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乡愁:台北随想

又到公祭黄陵时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2004年值得期待的几部华语电影
翁以煊:华人环球航海第一人


乡愁:台北随想

(美国)  少君

这次到台北讲学,在机场大厅正好看到温家宝总理访美的实况转播,他在对纽约侨界讲到两岸关系时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一瞬间,这充满深情的话语令俺眼泪险些掉下来,一个乡愁,道尽多少人对台湾的遐想与期盼。乡愁,是一个浪漫的文学修辞,却不经意地道出了中国人的真实心声。

走出机场大厅,台北的夜色很美,天上高悬一轮明月,舒适的温度下穿梭着往来的人群,我们置身在同一片月光下,置身在同一种语言中,既亲切又陌生。望着爬上天穹的星辰,望着满地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人们,我的灵魂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叹世界之小。

许多年以前听到一首歌:“想想台北也没什么,不过是高楼下面停着汽车。”歌名和歌手已记不清楚了,但这句歌词却影响了我对台北的一些看法。台北面积不大,只有近三百平方公里,人口近三百万,初到这里的人,会觉得不如上海繁华、不及北京宏伟。只有呆久了,才会渐渐体验到台北的动人之处。台北与上海有诸多相似之点,一样的精致优雅,一样的方便舒适,一样的历经磨难又重归荣华之后尊贵犹在、风韵更胜。如果说有什么差异,那就是如今的台北,正面临着经济低迷、政治动荡之时,相较于上海的年轻朝气,台北平添了一抹落寞与感伤,有另一种成熟美,尤其是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融会穿梭,台北常令人们有一种时空交错的幻觉,似乎与历史只有一步之遥,这就是台北独特的魅力。

其实,台北给人最初的感觉和大陆的许多城市如广州、厦门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若要较真,顶多就是因气候、环境、习惯的差异导致了一些细微的差别。

台北是一个新旧融合、东西并存的都市。玻璃帷幕的现代建筑和雕梁画栋的山形屋檐在这座熙熙攘攘的城市中交相辉映。去的次数多了,新鲜感渐渐不如最初那么强烈,但就像品茗,开始的那份热闹过去之后,真正的味道才慢慢显露出来,耐人咂摸。

实话说,台北从来就不是一个外观上吸引我的城市。过度密集的大小楼房,显露着失修的旧痕,曾经美丽过的公寓,剩下的是黯然的污迹和见证岁月的裂痕。加上街上充分任性的机车和每家人各自修建的高低不平的门前路,显得毫无规则。有人说这是因为无论是日本人或国民党,都曾把自己当作过客,所以才有这种补丁式的率性行为。当年台北车站旁边的新光三越摩天大楼落成后,被台北人当成台北市引以为自豪的地标时,我的不以为然曾引起许多台北朋友的愤怒,因为对于走过六七十个国家上百个城市的我来说,它实在不过是一栋再普通不过的不高不矮的大楼,从建筑美学上看,几乎没有任何特色。

尽管如此,不管你在海外面对台湾的政治怎样地无奈,不管你面对台湾的治安环境怎样地焦虑,每次到台北,虽然机场旁的樟树茂密一如往昔,机场入口的花卉造景依然色彩如故,但你总会感受到台北的变化,因为要寻找台北的魅力不是在这里出发的,而是真正要走进这独特的盆地景观孕育出的青山绿水的都市,正如现任台北市长马英九所言:这个城市适合观看,因为它包含了不同层次的美感;这个城市适合聆听,因为它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乐音;这个城市适合触摸,因为它容纳了属于你我的温度;这个城市适合行走,因为它的街道充满了惊喜。我对台北的认知始于“解严”前后,也因缘认识并交往过三任市长:黄大洲、陈水扁、马英九。从历史的角度看,马英九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市长。这并不是因为我和马英九相识最久而刻意恭维他,因为在他的任期内,台北由紊乱的各自为政被扭转成整齐有序的大都会,是有目共瞩的。台北的确变了好多:交通状况明显有序,楼越盖越多,捷运开始良好运行,公园绿地成片地形成……

不管是道地的台北人,还是来此讨生活的外地人,问起他们台北的文化特色是什么?往往令他们面露难色。台北的文化是什么?好像什么都有,但又好像少了一点什么,生活版图随着改朝换代,总带点空间错置的突兀。

在诚品书店买了一本书,读了半天,没搞明白作者究竟想说些什么。但书中把台北的综艺节目说成“台北的文化垃圾”,对此我深以为然。就在从美国飞台北的飞机上,还播过吴宗宪的节目。看过之后,心里有一种迷茫的感觉。当时我禁不住问自己:那个曾经诞生出罗大佑、席慕容、张晓风、苏芮和蔡琴的台北;那个文章如此优美、歌声如此动听、格调如此高雅的宝岛,怎么今天就变得这么庸俗不堪?像吴宗宪这样一个公然在电视上做下流动作,靠插科打诨娱乐观众的人,竟然成了台湾综艺界的大哥大。

离开台北前的最后一顿晚饭,是台湾最大的报业《联合报》社长张作锦在太平洋俱乐部的会所里请的。张先生是我极为尊敬的长者和多年的朋友,每次来台北,他都是我必见的人,以求教于他的沉思。他用一支犀利的笔纵横台湾报业数十年,言他人所不言,被称为台湾新闻界的文胆。对于台湾的现状,他认为绝大多数的台北人还不认为台湾经济已无可救药,他们自我感觉还能承受,生活还过得去,他认为在全球经济大环境改善后,台湾经济会好转。他说政治环境的长期恶劣,才会对台湾构成最大的伤害。

他问我对台北的印像,我说台北于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印象略显陈旧,不如北京那么亮丽。要说印象最深的,是阳明山和台北的夜市,还有台北街头的摩托车群。在下班交通高峰期,遇到红灯,一会儿就聚起密密麻麻的一大片,蔚为壮观。这种景象,只有北京的自行车阵容可以比照。

于我来说,喜欢台北,有很多的原因:有相交十多年的马英九及更多的友人,有经济界的同行和文学界的学长,还有不打烊的书店和越深夜越热闹的夜市,以及更能感受生活的躲在小巷里的酒馆咖啡馆……尽管有过多的污染,过多的机车,过於挤迫的人行道。然而,我还是喜欢台北。

走进台北的深处,你会发现这一条条小街小巷里,有着强烈的安宁和与文化无关的宽容气氛。写过《旅行》的Mark Martinez曾这样去形容台北:每次到台北,总会想到 STAN GETZ,如果你听过这位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爵士乐手的BOSA NOVA音乐专辑,我真想告诉你,这也是属於台北人性格中的音乐。

清晨向台北告别,神秘的晨曦把咖啡变成了吗啡,而前一夜的美酒还未醒。就在这样的一个早晨,我悄悄地走了。隔着细细的、亮亮的、暖暖的雨丝,望着眼前未曾停息的车流与人潮,我感到好像已经在这个城市待过很久。十五年的断断续续、来来往往,对于台北,我从陌生转为熟悉,从疏离化为爱恋,也体会出与祖国一衣带水的深情:“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当飞机腾空而起时,耳边又响起温家宝总理的声音:“你的眼为什么总饱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一片土地爱得深!……”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