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两岸交流 >

两岸交流

宝岛纪实

计程车司机眼中的台北万象

台胞在大陆

从基隆港到上海港

 

大陆求学
跨海求学一家人


跨海求学一家人

/王小珍

课余时间林丽珍(左)与同学一起带着女儿在北京大学校园里玩耍。

认识林丽珍是在一次台湾学生的聚会上。那天我到得晚,进屋时,里面已经坐满了人,丽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不仅因为她清秀娴雅的气质,还因为她怀抱着一个活泼而精致的宝宝。当她告诉我她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已做了妈妈时,我惊得有点目瞪口呆。“妈妈学生”在大陆高校绝对少见。“她有着怎样的求学故事?”带着这份好奇,我走进了丽珍在北大的宿舍。

这是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从电脑、书架、饮水机、电饭煲,到孩子的玩具、奶瓶、尿布,一应俱全,拥挤但整洁有序。丽珍说,留学生宿舍本来是两人一间屋子,同屋的伙伴没来,这里就变成了她们母女的小天地了。当我们俩席地而坐时,小屋就几乎被塞满了,而一岁零两个月的小宝宝,却能踉跄着、自由而欢快地在我们中间穿行。在她的嬉笑声中,我和丽珍聊起了她的大陆求学生活。通过她的讲述,我还知道了她的先生林盈志,以及他们一家人在北京求学的经历。

初到北京觉得自己好像傻瓜

1997年夏末秋初,林丽珍和男朋友林盈志双双辞了在台北的工作,来到北京,因为盈志要考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为了陪盈志,丽珍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一个研修班。盈志本想服完兵役就到法国攻读电影专业,但在咨询了老师和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学长后,他改变了计划,来到了北京。然而这一对从小生长在台湾的青年,没有料到初到北京的日子会那么艰难。

刚到北京时,北京就像一个大的建筑工地,到处都是尘土和泥泞,这让他们很不习惯。加上天气很快转冷,干燥和寒冷的气候让他们难以适应。最让他们头痛的是环境不熟,使出行变成一桩艰难的事。

盈志特别喜欢吃泰国香米,一次他们到王府井的一家百货公司买香米。往回返时,却不知道北京的地铁两块钱可以从头坐到尾,以为是一站地就得两块钱,于是,俩人搭上了五毛钱就可以从南边坐到北边的公共汽车。没想到公共汽车上是人挤人,当俩人背着那袋沉重的香米回到住处时,累得都快散了架,一种孤寂无助感油然而生。盈志说:“那时候就觉得自己好像傻瓜一样。”

好在这样的日子并不长,半年后,也就是1998年春,林盈志顺利地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理论系研究生,丽珍也正式在北大选修心理学系的课程,准备考研究生。

1998年开始,他们在北京的日子越过越顺,1999年,丽珍也考上北大心理学系的研究生,2000年,她和盈志结束了爱情长跑,携手走上红地毯。同年在他们的影响下,丽珍的弟弟林世伟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管理系的研究生。

林盈志说,刚来的前半年对北京的印象真的很差,1998年念了研究生之后,样样都顺了,信息掌握得也比较多了,气候也适应了,反而喜欢待在北京了,到1999年已经有点乐在其中了。哪儿东西便宜,哪儿有好玩的,哪儿有好吃的都门清了。盈志爱吃,喜欢骑着车四处转悠,还专爱逛小胡同,所以到北京不久,哪儿的涮羊肉最多,哪儿的烤肉最香,哪家的烤鸭好吃,炒肝要吃哪一家的,爆肚又是哪个摊口味最正,年糕袁与年糕杨差异在哪儿,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比不少老北京还在行。因为吃出了门道,不少台湾的旅游杂志还约他撰稿,把他在北京的“吃经”介绍给台湾读者。不过让他苦恼的是,北京变化太快了,每当他过一阵要找吃过的某家店时,它可能已经拆迁了,不见了,原本狭小的胡同也已变成了大马路。

就在生活进入乐在其中的境界时,盈志也度过了学业上的适应期,渐入佳境。盈志之所以放弃去法国留学而选择北京,是因为听师长说北京电影学院是一个能学到东西的地方。但待他考入电影学院后才发现,北京电影方面的资讯并不如他想像的那样多,甚至还不如台北开放,这让他一度颇为沮丧。但后来一想,既然来了,那就多看些只能在大陆才看得到的片子吧,比如前苏联电影和大陆电影。想法转变之后,才发现大陆电影和苏联电影不像法国、美国电影那么容易地被人看到,广为人知,其中反而有更多值得学习和研究的价值。盈志觉得到大陆学电影,甚至比到欧美国家收获更大。

除了生活、学业上的收获,盈志在大陆求学最有趣的就是与大陆同学相处。他觉得大陆同学比台湾同学更阿沙力(爽快),彼此相处很轻松。研究生一年级时,学校运动会结束后,全班同学一起吃了顿饭,这顿饭让盈志吃得特别交心。此后班里有什么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同学们也忘不了他,还主动说:“哎,让丽珍一块参加啊。”后来,盈志搬到北大住,每次回电影学院上课,午休时,大多往大陆同学的宿舍里跑。

2001年,盈志毕业了,原打算留在北京发展,但一个意外的惊喜却让他不得不匆匆赶回台湾。这年10月,他们的女儿降生了,为了纪念他们在北京求学、生活、孕育生命的日子,他们给女儿取名叫林一平。

学生妈妈

因为生孩子,丽珍向北大申请延期一年毕业。2002年9月,丽珍的假期到了,必须回北大继续学业,而孩子还不满周岁。怎么办?小宝宝是林家的长孙女,爷爷奶奶当然希望能把小孙女留在身边,而盈志和丽珍却觉得孩子跟着妈妈比较好,权衡之下,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丽珍带着孩子回北大。于是,九个月大的宝宝就跟着妈妈跨海而来,成为北大留学生楼里特殊的一员。

丽珍请了个小时工帮忙白天看孩子,晚上自己带,没想到孩子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发育得特别快,从只会爬一下子就会走、会跑了,小小的屋子都快关不住她了。小宝宝的到来,让这楼里的女生们特别兴奋,一下课就往丽珍的房间里跑,而小宝宝也不含糊,刚来的时候,就自己爬到别的房间去串门子,现在则可以深一脚浅一脚地跑着去了,而且还记得哪几个阿姨跟她特别要好。

舅舅是小一平最好的朋友。

带着小宝宝,丽珍白天几乎不能念书,得等到夜里孩子睡着了才能看书做功课,每天都要做到12点以后。又当妈妈,又做学生,对身体瘦弱的丽珍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有一次孩子突然发高烧,拉肚子,连续拉了一个星期。丽珍像所有初为人母的女性一样,急得抱着孩子一趟一趟往北京市最好的医院跑。慌乱中数码相机丢了,孩子脚上的鞋子也没了,现在回想起来,她还心有余悸:“那真是非常‘兵荒马乱’的一个星期。好累哟!”

老师和同学都尽量给丽珍一些帮助。因为实验课又多又长,老师就让其他同学多帮帮丽珍,缩短实验的时间,好让她早点回家照顾孩子。所以原本是她一个人做的实验,现在常常会有几个同学和她一起做。

忙碌的生活,沉重的学业并没有压倒柔弱的丽珍,反而让她更加坚强,学业上也更加勤奋,长进更快。她说:“我本科在台大念的是医疗系,研究生念心理学跨了一个比较大的专业,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蛮辛苦的,有好多东西都不懂,中间又因为怀孕,回去生小孩,有一年时间没怎么接触专业的东西。一直到这次回来,才开始在课业上集中火力,我反而觉得自己这半年多学业进步得比较快。”

让丽珍感到欣慰的是弟弟世伟也住在北大,一边上课,一边帮着她照顾小宝宝。不知有多少个夜晚,丽珍做实验很晚才回来,都是世伟陪伴着小一平入梦。有一次世伟带着满脸的疲惫去上课,老师奇怪地问他:“你最近在做什么?”

“带小孩。”

“?!”他的回答让老师一脸愕然。世伟是很内向和腼腆的人,三十来岁的小伙子,见了女孩子和不太熟悉的人,说话还脸红呢,怎么突然就有小孩了?

丽珍母女俩在北京忙碌地生活,人在台北的盈志对女儿的思念也日胜一日。

孩子在台北的时候,盈志一下班就赶紧回来看女儿。他说:“小孩总是让人喜欢,尤其是女儿呀,爸爸都特别疼女儿嘛。”

他说好在是科技进步了。通过电脑网络不仅可以尽快地看到她们的照片,还可以看到她们母女在宿舍里的一切活动。每次在电脑屏幕上看到女儿,盈志都会忘情地在摄像头前跟女儿说话,让他尴尬的是,每次都是他自己在那里说,女儿根本不太理他,有时候连荧屏也不看,只顾自己玩。其实女儿几乎是不认识他了。这让盈志觉得又好笑又无奈,也很知足。他说:“真的是比以前好多了,要是没有这些科技手段,您怎么办?光打电话,她也不会讲话呀。”

求学生活让人学会许多

林盈志在北京度过了三年半的求学生涯,不久,丽珍和世伟也将毕业,回台湾工作。在北京度过的日子,会在他们今后的人生中留下什么样的印迹呢?

对于我的问题,丽珍想了想,很认真地说:“记得1997年我们来的时候,住在国家图书馆对面的奥林匹克饭店,整个白颐路都在翻修、扩建,满地都是泥泞。我老公当时就说他很不适应,他想回去了。可是不久,我们又经过那一带,就已完全改观了。不是我们特意要去感受北京的变化,是它真的就活生生地,不停地在变,速度之快,有些时候我们都有点接受不了。北京这五六年的变化,是以前我们在台湾一二十年看到的变化。我们回到台湾也会蛮感慨的,会相对觉得那边没有生气,有一种很沧桑的感觉。如果我一直都待在台湾的话,也许我这种感受就不会那么深刻。”

丽珍说这段经历和感受,对她和盈志都有很大的影响。“以前我们都蛮容易满足现况,平时赚了钱,就吃吃喝喝,假日就到处去玩,从来不会觉得将来会有什么问题。现在我们就会想好多这方面的事情,会有一种危机感。”

林盈志带着女儿往返在北京与台北之间。

已经回到台湾工作的林盈志回想起在北京求学生活时,也有许多感慨,他说在北京的生活有苦也有甜,现在回想起来,倒是比较苦的那一段感觉很好,安逸的日子倒是印象不深了。从北京回台湾以后,觉得自己会比一般人更刻苦,耐受力更强了,最让他们的父母感到高兴的是他们学会了节俭。有一次他们从日本转机回台湾,到日本看见每样东西都觉得好贵,就吃从大陆带的方便面。

盈志说,几年前,他和丽珍到北京来求学的时候,在台湾的人大多不理解,问:“干嘛去大陆?”现在,时光倒转过来了,对于那些从大陆学成归来的人,人们同时充满了困惑:“干嘛回台湾?”

他说,世道真的是不一样了。因为女儿太小,为了她的顺利成长,暂时不会有在大陆生活的规划,但是过阵子就难说了,大陆的机会毕竟比台湾多。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