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往事》:一个台湾家庭的动人传奇
文
/本刊记者 徐晓燕
 |
影片画面:诊病。 |
一部反映日据时期和光复之后台湾人民生活的影片《台湾往事》九月份与观众见面。这部描写台湾日常生活的影片由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三地人员共同出演、创作,这在影视作品中还属首例。
这是首部由大陆摄制的通过描写普通台湾家庭来表现两岸关系的影片。影片《台湾往事》以主人公林清文在台湾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对祖父、父亲、母亲、阿兰、阿忠、秀子、武夫等人物的思想、行为和命运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一幅生动细腻的台湾乡土生活长卷,演绎了动荡年代台湾人民荡气回肠的亲情、友情、爱情、故土情和民族情。尤其是影片的结尾,青年林清文到大陆读书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隔绝,同母亲在一别三十多年之后在日本见了最后一面的情节,更是令人潸然泪下。
据影片创作人员介绍,一直以来,国产电影缺乏表现两岸人民情感、生活的作品,成为创作领域的一个盲点。本片反映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骨肉不可分割的历史和现实。
影片编剧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台胞张克辉先生。剧本初稿完成后交曾创作过《我的 1919》、《西洋镜》等作品的著名编剧黄丹先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日本著名资深编剧、日本电影剧作家协会会长铃木尚之先生为影片艺术顾问之一。曾创作《邻居》、《故园秋色》等一系列获奖作品的导演郑洞天执导,剧中母亲的饰演者由因《牵手》、《刮痧》等影视作品而为观众熟悉的著名演员蒋雯丽担当。老年母亲由国家话剧院著名老演员郑振瑶出演。少年林清文由曾以《十七岁的单车》荣获柏林电影节新人奖的崔林出演。在开机仪式上,郑洞天说:“我一直希望能找到类似电影《城南旧事》风格的剧本,对于这类风格的电影我情有独钟。《台湾往事》是一部主要表现台湾本土生活的作品,在创作风格上力求与《城南旧事》相接近,但也将有很多创新之处。”
一个台湾家庭的动人传奇
表现台湾本土生活的作品相对贫乏,除了早年由侯孝贤导演的《好男好女》、《戏梦人生》外,此类作品在影视创作中一直不多,编剧黄丹说:“《台湾往事》描写主人公林清文的人生历程和一个台湾家庭的动人传奇,反映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骨肉不可分割的历史和现实。它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表现历史的变迁。”影片力求在表现历史的同时,对感情有细腻的刻画,郑洞天说:“《台湾往事》以阿文的成长经历作为主体,以他老年时的回忆来叙述故事。而《城南旧事》则以小英子的视角来表现。虽然在创作风格上与《城南旧事》相似,但主题完全不同,《城南旧事》表现的是小英子的童年生活,影片中她的年龄没有改变,但《台湾往事》却是跨度很大的编年史作品。”在语言方面,郑洞天表示:“对白均要求用闽南普通话,以后还将拍一版完全用闽南语对白的版本。”
缓缓前行的驼队,幽静深邃的小巷,悲剧氛围中带着淡淡的诗意,《城南旧事》以其蕴藉、清新、婉约、淡雅的散文风格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其简洁、凝炼、含蓄的电影语言,为观众营造了诗化的境界,导演郑洞天说:“《台湾往事》散文化的风格与《城南旧事》颇为类似,影片善于细腻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生动性格。其三段式的故事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台湾往事》力求依循《城南旧事》的风格,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但另一方面在创作中也将避开以往此类电影拍摄过于朴实、平静的缺点。
为使影片风格真实、自然、清淡,表现台湾人好、山好、水好,剧组特地把大多数场景选在与台湾一水之隔,语言相通、风俗相同的漳州市。内景地则设在厦门市杏林区的一幢民宅内。蕉林古寨、清溪老榕、浓情乡亲,让备受思乡思亲之苦的两岸人民有感同身受的体验。
创作过程中的故事
 |
影片画面:庆祝台湾光复。 |
“抗战时,台湾死了60万人,而那时台湾的人口只有300万!每五六个人就有一人在抗战中殉难。”让大陆人民了解台湾,让自己所代表的台湾人民那段挣扎的历史公之于世,是张克辉奋笔疾书的动力。三年前,在老台胞和电影人的鼓励下,张克辉开始构思这部电影剧本。
张克辉说:“我们这一代老了,应该把我们走过的路,为追求统一的道路记录下来,留给我们的后人。”
为了让剧本更加充实,张克辉采访了大量的台胞,耳闻目睹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张克辉动情地说,有一对台湾恋人,两人被迫天各一方,以后多方寻找却没有下落。女人等到 31岁才结婚。后来,女人在日本见到一位年轻人长得很像自己的恋人,一打听,原来是恋人的儿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张克辉整整记录了四大本。剧本写完了,交到著名编剧黄丹的手里。创作小组又继续上路,踏遍祖国各地,走访上百名台胞。
剧本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张克辉自己。他忘不了
1949年那个来得太突然的人伦灾难――离开台湾到厦门集美念中学的他永远回不去了;他忘不了上世纪80年代与母亲在日本的最后一面:儿子小时最爱吃粽子,相见时,母亲带来粽子的原料,手把手地教儿子包粽子……张克辉以这刻骨铭心的最后一幕,将剧本命名为《台湾母亲的背影》,后来,定名《台湾往事》,他还有些割舍不调。
剧本整个创作历时两年,曾多次征求台盟老盟员和老台胞的意见,不断完善,十易其稿。该剧题材新颖,角度奇特,人物命运曲折,是第一部从台湾人的视角来写两岸问题的剧本,也是一部用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心的好剧本。该剧以抒情的笔墨表达了强烈而饱满的情感,在创作上把握了很好的时机,这样写既有利于大陆人民了解台湾人,也有利于台湾民众了解大陆人民。
2002年5月该剧文学脚本获得第五届夏衍电影文学奖。
一个外冷内热的传统母亲
在《台湾往事》中母亲陈莲娣这个角色是最重的,她贯穿于整部作品中,是情节的连接者。在荧屏前以塑造不同类型母亲形象见长的蒋雯丽说:“在剧中,我从二十出头一直演到六十多岁,年龄跨度很大。以前在《霸王别姬》、《牵手》、《刮痧》等作品中,饰演母亲都有各自性格的特色,此次这个母亲形象最初在原著中连名字都没有。虽然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但也少了一些自身性格的光彩,我向导演提议要给这个角色加一个名字,突出表现她性格的不苟言笑,但却有丰厚的内心特征。而设计的一些情节在观众意料之外,却别有回味。比如在剧中我和导演设计了一场戏,阿文回家用日语说:
‘ 我回来了, ’ 母亲希望他从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于是对孩子发火。母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会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从而使这个人物也能丰满起来。”导演郑洞天说:“这个影片要以小事件的积累来表现,情节上没有大起大落之处,因而演员的表演要细腻动人。我之所以选择蒋雯丽是因为她有做母亲的经验,剧中母亲要生三次孩子,从怀孕到生孩子,只有做过了母亲才能将心理、神情表达准确。”
为演好这角色,蒋雯丽学说闽南话、一身闽南妇女打扮,从深入生活到深入角色,真像个地道“闽南人”。
影片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和北京墨臣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影片在大陆上映后,还将向全世界广泛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