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印象
俞树
 |
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释迦牟尼佛像至今仍供奉在大昭寺内。 |
在喜马拉雅山北侧的中国境内,有一片广阔、宁静和生机盎然的土地。这里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高度为海拔4000米。这里有白雪皑皑的山峰、湛蓝深透的高原湖泊,也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高原地带特有的珍禽异兽。
西藏自治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61万,藏族241万人,占92.2%,首府拉萨是藏传佛教的圣城,布达拉宫是它的圣殿,每年来此朝拜的善男信女数以十万计。
一踏进西藏,便置身于一种神圣肃穆的藏传佛教的氛围之中。然而在这种神秘而古老的环境中,也会让你感到现代化气息随时随地扑面而来。
西藏境内通往拉萨的公路,虽不是封闭式的高速公路,但路况不错。在路上飞快掠过的有为数不少的丰田、三菱甚至卡迪拉克等世界级名车。在这川流不息之中不时可以看到那些与车同行的磕长头的信徒。他们手带护具,膝绑护膝,不知他们从哪里来,却知是往拉萨去。他们面色黝黑,灰尘满面。在烈日下,在风雪中,沿着道路,三步一叩,一步一拜,口中念念有词,动作一丝不苟,尽管汗流浃背,但他们绝不会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甚至年复一年地走向拉萨。
市井
八廓街是去拉萨旅行的游人必去的地方。这条街已有千年历史的街道,至今见不到汽车穿行而过。步行是人们用脚步去丈量行路的艰辛与喜悦,去感触生命的奇迹。八廓街全长1108米,街两侧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店铺,人流拥挤量可以与北京的商业街王府井大街相提并论。藏族的文化、历史、手工艺品都在这圆形的街道上充分地展示出来:你可以见到各种金、银器制品;雕塑、唐卡、藏传草药和饰品等;也可在这品尝到藏族风味的小吃;现代化的IC卡电话亭随处可见,沿街的墙内会忽隐忽现地传来几段浓郁的藏族韵味的戏曲腔调;或许你会不经意地见到迎面而过的藏族美少女……这一切都会让你惊喜、令你感叹。
除了游客外,就是每天按顺时针方向环绕而行的信徒们,他们口中念念有词地围绕着这繁华的街道虔诚地、行走着,仿佛那热闹、那浓厚的商业气氛都被这千百年的“虔诚”拒之门外一般,在朝圣者的心目中荡然无存。高原所沿续的宗教信仰在这八廓街上清晰地展露出来。
宗教
从公元7世纪起,佛教传入西藏,历经曲折,逐渐演变成本土化的喇嘛教,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直至上世纪50年代。今天佛教仍然为许多藏族群众所信奉。
一千多年来,数以千计的寺庙出现在西藏的土地上。散布在高原各处的寺庙,融西藏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于一体,聚集了西藏民间世代的财富和珍宝,珍藏着高原历史的足迹。西藏的寺庙,大都选择特殊的地型,建筑设计各有风格,用色十分考究,显得既超于俗世,又突兀于高原,成为游人必往之地。
西藏有名的寺院,号称三寺一宫(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布达拉宫)。哲蚌寺,建于公元1416年,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寺内有措钦大殿,4个扎仓,29个僧团,僧人最多时达7700多人,是西藏佛教最大的寺庙。
大昭寺坐落在拉萨市中心,“大昭”藏语为“觉康”,意思是释迦牟尼,它始建于公元7世纪唐朝初期,是藏王松赞干布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入藏和在西藏宣扬佛教而兴建的。大昭寺总面积为2500多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殿高4层(高楼3层,加上四周角楼共4层)。大昭寺内有300多尊佛像,其中最珍贵的是文成公主从当时的中国国都长安(今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镀金铜像,以及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的塑像。
布达拉宫坐落于红山,从山脚仰望,更觉巍峨雄伟,气势磅礴。宫墙由花岗岩砌成,洁白的白宫环护上座的红宫,仿佛是圣洁和庄严的化身。
布达拉宫倚山而建,层层殿宇仿佛突出佛教的崇高地位。布达拉宫共有大小殿堂、楼阁、房舍一千多间,大小柱子一万多根。布达拉宫东南、西南都建有碉楼护卫外,里面还有法庭、监牢,是一座形制十分完备的城堡。布达拉宫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宫内拥有无数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宝库。
当代的僧人已与往昔的僧人大不相同。除了传统不变以外,现代化的电灯、电话、电视机在寺院出现已不是稀罕事。还有僧人使用上手机、计算器。有的年轻僧人文化素质很高,不仅可以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遇有外宾,英语也很流利。僧人们在佛堂中诵经时,个个正襟危坐。下课了,走出佛堂,他们一脸轻松,年轻人纯真的本性尽情地显露。
风俗
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它是将奶汁加热后,倒入木桶中,用力上下抽打,使油水分离,将上面浮起一层黄色的脂肪质灌进皮口袋,冷却后便成了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食品搅拌机提炼酥油。酥油主要是打酥油茶喝或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夸奖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也有用丝绸为料的。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 l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离开时还要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人虽离去,但心还留在这里。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
藏族人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行路经过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就坐时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时,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藏族人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考古发现证明,藏族开发青藏高原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自隋唐以来,藏族这一称谓在汉文史料中变化较多。先称附国,后谓苏毗、女国等,继有吐蕃、乌思藏、吐伯特、唐古特、卫藏诸称。但卫藏、安多的康区的藏族,均自称为“蕃”,自古而然。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除了中国境内的藏族外,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藏语。藏语主要分有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据藏文典籍记载,藏文是7世纪时由吞米桑布扎创制的。
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有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教派,有庞大的僧侣集团和寺院,有独特的活佛转世制度,其中以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为最,迄今达赖喇嘛转世已有十四世,班禅活佛已转世十一世。藏族风俗多与佛教有关,如宗喀巴大师忌日等都要进行佛事活动。
中国境内的藏族人口为460万,基本分布在1区10州2县。即1区:西藏自治区;10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2县: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