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脉动 >

文化脉动

在年轻人的心中播撒戏剧的种子

几米:都市的心灵捕手
《台湾往事》:一个台湾家庭的动人传奇
百科式丛书《四库全书》将影印出版
恢复国宝名瓷的大师叶宏明


在年轻人的心中播撒戏剧的种子

/周 泉

湖南农业大学虹剧社演出的亲情话剧《我的母亲是条大马哈鱼》。

7月18日到8月4日,来自全国的爱好戏剧的大学生汇聚“大学生戏剧节”。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和北京北兵马司剧场为主会场,20多所大学的25个剧目(戏剧或片段)在这里激情上演。让热心于戏剧的观众观赏到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戏剧节。此外,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作为分会场,也上演了三部话剧。

缘起与遴选

本次大学生戏剧节秉承前两次大学生戏剧展演的宗旨——“热情、鲜明、纯粹”,并正式更名为“大学生戏剧节”。虽曾一度停顿,但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紧张筹备,并在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帮助和关注下,第三届大学生戏剧节还是如期举行。

在总结和借鉴前两次戏剧展演经验的基础上,本次戏剧节在规模和质量上均有所提高。第一次大学生戏剧展演是由于几个戏剧热心人的努力,以公益的方式将大学生中相对成熟的戏剧作品推到了校园以外的舞台,让大学生戏剧迷从此有了激情投射的机会。虽然参演的剧目并不是很多,但是正是在寥若晨星的作品中,北京理工大学太阳剧社顾雷主创的《沃依采克》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孙小航(2003年获得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参演的《我弱智,我无罪》,使人眼前一亮。相对第一次戏剧展演,第二次大学生戏剧展演的风格类型更为多样化,参演的剧团除北京外,还有外省市的高校剧团都参与进来。总体的包容性依然让许多相对成熟的剧目彰显出来。如孙小航的《文明城市》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剧社张嘉艺的《古堡的天空飘着云》,因为执著的探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参报的有来自25所大学的45个剧本,遴选相对严格,经过组委会的初选和复评,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剧社所在的学校以及演职员的意愿、资金的来源与学校地域的分布,最终以剧本的质量为依据,选定了25个剧目参加此次大学生戏剧节。

剧本风格与走向

北京大学昆曲剧社演出的京剧《胖姑学舌》。

鼓励原创一直是组委会的基本出发点,也正是借助戏剧这种形式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校园戏剧研究者从校园剧社上演剧目题材的统计发现,校园戏剧有一半是上演经典剧目,有四分之一的题材是表达了对终极理想的一种追问,还有四分之一则是对于周遭生活的反映。

从这种角度来说,此次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嘉艺编导的《倦鸟归巢》继承了《古堡的天空飘着云》一剧奇诡的想像力,巧妙地折射着现实生活的剪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崔岩编剧导演的《前往巴比伦》则选择了气势磅礴的历史人物,将历史浓缩在人物的性格矛盾中,其中包孕着剧作者年轻并大胆的思考。

同样,在改编的剧作中也不乏原创精神。北京理工大学太阳剧社的顾雷此次参演的《瞎子与瘸子》、《最卑贱的职业——擦屁股的》,依据剧场演出的环境对剧本作了相应的调整,并在串场小戏中作了一些探索,使整场演出浑然一体,其表现手法相对成熟,融入了作者对于戏剧的一些独特的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的勾沉剧社的《向左走,向右走》改编自流行漫画,通过大胆布光开拓了剧场空间,尤其是在舞台音乐的运用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对说来,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剧目,拥有厚重的文学底蕴。《挪威的森林》(武汉大学青骑士剧社)因村上春树的流行使大学生观众感同身受,同时在沉重的故事中穿插风趣幽默的情节,在对比中给人以双重的思考;《倾城之恋》则从原著中提炼了表意的情节和精彩的对白,因为表演的相对成熟,能基本体现出张爱玲小说的神韵,被选为本次大学生戏剧节的压轴戏。

三拓旗剧社由北京几所艺术院校的戏剧迷组成。他们带来的默剧《6:3》力图通过形体、通过六人之间的三个小故事来传达一种新颖的戏剧样式,舞美、服装以及灯光等舞台技术的运用上十分绚丽。相对说来,南京大学的默剧片段则更多指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编排和演出上更为质朴和厚重,导演南京大学戏剧学博士蒋泽金先生十分慎重地指出默剧和哑剧的区别,对自己的戏剧实验作了深刻的诠释。

来自青岛科技大学的《白鹇鸟》是一部极具民族色彩的音乐剧。以云南哈尼族的音乐和舞蹈展现具有民族风情的故事,在仙境般的画面背景的映衬下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北京大学京昆剧社的昆曲折子戏《西游记》则挖掘传承了元杂剧的神韵,京剧《武昭关》则显示了业余演员的一定功力,许多戏曲迷都纷纷赶来捧场,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除此而外,北京实验中学的《轮回》作为特邀剧目也参加了演出,中央戏剧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也进行了戏剧小品教学专场的汇报演出。其他参加展演的剧目还有:《小科学小爱情小权力批判》(北京外国语大学),《关于花开的三种幸福》(华南理工大学),《我的母亲是一条大马哈鱼》(湖南农业大学),《歌星与猩猩》(中国政法大学),《死无葬身之地》(上海东华大学),《简单爱》《上了锁的箱子》(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系),《永不相交的地平线》(昆明理工大学),《伊拉克少女的幸福》(三峡大学),《背惊》(华中科技大学),《图兰朵》(北京工业大学)。

问题与思索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嘉艺编导的话剧《倦鸟归巢》。

第三届大学生戏剧节除了展演之外,还在演出之间安排了交流、专题学术报告、讲座和学术研讨活动。台湾戏剧人郭文泰组织“表演训练工作坊”,与大家交流表演心得。组委会还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参加演出的大学生就当代华文戏剧现状与反思、戏剧文学创作谈、校园里的戏剧教育、校园戏剧的现状及反思以及校园戏剧创作谈等主题进行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正是在交流中,关于大学生戏剧的一些问题凸现出来,值得思索。

从校园戏剧的外在环境来说,戏剧本身在社会中的表达能力的削弱和边缘化是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戏剧基础教育的缺失使校园戏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资金成为校园戏剧的一个制约瓶颈,使校园戏剧往往处于“贫困戏剧”的境地。

学校以及有关政策成为校园戏剧是否继续存在的一个制约性的因素,校园戏剧自身的问题也是缺憾之一。比如学业的繁重以至没有时间对戏剧进行精致的打磨;戏剧基础教育的缺失使戏剧的观念比较偏执;在戏剧的表达形式上对于剧场的陌生等问题都亟待解决,从而使戏剧节的质量更高。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如果“热情、鲜明、纯粹”是大学生戏剧节的宗旨的话,那么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看到的将是热情而不仅仅是冲动;鲜明而不仅仅是肤浅;纯粹而不仅仅是幼稚。很显然,仅靠已举办的三届大学生戏剧节,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但是问题的提出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没有结束,只是开始

组委会联合由在京的艺术院校与戏剧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对在剧本创作与戏剧演出上表现优秀的剧目给予一定的奖励。组委会强调戏剧节不是比赛,只是为了戏剧事业的繁荣,同在戏剧这个舞台上表演。公益性最好地表述了大学生戏剧节的宗旨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18天来,大学生戏剧节搭建了一个年轻的戏剧人交流的平台,一个年轻戏剧人表演的仪式。戏剧作为一种媒介,将许多种力量聚合在一起,这是最具有戏剧性的时刻。第三届大学生戏剧节已然落下了帷幕,戏剧的种子在年轻的心中播撒。大学校园曾是中国话剧的摇篮,那么现在大学戏剧年轻的原创精神也许预示着中国话剧未来的一种清新的力量,一股源头活水。

(本文写作得到了袁鸿和陶子的帮助)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