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也许中国的孩子还在妈妈怀中撒娇,而他却已经独自一人来到中国留学。17岁,也许中国的孩子还在泡网吧、打游戏机,他就已经凭自己的实力创办了中国关爱基金会这一美国民间组织,并把第一批募集到的基金用于天津的残疾儿童,让他们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这个美国人叫麦修。
把关爱献给中国的残疾儿童
文/本刊记者 徐晓燕
不久前的一天,一位高个子美国青年走进天津市静海福利院,他有些笨拙地抱起一个脑瘫患儿,深蓝的眸子中充满了柔情。看到怀中的孩子那么安静,他心里感到了一种满足。
他就是年仅19岁的美国青年,中国关爱基金的创始人兼总裁麦修(Matthew A.Dalio)。
中国关爱基金会是麦修17岁时在美国注册的。运行两年半来,已筹措40余万美元慈善捐款,资助天津福利院50个孤残孩子在静海县家庭中寄养,帮助5个孩子找到了美国家庭收养,并且为一些患有不同程度病症的孤儿免费做了手术。
麦修1.96米,白净的长方脸、尖下颌、鼻子挺挺的、眼睛大大的,还长了一对像弥勒佛一样的大耳垂。
他很文静,言语不多。在向福利院长或护士、阿姨提问之后,只是忽闪着一双大眼静静地听她们对残疾孩子的介绍。看到那些行动不便的残疾孩子,他总是亲切地把他们抱起、拥在怀里,或轻轻地抚摩他们。听说有一个孩子需要做手术,已经被送到儿童医院了。他就又跑到儿童医院。那个孩子还很小,被放入一个无菌的暖箱里。他在暖箱旁站了好久,仔细地深情地看着那个可怜的小生命。他还认真地听了医院主治大夫对这个孩子手术的介绍。
中国关爱基金会的理事、北京的顾泽清女士说:“麦修虽然年纪不大,可他的心可细可善了。”
顾泽清女士告诉了我这样一件事:那是麦修第一次到天津儿童福利院的时候,他蹲下身怀抱住三个在他跟前的残疾孩子,并亲热地与孩子们交谈。忽然,他注意到还有一个小女孩儿在后面依着门框悄悄地流泪。麦修意识到小女孩儿被冷落了,便急忙把小女孩儿也拥到跟前。
“中国改变了我的一生”
这个年轻英俊的美国青年之所以和中国残疾孤儿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缘于麦修童年时期烙下的中国情结。
顾泽清女士是中信公司的高级职员。而麦修的父亲雷蒙德·戴立欧(Raymond·Dalio)是美国的一位成功的风险投资金融家。中国刚刚走向改革开放之路时,他便预见到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广阔市场和美好未来,多次来到中国,与金融界频繁接触并与荣毅仁先生创办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这时,在中信公司供职的顾泽清自然就有机会与麦修的父亲相识、交往了。顾泽清还介绍说,麦修的母亲出身显赫,纽约最初的铁路就是由她的家族出资修建的。纽约著名的范德比尔特(Vanderbilt)街道,至今仍沿用着这个家族的名字。麦修是他们夫妇四个儿子中比较出众的一个。麦修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带他到过中国的上海,并计划在麦修到上学年龄的时候送他到中国上小学。
1995年,年仅11岁的麦修被父母送到中国。父亲对照顾麦修生活的中国朋友顾泽清女士说,“给麦修过最普通的中国孩子一样的生活。”麦修进入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读书,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外国留学生。
顾泽清女士和她的丈夫麦履康教授热情地让麦修住在他们家里。每天早晨,他们总是做好早点才叫醒麦修,把麦修送到校门口再去上班,下午放学时又准时到校门口等候。
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有较大差异,麦修刚入学的时候不但遇到许多困难,还遭遇了许多令他尴尬、狼狈不堪甚至伤心的事情。比如,刚走进校门,许多同学蜂拥而至,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使他觉得自己好像是动物园里新来的一只动物。上课时,他除了数学课的一些数字和符号还能认识外,其他一概听不懂。每天端坐6小时下来,他觉得骨头架子都快散了。第一次到学校厕所大便,完事后才知道中国学校的厕所里没有事先预备好的手纸,急得他眼泪簌簌地往下掉。
但在校长、老师和顾泽清一家的帮助下,再加上麦修本人的大度、礼让、努力、刻苦,他很快就能愉快地和中国小朋友沟通了,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小同学们也对这个温和友善的麦修肃然起敬了。麦修说:“我很快就从一只动物变成受全校同学欢迎的活跃分子,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后来,当麦修从史家胡同小学毕业,准备返回美国上中学时,学校特地为他举行了一个全校1300多人全部出席的盛大欢送会。麦修在会上用中文讲演,他最后说道:“我回到美国后,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中国什么。我会一千遍一万遍地告诉他们,我最喜欢中国人。我这一生都会为加强中美友谊而奋斗不息。”
心系华夏残疾儿童
一年的留学生活虽然短暂,却给麦修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和小朋友的隔膜到“打成一片”,从上课只能看懂数字符号到说得一口京腔中文,从最初的想家到离开中国时的难舍难分。“是中国人的善良和乐于助人打动了我,我一定得做点什么回报中国。”回国后,这成了麦修的一个最大心愿。麦修用真诚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与诺言。在美国读中学时,他一直没有中断与中国朋友的联系,常常关注着发生在中国各种事情。他要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平时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把自己在中国拍摄的照片拿出来回味一番。同时还把它们介绍给美国的朋友看,以便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每当寒暑假时,其他同学都到世界各地旅游去了,可是麦修却不止一次地来中国,就像嫁出去的女儿一样“常回家看看”。
麦修17岁,就是他即将高中毕业的那年,他在与一位忘年交聊天时,偶然发现这位朋友收养了一名中国孤儿,后来得知自己的一个亲属也收养了三名中国孤儿。对中国的有着特殊情结的麦修时常去看望这些孩子。给这些孩子带来快乐的同时,麦修也在深深地思索如何帮助更多的美国人收养更多的中国孤儿。于是他决定2000年暑假来中国考察。考察发现,大部分美国人到中国孤儿院领养孩子时,只挑选健康的孩子,而北京有90%的孤儿为残疾孤儿,天津则高达95%。后来,麦修有机会来到天津福利院参观,看到孩子们用陌生的眼光打量他,麦修不由自主地蹲下高大身躯,揽过3个残疾孤儿。麦修说,“那一刻,我感觉到,我不能拒绝帮助他们。”
在父母帮助下,2001年麦修注册成立了中国关爱基金会,当时正是发生中美撞机的时候,两国关系也因此发生了严重危机。麦修和他的家人都认为,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加强中美民间的友好交流。在不影响自己上课、读书的情况下,麦修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时间,开展了紧张的募捐活动。许多美国人为麦修纯真的愿望、高尚行为和他在中国的不平凡的经历所感动,纷纷为中国的残疾儿童捐款。星期天在教堂,牧师在布道后也特意留出几分钟时间,请麦修给大家讲演。人们都为在自己家乡出现了这样一个善良、能干、出色的青年而高兴,并积极认捐。后来麦修被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邀做采访嘉宾,他的善举打动了更多美国人,捐款人遍及美国21个州。仅仅二十几天,马修就募捐到10.8万美元的善款。这时,麦修全家按计划要到西班牙度假,但麦修却坚持自己首先到中国启动这项慈善工程。他的父亲只好改变行程,先陪同麦修飞往中国。
麦修慈善工程在中国北京启动时并不顺利。麦修坚持要认真细致地搞好策划,一定要严格保证善款切实用在残疾孤儿身上,并一定保证用好。而最初的合作单位,却因为这一笔慈善捐款不多,而不愿意太费气力。结果合作没有成功。这时,麦修的父亲必须飞往西班牙了。没有气馁的麦修坚持一人留在中国,继续未完成的工作。在他父亲的朋友、美籍华人唐贤可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中华慈善总会,并在范宝俊会长的直接帮助下,与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开始了愉快而成功的合作。
麦修赶到天津儿童福利院,认真地提出了自己拟订的方案,其中还包括定期书面列出捐款使用情况、孩子在领养家庭的生活成长情况,以及治疗情况等等。
作为慈善机构一名年轻的负责人,麦修要打理的事不少。在美国,对于非营利性慈善机构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规程。而由于中美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会造成工作中的误会。在各种关系的协调处理中,麦修炼就了超过其年龄的成熟与沉稳。麦修说:“我们要向捐款人汇报每一笔开支的去向和用途。做好慈善工作,除了爱心,规则很重要。”天津市慈善协会和福利院的领导不但同意麦修的方案,还特别赞扬了麦修认真负责的精神与作风。
天津儿童福利院鉴于天津静海县领养孤儿的工作做得较好,建议资助家庭领养孤儿的慈善活动先从静海县开始。麦修不顾旅途劳顿,又匆匆赶到静海县考察。经过在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和静海县的细致考察,麦修决定他筹划已久的中国关爱基金会的工作就在这里启动。
待这一切落实以后,他才登上飞往西班牙的飞机,去与度假中的家人团聚。然而,他度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他却感到高兴、充实。
没有多久,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就接到麦修从美国汇来的捐款。中国关爱基金工程在这里启动了:50个残疾孤儿高高兴兴地进入静海的领养家庭,得到了很好的照顾,重享父母亲情,有了一个个温暖的家。15个病残孤儿也用这项捐款到医院接受康复手术和治疗。
这时,麦修即将高中毕业,尽管学习任务繁重,但他依旧不放弃可利用的机会继续募捐,并使募捐款额达到17万美元。
2001年,麦修被美国著名的青少年人杂志(Teens People)评选为全美20名最杰出青少年中的一个。
“不想做富孩子”
家庭虽然富有,但麦修的父母并没有一味地放纵孩子,而是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培养,使麦修形成了坚强而独立的个性。
虽然出身豪门,但麦修在北京上学的这段日子和其他中国的同学一样,每天都骑自行车上学,中午在学校吃饭。顾女士说,因为她深知麦修父母的个性,从不给麦修搞特殊化。麦修也时刻牢记来中国前,父母要他做好吃苦准备的教导。大冬天,也要把席梦思床垫撤掉,睡硬板床,以锻炼自己的意志。
财富在年轻的麦修看来,实用而又脱俗。他说:“没有钱做不成事,金钱所带来的住豪宅开豪车不过是一种物质享受。而当你用钱能治好一个孩子的病,并因此改变他一生的命运的时候,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更充实的?”
说起颇受年轻人羡慕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麦修有其独到的思考。他认为,盖茨投入了很多财力用于慈善资金,他这么做所获得的满足感会高于他在商业上的成功感。“我不看重比尔·盖茨的财富,而更在乎他的品性。”麦修说:“一个品格高尚、关心他人、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人,更能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意。”
现在麦修已是哈佛大学一年级学生。此次来中国,是利用学校休假机会,这一回他除了去天津静海看望家庭寄养的孩子,还去山西吕梁的一个贫困地区考察,打算给那个地方的福利院捐献一些医疗设备。
目前,麦修的专业还没有确定,“但我想,它一定是与中国有关的。”麦修语气坚定:“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我都会把中国关爱基金的事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