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乡愁:台北随想

又到公祭黄陵时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2004年值得期待的几部华语电影
翁以煊:华人环球航海第一人


又到公祭黄陵时

本刊记者   邓树林

春回大地,莺飞草长,万木争春。甲申年清明节(公元2004年4月4日)公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氏的日子又到了。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是一块圣地,每年都在此举行公祭活动,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陵区宏大,在轩辕庙广场的右侧,竖立着一巨牌。巨牌上的文字高度概括了轩辕黄帝的伟大功绩。全文是这样的:“万曲千章颂轩辕,龙吟凤歌彻瀛寰。赫赫中华第一帝,煌煌国史书首篇。始辟混沌苏万象,一扫  榛拯黎元。剪平祸乱乾坤定,启造文明人类先。经邦创业勋旷世,甘雨仁风德烨天。初祖脉延五千载,华魂浩然万古传。

黄帝与黄帝文化

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在部落间战争纷起之时,黄帝以其非凡的才华,率领其部落,兴起于姬水。在乱世中,黄帝以战争手段制止了各部落间混战,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部片土地,从而促进了各族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在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携他亲撰的《祭黄帝陵文》到桥山祭祀轩辕黄帝。文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孙先生的祭文,高度概括,凝练了极其丰富的信息。首先指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然后点出轩辕黄帝对中华民族建立的功绩,以及中华民族在惶惶世界的地位。

追根溯源,黄帝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一直受到中华民族子孙的敬仰,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有过详尽的记述(此前亦有,但不如《史记》记述周详)。文中对黄帝的谱系、姓名、天生资质、何以能成为全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有一一分述。现照录如下:“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按《史记》的说法,黄帝名叫公孙轩辕,那为什么又称“黄帝”呢?

历来尊轩辕为黄帝,是因为在新石器时代,农业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农业是当时先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来源。轩辕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农业又与土地分不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先民在黄河流域一带活动,从事生产劳动。黄土高原土色黄,因而把部落联盟的首领轩辕尊为黄帝。

黄帝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甚大。反映在建立国家雏形方面的贡献包括官名皆以云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制民,制礼仪,施教化,创立典章为治世准则;反映黄帝时代的物质文明包括顺四时之宜种百谷草木,蒸谷为饭,作杵臼釜甑,驯化鸟兽虫蛾,做衣裳、冠冕、扉屦,造房屋、车辆、舟楫、弓矢和采铜以冶炼;反映黄帝时代的科学文明包括占日、月、星辰,做甲子、算数,定历法,造律吕、图画,重医药和创制文字等。

由此不难看出黄帝时代的脚步,已从采集渔猎、漂泊流徙、穴居野外的“野蛮”生活,开始跨进农耕经济、铜石并用、相对定居和社会有初步分工的“文明”社会。

中华第一陵黄帝陵

黄帝陵

黄帝死后的葬身处,有数说,有甘肃说,河北说,河南说。不久前,又增加了一说,北京郊区平谷在古代也存有过轩辕黄帝陵及祭祀的庙宇。在众多的说法中,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葬桥山,为世所公认。其据是《史记》和《黄帝本行纪》都明白无误地写道:“黄帝崩,葬桥山。”今陵相传自汉代。

桥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城北一公里处。1961年,国务院把黄帝陵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葬类第一号。黄帝陵所在地桥山总面积567公顷,前有沮水,群山环抱。山上广植松柏,四季常青。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确不失为风水宝地。黄帝陵区分庙前区、庙区和陵园区。

庙前区为黄帝庙山前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大典就在庙前区举行。庙区,又称黄帝庙,轩辕庙。毛泽东祭黄帝文手迹碑刻即竖在庙区内。庙内有一棵相传为黄帝手植柏,称轩辕柏。树大根深,柏高58市尺,下围31市尺,中围19市尺,上围6市尺,为群柏之冠。1982年,英国林业学家罗皮尔参观后,称其为世界柏树之父。陵园区为黄帝陵寝所在处所,桥山上,祭亭中竖一高大石碑,上书黄帝陵三个大字,出自文学大家和书法大家郭沫若之手(1958年手书)。

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成佳话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后人祭祀,绵绵不断。中华民族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汉王朝建立,刘邦登基,更强调祭祖的重要性。历代祭之。

20世纪30年代,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在此时刻,发生在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携手合作,共同御寇。

1937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两党到先祖陵前,起誓齐心抵抗外敌。国民党方面,中国国民党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中国共产党方面,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抗日红军部总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涵(即林伯渠),携毛泽东撰写的祭文到黄帝陵致祭。毛泽东在祭文中历数了轩辕黄帝的丰功伟绩。之后,笔锋一转,指出,面对日寇的入侵,四万万同胞只有结成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团结御敌,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才能中兴富强。

这大气磅礴的祭文,即使今天读来,仍荡气回肠,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雄文,且仍具现实意义。历代祭黄帝的文字很多,但黄帝陵基金会会长孙天义最推崇的还是毛文,认为毛文气势磅礴,文采飞扬,雄冠古今,至今难以望其项背。

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对唤起正在遭受民族灾难的全国民众起来共击侵略者,振奋民心,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同胞同根同一族

每年清明节公祭时,都有大批台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参加公祭。

“初祖脉延五千载,华魂浩然万古传。”轩辕黄帝作为维系中华民族的灵魂,千百来一直受到中华民族子孙的敬仰。但由于年代久远,受风霜雨雪侵蚀,黄帝陵损坏严重。

“在此情况下,国家决定对黄帝陵进行整修。”1992年任黄帝陵基金会副会长、1996年起任会长的孙天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他说,黄帝有陵以来,历代多有修缮。最近一次在1992年,总共投入资金8800万元人民币,于1998年竣工,共完成工程23项。

据孙会长介绍,修缮黄帝陵的资金,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央政府拨款,二是陕西省政府、中央政府部委捐款,三是社会各界捐款。

同胞同根同一族,同气连枝共一祖。维修黄陵一事经媒体传播,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响应,为一期整修共捐款800多万元人民币。

为整修黄帝陵捐款涌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山东省小学生刘小诚把自己过生日的10元钱寄到了基金会。留日学生陆浣夫妇、留美学生冯旭,把自己打工挣来的辛苦钱寄回了祖国。

身在异国他乡的菲律宾企业家黄光坦先生,曾几次准备回祖国祭扫黄陵,但因身体欠佳未能如愿。临终前对儿子黄明荣说,落叶归根,莫忘先祖。1997年清明节,黄明荣携全家回来祭扫黄陵,了却了父亲的一桩心愿。黄明荣对夫人和孩子说:我们的根在这里。黄明荣向黄帝陵基金会捐资7.2万美元,同时承诺,如有人捐款超过他,他将做出更大的捐赠。

黄帝陵基金会早已向社会公示,凡是支持整修黄帝陵捐资者,将以各种形式予以褒扬,个人捐赠一千元人民币以上者,在黄帝陵园内刻石留名,流芳后世。

孙会长告诉记者:“一期工程完成后,黄帝陵的祭祀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修葺一新的黄帝陵,更加庄严雄伟。但与海内外同胞日益高涨的祭祀愿望相比,场地仍显得狭小,规模仍不够宏大。基于此,我们正在进行第二期工程。”

第二期整修工程于2002年动工,投资规模远比一期宏大,总投资达2.5亿元人民币。目前,黄帝陵第二期工程已完成投资9000万元,其中祭祀大殿、大殿外的广场和道路已经竣工。今年清明节,将在新落成的祭祀大殿举行2004年清明节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孙会长说,待第二期整修工程全部竣工后,黄帝陵将以更加雄伟、庄严、 肃穆、古朴的气势呈现在世人面前。轩辕黄帝凝聚民族的向心力将更加坚实,将更加激发全中华民族建设强大的国家。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