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野
   
 
2003年6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 >

中国各地
珍贝:羊绒衫市场的赢家


马鞍山:驰骋在区域经济中的一匹骏马

/ 武心怡

象征马鞍山精神的奋进马

马鞍山位于安徽省东部,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设市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绿色工业城市。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总人口122万,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各城市之首。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发展中国家,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并不丰富,寻求区域经济的整合与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马鞍山,这个离特大城市南京仅半小时车程的城市,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主动接受来自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辐射。

依江越界求融入

前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2002年10月于杭州召开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顺应全球化的规律,打破原有的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狭隘观念,建立全球化的思维方式。

接轨长三角

长江流经安徽段称皖江。对于皖江的地位,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教授连用两个"腹心"来形容:"皖江处于安徽省的腹心地区,同时,在整个长江下游和河口地区的开发中,皖江段具有非常重要的腹心作用。"

江地区8个城市,是安徽经济发展的龙头。马鞍山是安徽的东大门,皖江第一站。1990年,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发开放实施后,安徽省就提出了"抓住机遇、呼应浦东"的决策,拉开皖江开发开放的序幕。

12年后的今天,以马鞍山市为首的皖江地区的GDP已占到安徽全省的近一半,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国外产业加速向中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转移,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特别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投资重点。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主动接轨、迎接辐射;融入南京都市圈,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新一轮皖江开发开放的构想应运而生。

如何融入这个经济圈,进而接轨长三角经济带,就作为马鞍山市最紧迫的工作被提上了重要日程。

融入经济圈

在马鞍山市中心,南京人树立的广告牌昭示着两地的关系--这里离时尚半小时。"时尚",是指繁华的南京新街口,南京商家的这则广告,是希望新街口也能融入马鞍山人的生活。

马鞍山和南京分属安徽、江苏两省,但联系之紧密出人意料,马鞍山又是与都市圈核心南京最近的一个城市。从南京沿宁马(南京-马鞍山)高速公路,半小时即可到马鞍山。马鞍山市委书记、市长丁海中说,要融入长三角,首先要融入南京经济圈,要利用与南京投资成本的落差吸引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因为"南京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具有较强的辐射和聚集能力,建设'南京都市圈'更是南京及周边城市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共同要求,是一个'多赢'战略。"

马鞍山是一个温馨、宁静的城市,而丁海中却是一个没有片刻清闲的忙人,两次安排采访都是因为他脱不开身而未能成行,好不容易挤出的20分钟也是在不间断地处理事务,对在火车上做宣传一事他就立刻批示说:"马鞍山是面向国际的城市,我们的立足点应该站得更高一点,而火车面对的群体不如飞机面对的群体更容易提升马鞍山的知名度。" 在都市圈的构建方面,丁海中提出了城市错位发展的观点,要让区域内的城市达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也要避免进行低效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濮塘自然风景区的万亩竹海

据介绍,为了推进自身小交通与南京周边交通大框架的对接,1998年宁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马鞍山连接南京三环线的马(马鞍山-塘)旅游公路,马鞍山到南京禄口机场的高速也正在建设中;马鞍山还向南京全面开放建筑、设计等市场,南京许多中介咨询机构大举进入马鞍山。

有统计显示,1999年以来,马鞍山居民在南京购物消费以每年亿元的速度递增,2001年达8.8亿元。每逢周末,马鞍山的宾馆饭店门口便停满了江苏牌照的汽车。马鞍山目前的房价每平方米平均在1500元~2000元左右,这与南京四五千元的房价相比极具诱惑力,平均每五套住宅中就有一套被南京人买走。

营造好环境

20世纪60年代,马鞍山在迈向工业化进程中,就以"江南一枝花"之美誉而名扬中国。如今她又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新形象,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南京都市圈中展露锋芒。

马鞍山滨江环湖依山而建。湖泊从城中穿城而过,很多餐馆都傍水而建,一到夏季成片的碧绿荷叶浮动在水面上。街道就像南京一样,到处都是古木参天,樟树花瓣在落雨时节落在地上,铺成花路。

城区按照七横七纵二环二线的道路骨架构建了便捷通达的交通网络,沿江铁路、公路穿境而过。江中不时有鸣着汽笛的轮船经过,那里就是长江马鞍山港,它是天然深水良港、国家一类口岸,可停靠万吨级船舶,对外籍轮开放;从马鞍山走高速公路到上海只需3个多小时,水、陆、空交通均十分便捷。

马鞍山市政府对投资者实行一条龙服务,邮政、通信等基础设施超前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按市场法则和国际惯例运作的工作机制。自1989年起,马鞍山每年都举办国际吟诗节,以诗会友,吸引海内外人士前来经贸洽谈,并先后与加拿大哈密尔顿市、日本伊势市、韩国昌源市、西班牙阿尔冈达o德雷伊市、澳大利亚科拉克市结为友好城市。

雄奇神秀引八

马鞍山有"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地理风貌,最出名的要数翠螺山,山上怪石兀立,山泉清澈,林木茂盛,野草葳蕤,别有一种意韵登上翠螺山,宽阔的长江就在脚下,面江而立的李白塑像,使人们想起那个诗人"酒仙",水中捞月而仙逝的故事。

马鞍山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位于市区西南的采石是著名的古战场,采石矶以其雄奇神秀而冠中国长江三矶之首;太白楼成为长江四大名楼之一;东郊的塘风景区历史悠久、质朴天工,成为访古探幽、猎奇揽胜的好去处。

长江三矶之首--采石

采石风景名胜区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约四公里处,高约50米,突兀江流、峭壁嶙峋,素有"千古秀"之誉。采石矶与岳阳的城陵矶、南京的燕子合称"长江三矶",而采石尤以山势险峻,风光旖旎而雄居长江三矶之首。

三台阁是采石矶的制高点,始建于明代,凭阁远眺,可将万里长江的苍茫尽收眼底。采石的奇幽风景也吸引了无数文人来此寻古揽胜,漫游歌赋。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等都在这里留下游,留下许多诗赋题咏。李白曾多次登矶游览,写下《横江词》、《牛渚矶》、《夜泊牛渚怀古》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现代的郭沫若、老舍、林散之也都来此漫游,留下了大量的诗赋字画。被誉为当代草圣的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曾数次来到采石凭吊诗仙李白,先生千古之后,集珍藏、展览、学习、交流其书法艺术为一身的江上草堂在风景如画的采石建成。

距采石20公里的青山脚下,是李白长眠之地,有太白祠、李白墓、十咏亭等古迹;市郊濮塘山区林壑幽深、林海叠翠;500多年前发掘的玉乳泉,至今仍清澈甘甜、源远流长。20世纪80年代后,马鞍山相继发掘了大量的古墓葬及古遗址,出土了漆器、木屐、名刺等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南郊发掘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墓,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诸多悬念,被列为80年代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长江三楼阁之太白楼

长江四大名楼之一太白楼

被誉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漂流四方,而对马鞍山却情有独钟,并留下了《望天门山》等50余首诗篇,晚年终老于此。为纪念李白而建的太白楼原名谪仙楼,位于古镇采石西南一公里处,面临长江,浓荫拥,宏伟壮丽,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长江三楼阁"。

旧志载,传阁始建于唐元和年间,目前能够确认兴建较早的时间为明正统五年,清康熙元年得以重建,并定名为"太白楼",又将李白祠移建于此,形成楼阁合璧的格局。

太白楼高十八米,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主楼底层为青石垒砌,二、三层系木质结构,飞檐镶以金色剪边,屋面铺设黄色琉璃瓦,造型古补典雅,挺拔壮观,给人以肃穆庄重之感。太白楼大门门额上蓝底金书"唐李公青莲祠",门两侧蹲一对石狮,雕刻精细,形态活泼。进门两壁回廊嵌有清代重建纪事及李白生平碑刻。缘楼内木梯而上三楼推窗远眺,但见长江如练,白帆点点。

江南明珠塘风景区

位于长江之滨、马鞍山东郊的濮塘自然风景区,分为黄庄、剑湖和陵轩三个景区,以其质朴天工、古老悠远的瑰丽风景,与西郊的采石矶、太白楼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马鞍山市独特的人文景观。

濮塘历史悠久,据近年来出土的文物考证,早在28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便有人群居住。这里丘陵起伏,林木繁茂,竹海、古树、清泉、钟鼓被并称为塘"四绝"。

进入黄庄古道,只见浓荫华盖,竹海连绵,每年谷雨前后这里漫山遍野的竹笋争相出土,万亩竹林,碗口粗的竹子向空中伸展,站在竹林中静静地听,能听见竹子拔节的声音;烟雾缭绕的宝珠顶,状如青龙宝剑直插云天而得名的青龙尖,分别为马鞍山的第一、第二高峰,游人至此登高远眺,可将时隐时现的长江、星罗棋布的村镇湖泊和纵横交错的田园尽收眼底;

幽谷古庵,院中的一株500余年的桂花树至今保护完好,枝繁叶茂,香飘群山,四周则是古木参天,令人倍感清凉惬意,世外桃源之感油然而生;清可见底的剑湖,雨水、山泉流经山峦绿地汇入湖中,形成清澈透明的荡漾碧波;百鸟鸣舞的绣廉山,由于山涧湖底天然食物丰美,天鹅、丹鹤、画眉、梅花鹿、白狐、巨蟒、穿山甲等30余种珍禽异兽栖息于此,各种鸟类千姿百态,啼鸣不绝,如同一曲绝妙的交响乐;千古之谜的钟鼓奇地,180平方米,游人踏入此地即有咚咚之声,犹如敲响钟鼓之音,曾有多位专家实地考察,都未能解开其中之谜。

东扩南进促开放

马鞍山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崛起的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建市时,马鞍山建成区面积只有0.7平方公里,人口5.65万人,经40多年发展与建设,马鞍山已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发展为人口达12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55亿元的新兴工业城市。

势头良好的经济开发区

迅速崛起的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5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分西区(起步区)、东区和南区共26.8平方公里,1999年6月正式启动建设。开发区自创建以来,立足自身实际,吸取了先进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在全市开放型经济和城市"东扩南进"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

经过3年多的建设发展,开发区内建成主次干道和支路9条,道路总长11公里,形成了西区3.2平方公里"三纵六横"的道路网骨架;在完善职能、健全机构的同时,开发区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服务流程和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是开发区"一幢楼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已初步开发以专用汽车制造、机械加工、服装服饰、磁性材料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群体和星马、山鹰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共引进项目35个,累计总投资折合人民币近23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6个,项目总投资10379万美元。2002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对地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群星璀璨的支柱企业

中国七大铁矿区之一的马鞍山矿区、中国十大钢铁联合企业之一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马钢,都坐落在这里。从20世纪80年代起,马钢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产品档次迅速提升,现拥有亚洲最大的火车车轮轮箍厂和"线、型、板、轮"多条新工艺生产线,铁钢材年产量都在450万吨以上。1993年马钢率先在香港上市,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募资65亿人民币,成为国内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2002年销售收入突破115亿元,是安徽省最大的工业企业。目前投资达100亿元的一系列重大技改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全部建成后,80%的钢材产品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地方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水泥专用汽车生产工厂;山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包装纸行业生产能力名列前茅;造纸、碳黑、生物制药、磁性材料等在同行业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许多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休闲旅游产业形成特色和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马鞍山300多亿工业固定资产存量,为中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水、电、气等资源丰富且价格低于沿海城市,马鞍山又靠近南京、上海,在技术、贸易、金融服务上可取得大城市的支持,这些良好的投资硬、软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来马鞍山投资兴业。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法国圣戈班集团、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台湾中橡公司、香港廖氏集团,以及国内知名的青岛啤酒、北京首创等一大批中外企业,都相继进驻马鞍山。其中中橡公司投资1.8亿元新建的年产3.5万吨的湿法碳黑生产装置,使马鞍山市成为国内最主要的碳黑生产基地。

开放与科技并重的发展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马鞍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加上生活环境优美,已吸引南京等周边城市越来越多的居民来此购房定居,科技人才也不断流入。目前,马鞍山拥有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钢铁设计院等各类教育、科研、咨询机构100多家,使不同层次的劳动者都能人尽其才。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经过一年的紧张建设,在开发区投入使用,目前入住企业18家,开始发挥科技产业"孵化器"的作用,同时矿院国家级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批准。

开发区和慈湖等县区工业、旅游园区正在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的载体,全市"敞开东大门,实现大开放"的氛围开始形成。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是上年的2.4倍,对外贸易继续发展,进出口总额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1%。马钢积极应诉美国H型钢反倾销法调查并取得胜诉,对外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等方面也取得新进展。预计到2007年,开发区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亿美元以上。

"敞开东大门,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经济带",马鞍山市正在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崛起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南京都市圈之中。一个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00万的现代化加工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那时,他们将实现在安徽沿江开发开放中"率先突破"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图片提供:谢富乐)

链接:

长江三角洲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位于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入海口。区域内共有一个直辖市--上海,三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十一个地级城市即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计十五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5.9%。

南京都市圈:都市圈(megalopolis,又称大都市连绵带,大都市经济圈)是现代经济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它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促进城市间区域经济发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均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南京都市圈"规划的范围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芜湖的全部以及淮安南部和巢湖的部分地区。都市圈以南京为核心,以"一小时单程出行时间"为标准,建设都市圈网络,强化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协作。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