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不渝
——台湾“中化公司”大陆投资记
文/樊 宁
 |
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勋辉 |
“希望两岸尽快直接‘三通’,台湾的政客我不敢说,只要是台湾企业界人士绝对赞成两岸‘三通’,我们这些已在大陆扎根搞企业的人当然赞成两岸统一,我们不愿涉足政治,但是,不能两只脚踏着两岸还要闹独立,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谈及两岸“三通”,江苏省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勋辉情绪激动。
王勋辉较之常人对祖国统一有着切肤感受,他祖孙三代的创业史充满了殷殷爱国情。
投资大陆终遂愿
王氏祖籍福建。抗日战争爆发时,王勋辉的祖父王民宁从台湾来到广东韶关打游击,1945年,抗日胜利,身为国民党中将的王民宁以代表团副团长的身分从日本人手中接收台湾。抗战时期,王民宁目睹官兵、百姓缺医少药的惨状,便下决心投身医药业。早年学习经济的王民宁遂脱离军界,于1952年创办了“中国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公司”),任董事长。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中化公司”成为台湾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制药企业、知名的上市公司。王民宁对大陆魂牵梦绕,苦苦期盼有朝一日回大陆投资,无奈两岸时局对峙,终未如愿。
20世纪90年代初期,子承父业的王致权看准大陆广阔的市场,认定“中化公司”的出路在大陆,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王致权加快了进军大陆的步伐,断定是把“本业扎根大陆的时候了”。当时,台湾当局对上市公司管制极严,即便如此,也未能阻挡“中化公司”投资大陆的步伐。1991年,“中化公司”开始到大陆考察,从哈尔滨一路往南,走到苏州停住了脚步。
当年参与考察的王勋辉忆及往事记忆犹新:“1991年,我们到苏州考察时住在雅都大酒店,不可思议的是苏州高新区从事招商的人在隔壁也开了一个房间,还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统统搬来了。白天,双方洽谈项目;晚上,苏州高新区招商的人就在房间里打电脑整理材料,第二天一早就递上详实的谈判资料,效率之高让我们吓了一跳。”他们为苏州高新区的诚挚所打动,最终选择苏州高新区投资建厂。
1993年,“中化公司”通过其在美国的子公司,与苏州医药集团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合资成立了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总投资5500万美元,三方各占81.11%、12.59%、6.3%的股份。至今,公司的厂门上仍赫然写着“中美合资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用王勋辉的话说,叫“在美国转了个弯到苏州投资”。直到1998年台湾当局才正式同意中化公司在苏州的投资,因此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有两块招牌,既是中美合资企业,也是台资企业。
临危受命挑重担
决定投资地后,建厂成为燃眉之急。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台湾百姓对大陆的误解颇多,当时愿意到大陆发展的人士可谓少之又少,偌大一个公司竟然派不出4名中层干部到苏州创业。为使在大陆的投资如期到位,董事长王致权决定召回正在美国纽约创业的王勋辉,让他带领台湾干部到苏州建厂。1993年4月,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台湾第一家上市公司在苏州投资的企业,也是两岸第一家合资兴办的制药公司。
同年,王致权到南京考察市场时,突发急病去世。王勋辉临危受命,从父亲肩上接过了担子,出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勋辉在台湾出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大学新闻摄影专业,后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商业摄影,所学专业与制药业毫不沾边。自从他1991年奉命到大陆考察投资,就一直生活、工作在大陆,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成了他事业的新天地。
苏州中化生产的药品以“中化公司”在台湾畅销的药品及新登记的药品为主,如抗生素类药、心血管类药、解热镇痛药、妇科用药、精神科用药等,每年推出三五个新药,生产、研发都在本地,销售遍布全国。自1996年投产后,生产形势、经济效益持续上升,1996年的销售额为1500万元,1998年的销售额增至1亿元,最近3年连续突破1.2亿元,从2001年起开始获利,2002年的销售额预计为1.25亿元,而“中化公司”2002年的销售额预计为7亿元,到2005年,苏州中化的销售额有望超过“中化公司”。
伴随着企业的成长,王勋辉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认为要与大陆市场上的国际制药巨鳄以及不断发展壮大的国有制药企业竞争,产品定位至关重要,他决定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先突破大城市周围的小乡镇,打台湾品牌,靠质量和信誉扩大产品和企业知名度,再慢慢渗透到大城市。这一策略果然奏效,苏州中化于2000年在华东地区制药企业中率先通过最高级别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认证,是华东地区抗生素市场最大的生产商,光是抗生素一个产品年营业额就超过1亿元。
尽管“中化公司”1991年就到大陆投资,王勋辉仍然感慨来得太迟了,“西安杨森、中美史克、上海的施贵宝20世纪80年代就到大陆来了,像制药这样的传统制造业转移到大陆是大势所趋,因为大陆市场大、资源丰富、成本低。中国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不仅要把市场放在大陆,还要立足大陆放眼世界,以中国的市场为基础,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要不然,一天到晚关在台湾,还有什么能力面对国际市场?”
王勋辉刚到大陆时,见医院将中药用于打点滴,着实吓了一跳,“在台湾,中药墨守成规,没有创新。制药业尤其是中药在大陆前途无量。”台湾当局“戒急用忍”政策松绑后,王勋辉更加坚定了信念,“我到中国西部考察过几次,发现那里的中草药资源很丰富,目前,我正与西部的几家科研单位洽谈开发中成药。中成药在欧美市场被视为保健食品,产品附加值低,价格相对西药而言拉不上去。中国加入WTO后,中成药在欧美市场的状况将有所改观,大有可为。”
研发中心在大陆开
 |
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内景一角 |
苏州中化的良好发展态势促使王勋辉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借助当地力量,实现父亲自创新药的理想。苏州中化制药研究所始建于1994年,20多名研究人员全是本科以上学历,毕业于国内知名的药学、医学院校。研究所计划扩编到40人,其中博士、硕士、学士比例设定为10%、20%、70%。
在“中化公司”,有100多位硕士、博士从事研发,是台湾制药企业中研发力量最强的。王勋辉说:“就基本功而言,大陆科研人员功底扎实,专注于科研开发;台湾的研发人员对专业的热忱不够,心思都用在关心股票行情上,让他们一天8小时呆在实验室是不可能的。相反,在台湾养一位博士的钱,在这里可养五位博士。台湾中化研究所有100多名博士、硕士,每年要花8000多万元新台币去养这些人,若拿这些钱在大陆聘用研发人员,日子太好过了。而且大陆人才专业素质高于台湾。这也是台湾企业的悲哀和无奈,不是我们愿往大陆跑,企业为了生存必须适应经济规律。所以,中化公司愿意加大在苏州的投资,培养研发人才。”
苏州中化制药研究所主要以培养大陆的研究生为主,中国药科大学有很优秀的研究生,也有很多科研课题。每年,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接纳该校学生实习,并可优先挑选毕业生。研究所已完成的课题有二类、三类、四类新药多种。有一批新课题正在研究。计划投资1000万元,购置先进仪器及各类制剂中试设备、化学合成中试设备。随着仪器设备陆续到位,苏州中化制药研究所将成为苏州研究设施最完善的新药研究机构之一。到2005年,“中化公司”在台湾的研发基地的重心将转移到苏州。王勋辉表示,研发转移到大陆主要是基于市场的考虑,因为台湾只有2000多万人口的市场,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逐渐对中国开放,不仅内销市场扩大,国际市场也会扩大,“我们对在国内的发展很有信心。”
“老苏州”大陆情浓
常言道,同行是冤家,身为台商,王勋辉却无私地向大陆同行透露家底。1999年,国家医药局组织全国医药企业356位厂长、经理到苏州中化参观学习。苏州中化的车间是全封闭净化的,开始他们对356位竞争对手来参观也有顾虑,怕被学去技术,增加对手,后来王勋辉转变了观念,专门停产半个月,毫无保留地开放工厂的各个角落,任凭同行参观取经。王勋辉还以其父的名义在原苏州医学院设立中化王致权奖学金,面对公司一些员工被其他医药企业以更高的薪水挖走,王勋辉笑称苏州中化成了人才培训基地。
身为苏州台资企业协会第三任会长的王勋辉说,“在大陆的台资企业有五分之一在苏州,光是上市公司就有80多家,是目前大陆台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台商即将到苏州投资,向他们提供咨询,也是台资企业协会的重要工作。我希望把各地的分会扶持起来,让分会也成为与当地政府沟通的桥梁。”2002年4月,王勋辉带着在苏州投资的11名台商远赴韩国招商,这是祖国大陆50多个台资企业协会中第一个主动走出国门进行招商活动的团体。在韩国,他们与韩国企业家广泛接触,宣传苏州的投资环境,许多韩国企业家对苏州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些人表示要通过苏州台资企业协会到苏州考察投资。王勋辉说:“早来的台商,现在事业相对比较稳定,理应为地方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知不觉已在苏州工作、生活11年,王勋辉笑称自己为“老苏州”。“苏州中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状况很稳定。现在,我对苏州的感觉越来越好,政府为改善投资环境下了不少功夫,市场越来越规范,前景越来越好,我们也越来越有信心,我们这些台商走出去都很有面子。如果大陆的投资环境不好,台商怎会不断地进来?”王勋辉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