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视点 >

今日视点


慈善人士话慈善

/  汪 边

 

靳羽西:慈善使人生更加美丽

靳羽西,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电视制作人、社会活动家。她写过一本叫《魅力何来》的书,专谈礼仪和美,但她认为:魅力的源泉,不在财富,也不仅是礼仪举止、优雅的风度和仪容。更重要的是内心真诚友善的意愿——是否拥有一颗愿意关怀别人的慈善之心,并且付诸实践。

这些年,羽西为中国一共捐了多少款项,做了多少善事,人们弄不清,她也不愿意说。“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实并不在乎别人知不知道。”靳羽西做慈善,投入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大量的心力和时间。作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大使,羽西和许多世界名人以前发起全球“向孩子承诺”活动,呼吁给儿童一个健康、和平、美好的生活环境。她还出席各种会议,用三种语言拍摄公益宣传片,在中国1000多个羽西产品专柜上发送“向孩子承诺”表格,回收后上交到联合国。对时间就是金钱的靳羽西来说,这是一种选择,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总要有价值”。

西认为:“在中国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中国人的现代文明领域里应该更加富有。”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们民族能充满热情、善良、关爱和礼貌,每个中国人都自觉想到他人,有关怀之心。羽西有句话说得好:“我觉得我的一辈子是在为了更多的人变得更加美丽而工作,我的人生是因为他们的美丽而美丽的。” 

茅于:发展慈善事业,增进全社会的幸福感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茅于先生,一直关注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他说:“发展慈善事业,可以起到增加全社会幸福感的作用。施惠的一方,帮助别人,精神上得到了满足,社会也给予充分肯定,增加了幸福感。受惠的一方,不仅在物质上得到了帮助,增进了他们的幸福感,在精神上也会感到温暖。整个社会从慈善事业中得到和谐协调。”

他认为,单纯从经济学看,慈善事业是财富的转移,不是财富的增加。但从社会心理学看,慈善事业却可以增加全社会总的幸福感。他虽然是一个经济学家,但他承认,社会心理的考虑比社会财富的考虑更为重要。慈善事业是快乐的事业。

茅于以一个学者的良知和责任谈到:“中国的慈善事业刚刚起步,有许多富人愿意出钱帮助穷人,但是不知道有什么渠道。有一些政府办的慈善活动,效率不高,还出现过漏洞,使人望而却步。对这类慈善活动,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恢复信誉。民间的慈善事业要大发展。有组织的,零星的,一帮的,实物的,货币的,采取多种形式让它们寻找最适当的方式来发展。” 

李扬:爱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李扬现任香港李扬传播公司董事长,身兼数职的社会活动家,但无论多忙,他仍非常热心地参加扶贫慰问、心连心艺术团基层演出、慈善义演等多项公益慈善活动,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他还为一个素不相识、面临失学的小姑娘捐助学费,并送她进私人舞蹈学校深造。在家庭中,他悉心照料着90岁高龄的姥姥、姥爷。

当记者采访他时,李扬诚恳地谈到:自己总是挤出时间参加公益慈善事业,因为每个人都应该对社会,对他人奉献一份实实在在的爱。爱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余彭年:儿子强于我,留钱做什么?儿子弱于我,留钱做什么? 

余彭年,祖籍湖南。他从一个勤杂工,奋斗成为一位商界成功人士,香港五星级酒店的老板。多年来,他把自己一生辛勤积蓄的数十亿元财产捐献给了祖国的福利事业,使贫困地区的4万多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他的无私奉献,受到社会各界赞赏。已近80岁的余彭年先生特别要求深圳人大立案,保证他的财产60年不变,以利于将他所经营酒店的利润,全部捐献。他立下誓言:在他百年之后,该物业的产权不准抵押,不准转让,不准继承,所得利润不准改做他用,专做善事,全部捐献给社会。他还在一篇《我的感言》中,写下了两句耐人寻味的话,表达了他不让儿孙继承财产的思想由来已久:“儿子强于我,留钱做什么?儿子弱于我,留钱做什么?” 

朱琳娜:当志愿者已然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

朱琳娜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青年志愿者。几年来,她先后在北京市第三聋人学校、第四聋人学校、北京市盲校、北京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为残疾孩子们付出爱心,从事扶残助残的志愿活动。

朱琳娜说,在我们志愿者之间,流传着一句话:痛并感动着。我们痛不是为自己,而是因那些孩子在社会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我们感动,也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那些孩子在特殊境遇中的顽强和自信。有一次朱琳娜到第三聋人学校搞主题班会活动。主题是:活着为什么。一位聋哑孩子站起来,用手语说,他活着就是为了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特别是他父母,他要用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来生活的籍。从那一刻,朱琳娜心中又有了一个新信念:“可能我活着有很多原因,但做志愿者,做一名文化助残的志愿者,就是为了让这些孩子们过得更快乐些。”

朱琳娜回顾几年的“志愿生活”时,深有感触地说:“自己刚成为志愿者时,还只是觉得新奇、激动,可真正从事了几年志愿助残活动之后,志愿者已然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相信在我年老时回顾自己的青春,我可以骄傲地说:爱心助残,青春无悔。”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