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两岸交流 >

两岸交流

宝岛纪实

青岛啤酒热遍台湾

台胞在大陆

三代不渝

 



赖同胞,很不“赖”

——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赖国钦

/刘聪玲

和煦的阳光照耀在支棱的树叉上,几只喜鹊在上面嬉戏,走在街头,寒冷中混合着一股亲切的暖意,不由想到赖国钦在电话里说的:“在这里,感受最深的就是四季分明!”

赖国钦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后来在台湾文化大学法律研究所读研究生。毕业后,他在台湾从事过金融、保险等业务。2002年9月,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博士班学习。

走进人民大学校门时,难免一番感慨。大学校园是每个人留恋的地方,赖国钦放弃在台湾的工作来到这里学习,真是令人羡慕的选择。跟赖国钦约好在他的宿舍见面,我去的时候,他早已把他的四个好朋友叫在了一起,一位是台湾同学宋作君,还有三位是大陆同学张保华、冯恺、李世寅。三位大陆同学听说有记者要采访,都笑着说:“国钦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我们全力支持。” 

交朋友是增广见闻的最好方法

被同学们亲切地叫做“赖同胞”的赖国钦,跟大陆的同学相处融洽,亲密无间。在大陆交了许多好朋友,是他在人民大学学习最大的收获之一。“交朋友是增广见闻的最好方法,我想可能比读书更直接,所以在这边尽量交很多大陆朋友。”赖国钦笑着说。

赖国钦说,这些好朋友都非常优秀,是“翘楚中的翘楚”。来大陆读书,觉得最好玩的就是这边的同学都叫师兄、师弟、师姐、师妹,好像少林寺、武当山练功夫的同门师兄弟一样,而在台湾都称学长、学弟、学姐、学妹。两边的用语不一样,刚来时,他很不习惯,不过现在已经很喜欢这样叫了。

“跟国钦在台湾也碰过一次面,那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来这边之后觉得国钦蛮健谈的,他跑过好多地方,哪里都去过,真的很厉害。他这里的朋友也很多,他讲话用词跟这边都很接近了。”他的台湾同学宋作君很羡慕他能够交到这么多知心的大陆朋友、这么快就能融入北京的生活,还学会了许多京式语言和大陆人常开的玩笑。

在轻松的笑声中,大陆的同学们谈起了跟赖国钦的初识。

赖国钦博士班的同学张保华第一次看到他是在人民大学法学院门口,他戴着一顶红帽子,很显眼。在北京,“小红帽”专指送报的人,赖国钦也因此给张保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问年龄,赖国钦都三十出头了,“我好诧异,以为他跟我差不多大,也就是二十五六岁。”张保华因此得出结论,“台湾的男同胞都比较会保养。”

“要是他特意说是台湾来的,大家可能会认为他从南方来的。”赖国钦班上的山东姑娘冯恺第一次见到赖国钦是在法学院听讲座。人大的讲座每次都座无虚席,那一次也不例外。讲座中,赖国钦挤进去提了一个问题,有同学说:“他是台湾同胞。”又有同学说:“那给台湾同胞让个位子。”大家都注意到了他,对他也非常友好。冯恺也一样。他们一起谈到了一些问题,冯恺发现他非常好学,对讲台上的教授的一些观点有自己的看法。讲座结束后,回到宿舍,赖国钦又有了一些新的观点,马上给冯恺打电话探讨。“我当时就想,这个台湾同学真好学,对学术上的事情很认真。” 冯恺说,从那之后,他们慢慢熟悉起来,经常交流一些专业方面的看法。

张保华和冯恺都很欣赏赖国钦所写论文中详细的注释:“在学术规范方面,以我个人的感觉,台湾学者做得比大陆学者要好一些。”“我看了他写的论文,抛开观点不说,论文中注释的功夫非常好,这一点值得我们大陆的学生学习。我认为注解方面的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赖国钦的师弟、人民大学硕士班同学李世寅是在上课的时候跟他认识的,共同的研究课题和爱好,使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国钦很勤奋、很好学,在知识产权方面很有研究,到这边后对证券和保险特别有专攻,很有打拼精神,广铺人脉,交了很多好朋友。他身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优点。”小师弟对师兄赖国钦非常钦佩。 

特别的关注给特别的你

赖国钦与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的台湾同学合影。

同学们对赖国钦的印象是他比较随和,人缘好,学习认真,上课的时候听到高兴的地方可能会手舞足蹈、情不自禁。赖国钦很自谦,也很有亲和力,他和大陆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或者聊天的时候,大家都没觉得与他有什么差别和隔膜。

课余跟大陆同学的聚会是赖国钦的一大乐趣。“其实聚会也不是刻意的。大家都住在学校,一般活动也都在学校里,蛮常碰到的,大家在一起聊聊天,一起去听听演讲,在一起真的就是瞎聊,没有主题,跳跃式的,当然大部分是谈谈法律,我们所学的专业嘛。”

有一次,人大民商法的同学在一起吃饭,大家都纷纷讲“段子”,也就是流传的笑话。有同学叫他:“台湾同胞,你也讲一个段子。”赖国钦一点都不怯场,马上讲了一个大陆流传很广的笑话,大家听了,大笑之余,也惊讶他对大陆生活的熟悉。

“我们平时都称呼他‘赖同胞’或者‘台湾同胞’。他比较随和,也不会计较,大家也都是善意的、半开玩笑的。”张保华说,“国钦他姓赖,但他人非常好,很不‘赖’的。”

“台湾男同学说话比较温柔,特别有礼貌。”冯恺记起赖国钦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有一次,她正好可以搭赖国钦的自行车走一段路,没想到赖国钦特意绕道把她送回宿舍,让她很感动。

台湾同胞对不同年纪的人都叫男生、女生,对这一点,李世寅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们这里只有年轻学生才这样称呼的。

不光同学,老师对赖国钦这位台湾同胞也格外关注。第一次去听中国知识产权权威刘春田老师的课时,刘老师听了他的发言,就开玩笑说:“你的口音蛮新潮的。”当知道他是台湾人以后,老师对他格外地关注。

感受北京四季

赖国钦特别喜欢在台湾看不到的北京冬季的美景。图为距中国人民大学不远的五塔寺

同学们聊了很多赖国钦的优点和可爱之处,我问赖国钦对大陆同学又有什么印象。他说,他觉得大陆同学都特别用功,“尤其是他们对新知识的求知欲特别强。”

几乎每次演讲都爆满,是赖国钦到人民大学后最诧异的地方。人大几乎每天都有演讲,而且每天的演讲都是满座,“我来这边觉得跟台湾不一样的就是,哇!常常有演讲,尤其是学生都争着提问,这在台湾很少见,在台湾一般演讲完大家就收拾书包回家了,但是在这边,大家都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跟老师很热烈地交流。”

赖国钦认为,在自己的专业有一定基础后读书还是要靠自己,但是环境不容易由自己来营造,“来这边有这样一个环境来提供我进一步学习,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人民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它的法学院又是人民大学最优秀的一个学院,那铁定就是要来这边学习了。”赖国钦说,在大陆,各类人才非常多,各类资料也比较齐全,“这里连罗马尼亚的法典都能找到,在台湾肯定没有。台湾的基础法学建立得比较早,但大陆有些法律尤其是一些新的、很专的东西有人做得很好,有特别的研究。”

赖国钦刚到大陆来的时候是想学习证券法,“来了后发现,证券法学的人太多了,后来就学了保险法,因为我觉得以后保险铁定是发展趋势。”

在人大,赖国钦熟悉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事情,尤其是两岸之间的一些事务。他特意对两岸之间的版权贸易问题做了一番研究和调查。

有一次,刘春田老师特别提到台湾盗版大陆的书很严重。“我印象中好像都是大陆盗版台湾,怎么是台湾盗版大陆的?”赖国钦感到很不理解,课后马上请教刘老师。证实台湾盗版大陆书的确很严重后,赖国钦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发生。刚好师弟李世寅对这个问题也非常感兴趣,他们就常在一起研究,互相学习。他们一致认为:“两岸交流不便利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版权贸易可以创造更多的商机,既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也促进了财富的增长,两岸应该是双赢的。”

我问赖国钦:“你的同学来自大陆很多地方,你觉得对你未来的发展会不会有影响?” 国钦回答说:“铁定有影响。至少去旅游的时候就有人陪了。”

说起在这边的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赖国钦最不习惯的是这边的菜比较咸,也比较油腻。因为台湾吃得相对清淡一点,“但久了就习惯了,饭多吃一点吧。” 国钦笑着说,“其他的,衣、住、行、娱乐都还蛮习惯的。北京的交通很方便,公交车特别多,再怎么小的地方也有车到。”

在学习方面,他觉得跟大陆同学在讨论一些学术问题的时候,有些用语不太统一,“也就是频率还没有调整得很准。”这大约也是很多台湾学生到这里来学习时需要了解的。

在北京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台湾风味”、“台湾制造”这样的字眼,赖国钦很高兴,同时他也笑道,以前他的“一些台湾老乡表现不那么好,会发生像‘包二奶’这样的事情,而现在来的这些台湾学子大多都是真心来学习的,来大陆寻找发展机会的”。

赖国钦的太太陈丽如在台湾,赖国钦说,“她也挺漂亮的,你们这边叫‘还行’,还行吧。”听得出他很想太太,但为了学业,只有暂时分别。“她也很独立,我们各自关心,但是各自独立。”现在通信很方便,随时可以电话联络,还有上网也非常方便,赖国钦笑着说,“我给她打个电话,她不要接,就一起上网。连打电话的钱都省下来了。”

我问赖国钦毕业后有什么打算,他告诉我:“可能要看这两三年的工作机会。看哪里有发展吧。”

赖国钦第一次来大陆是1997年,他觉得跟现在很不一样。“真的是大建设。一个晚上,一块绿地就冒出来了;几天不去,那个地方就可能多一栋楼。一点都不夸张。”他认为这跟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整个大陆经济在起飞,这就是那么多台湾人、世界各地的人都要来大陆寻找商机发展的原因,大家不会无缘无故来到这个地方的。记得我的一个学长说:现在的中国好像以前的大唐盛世一样,世界各地都来朝贡,都把钱投进中国大陆,像以前把礼品送进来一样,当然他们也是要赚更多钱,但不可否认中国大陆很有吸引力。我觉得大陆未来的发展是无可限量的。”

赖国钦说,北京的冬季是美的,北京的四季也是美的。赖国钦特别喜欢北京的冬天。因为纬度的关系,台湾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而北京的四季非常明显。“北京的冬季真的是很可爱,有下雪,树叶都掉光光,真的是很特别,感觉特别好。”赖国钦说,在大陆学习和生活都是那么丰富和有趣,他还准备用更多的时间去饱览祖国大陆的大好河山。

我跟赖国钦和他的同学们还聊了很多,年轻人的话好像是聊不完的。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