中介服务,深圳的信息技术产业、出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都瞄准国际市场,双方都需要对方的支撑才能形成国际优势。深港两地目前30%的创业者都在跨境经营。
材料3
去年10月28日,香港人才管理协会公布了一项2004年薪金预期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在83家受访香港公司中,超过40%的香港公司表示在2004年度将仍然会降薪,而在81家受访的中国内地公司中,有一半左右表示在2004年将会加薪。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于去年11月4日公布的薪酬调查报告认为,自1987年以来,中国内地的薪酬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同期香港的增长水平,这促使大量的香港优秀人才转向内地就业。
材料4
深圳市统计局城市调查队通过调查发现,在深圳工作的绝大多数香港员工的生活福利待遇比较好,整体收入水平也比较高。六成以上香港员工月
收入在1万元以上,其中收入在1至2万元之间的人数约占四成。从行业来看,从事金融银行业的人员整体收入水平较高,60%以上主业月收入在3至5万元之间。调查表明,三成以上香港员工一年内在深圳居住6个月以上,六成以上在深圳累计居住时间为3至5个月。另外,调查显示,在深圳的香港员工频繁往来于深港之间。数据表明,56.8%的香港员工至少每星期回港一次,13.5%的人每星期回港四次以上。香港员工回港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回家、公司业务需要、使用香港医疗服务。
材料5
以香港的工资收入,在深圳享受,这类人口大约有4万多人。进出罗湖边境关口的人数,每日平均有17万人次,周末则增加至25万人次。去年春节期间,共有450万人次进出罗湖。而皇岗口岸于去年1月开始的24小时通关措施,更是极大地方便了在香港工作而在深圳居住的香港人。
材料6
香港居民在内地工作所从事的行业,以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
、饮食及酒店业为主, 其次是制造业,总计占全部人数的八成。他们当中有四分之三是给别人打工(其中八成以上是高级管理人员),其他四分之一自己做老板或者是自由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