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旅游风情 >

旅游风情

乡土游

汉代“坞堡”化石 茶香火暖人家

 

民族风情

拉萨印象

 

美食地图

湖北特色菜肴与风味小吃

 

 

 



 

汉代“坞堡”化石  茶香火暖人家

——龙南关西客家围屋探访

 

樊文 

早就听说在客家聚居的江西赣南,至今遗存风格独具的明末清初围屋500多座,而与广东接壤的龙南一县,就占去十之七八,数量之多,构造之异,保全之好为他域难匹。刚到赣州的我,风尘未洗,即在友人陪伴下直驱“客家围屋之乡”。

外观固若金汤

车过“脐橙之乡”信丰,就进入了“烟云缥缈千山回”的龙南。友人告诉我:在龙南现存370余座围屋中,以关西徐氏新围、杨村燕翼围最具代表性,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要去的关西徐氏新围距县城25公里。

转过一道山梁,一座长宽皆有三四十米、高十二三米的建筑蓦地跃入视野,孤立在静谧的山边平缓处,颇显巍峨。四角有凸出墙外的碉楼,土黄色的墙壁上均匀地排布着或大或小的洞孔,那是用于支枪设炮,抵御外部侵掠的。

客家群系始见于两晋,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平坦富庶地早为原住民经营栖息,客来者只得落脚人烟稀至的山区丘陵,故有“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另立“客籍”,继而繁衍成汉民族中很有特点的客家群系。迁徙于千里之外,置身全然陌生环境,不敢稍懈的防范之心便袒露在他们居所的墙壁上,枪眼炮孔遂成为客家建筑的标志。“是客家围屋!”我顿时兴奋起来。

在这里挂职锻炼过的友人说:“过去媒体报道比较多的是福建客家土楼,以圆形为主,我们赣南的围屋则多是方形的,外观与广州汉墓名器‘坞堡’和鄂州出土的东吴‘孙将军门楼’极似,故而有‘坞堡’化石之称,例如徐氏新围、燕子翼围就是正方和矩形的。但也许是因为数量多吧,构造不那么中规中矩的也不少,像徐氏新围边的老围就是蛤蟆形的,此外很有名的乌石围是前方后圆的,栗园围则形似八卦……”

当我们泊车入位,触摸到关西徐氏新围,又一次感受到客家人那浓郁的自我保护意识。

围屋高10米左右,长宽都是88米,八八在中国传统意识里是个吉利的数字,然而在这大约3500平方米的墙面上,除了枪眼炮孔,好像没有一扇用于通风采光的窗牖。6米以下墙体用坚实的花岗岩砌成,厚度据说超过1米,这在冷兵器时代可谓固若金汤。供所有居住者进出的门只有一座,且机关道道,第一层是铁皮包着的木门;第二层是杠子门,一根一根粗粗的门闩横插起来;第三是从上面放下的闸门,石槽为导轨,用铁链起落。由此可以推想客家人在异地落户生根,小心翼翼安身立命的艰难。

凝聚血脉亲情

如果说,墙外给人的印象是森严冷峭的话,当你进得门来,渐渐的就会感到温馨的家庭气氛。

在外拱内方的围门内,几位老年的妇女正在沐浴初春的阳光,有一搭没一搭应答着,那满脸沟壑般的皱褶,埋藏着围屋的沧桑。其中一位告诉我们,她17岁即嫁到围里,至今已度过80寒暑。

整个围屋的平面结构像一“国”字,外圈的大口,分为两层,一层多为存储仓房和雇工佣人居所。二层被称作“走马楼”,使四周贯通一气,便于对外作战。

徐氏新围以规模宏大著称,围内院落在客家民居常见的“三进三开”基础上,扩展为“三进六开”,成为大型客家民居“九栋十八厅”的典型。围内建筑都为两层,共有房屋124间,其最兴盛时期,该有多少家欢歌笑语袅袅炊烟,现已无从问津。

用于祭祀祖先的祠堂和宗族聚会的中心正厅,是每座围屋的灵魂,必建在围内中轴线最前端,虽已沐风栉雨数百载,厅堂前檐内顶彩绘的斑斓,门栅窗棂雕功的精湛,在历史的尘埃下顽强地绽露着不衰的生命力,让我们至今仍能领略客家文化底蕴。

导游告诉我们,徐家正厅是很讲究的,东侧门供文官儒士进出,西侧门供武将士卒出入,与京剧台上出将、入相规矩如出一辙。厅乃两条坐凳既宽且长,是供贵客坐的,足见当年家道之盛。

看着正厅天井中整齐的明槽,导游说围内有很好的供排水系统,下再大的雨地也不会淹漫,而逢外敌闭围自守,围内依然有水可饮。围内虽然有大量仓房储存谷物食粮外,许多墙壁是用蕨粉、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物涂抹的,一旦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只要稍做思忖,你真可以从这里的一水一土一砖一木,读出客家人为适应在各种环境下生存的无穷智慧。

围屋内的人际结构是聚族而居,邻里间凭着深层的血脉亲情相互维系,遇事彼此关照帮助。客家人比较抱团,这也可以从他们的居住形式上找到一些因由。稍具规模的围屋,都是集祠堂、家庭、堡垒于一体的,围内的人供奉着同一的宗族先祖,恪守相同的习俗家训,平时鸡犬之声相闻,茶香暖火依偎,其乐融融;遇敌并肩浴血,同仇敌忾。怪不得客家人能够漂洋过海,在远离故土的人生地疏之境,拓出一片地。

“客居四海斯为家”

为我们导游解说的,是围主徐名钧的第十代后人徐荣珍,看上去20出头。我们跟着她在布局颇有讲究的围内院落里转悠,她娓娓之谈,是价真货实的如数家珍。

幸运的是我们还应邀到她在老围的家中品茗小憩。她沏上茶,并拿出客家的传统食品汤皮,招待我们。我们发现茶具还是乾隆年间的,她说是祖上遗留下来的,从茶具说到客家的人文习俗,继而又引出一段关西围主徐氏发家的传奇故事。

围主徐名钧排行老四,是做木材生意的。他先由桃江放排把龙南山中木材运到赣州,再通过赣江把木材贩往各地。一次他贩木材到南昌,途经赣州时,遇到一个落难的公子。他不仅允许公子搭乘木排到南昌,并一路悉心照顾,分手时还把自己的银两赠与公子若干。

两天后,一乘八抬大轿把他抬进了道台府,原来他搭救的是道台大人的儿子。道台为感谢搭救之恩,特送他一方刻有徐名钧名字的印,称凡盖有此印章的木材,一律免税,为期5年。

其他木材商人见盖有徐名钧印章的木材可以免税,纷纷仿制印章盖在自家的木材上,徐名钧对此并不计较。翌年突发洪水,各商贩木材被冲得混杂在一起,漂到下游。官方将木材收拢后,见木材皆盖有徐氏印章,遂全部移交徐氏,结果那一年的木材生意被他一家包了,大获市利。他遂于乾隆嘉庆之交,投银20万两,耗时20年,在旧围前兴建新围。

客家人对围屋题名相当重视讲究,要能涵盖自己的行止理念,所以徐名钧很想找一位政绩文名冠盖群伦的人物给新围命名。谁知天不假年,围屋竣工不久,他即乘鹤西归,此围至今无名,只好以地名围主名合称之。

古人和往事总能引人启迪和太息,当我们起身告辞时,似乎已经从这座关西围屋中领略汲取了许多许多:客家围屋不仅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式”、云南“一颗印”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民居的五个大系;而且你能从中探看客家人这一很值得研究的汉族群系的完整社会生活原生态。

走出围门,我们正碰上陪新一拨参观者来此的当地负责人,他告诉我们:赣南是客家人的重要聚集地,有客家人760多万,其中直接移居香港、台湾的即达3万余。他们虽长期悬居海外,但其人文习俗依然与这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2002年11月,就有150多名来自香港、台湾等地的“客家人”聚集在赣州研讨客家文化,并到龙南客家围屋寻根问祖。他的这番介绍,不由让人记起一位客家人的隽永题词:“家住祖地终是客,客居四海斯为家。”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