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两岸交流 >

两岸交流

宝岛纪实

计程车司机眼中的台北万象

台胞在大陆

从基隆港到上海港

 

大陆求学
跨海求学一家人


从基隆港到上海港

——访台籍人大代表范增胜

/  本刊记者  徐晓燕

范增胜: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港务局局长顾问、上海市侨联副主席。

“我是中国人,应该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祖国”

范增胜在新加坡港访问。

范增胜的老家在台湾省桃园县。毕业于台湾海洋学院航运管理系,他曾经在台湾基隆港务局任职,1970年,范先生离开台湾到日本留学,1973年赴美国继续深造。1980年,响应邓小平关于欢迎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回国参加四化建设的号召,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举家回到祖国大陆。也许有人会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范先生的答案很简单: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祖国。

回国前,范增胜在申请书上写道:“我是学港湾管理的,我认为在祖国四化建设中,海港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希望有机会为祖国的港湾事业力尽绵薄。”于是,他被分配到了上海港务局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他刚刚从上海港务局副局长任上退下来,但仍担任局长顾问。说到上海港,他高兴地说:2001年为止,上海港的总吞吐量已经名列世界第三,集装箱吞吐量861万标准箱,是世界第四大港。这数字他记得如此清楚,言谈中掩饰不住的自豪。

光阴荏苒,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眼看着我们的祖国逐步摆脱贫穷落后而走向初步繁荣,变化之大、发展之快,令范增胜代表感慨万千。他说:当年回国的时候,很多同学和朋友都不理解,说我是有小车不开回来骑脚踏车、挤公共汽车。刚回来的时候,我挤公共汽车光饭盒就挤扁了三个。物质上的匮乏、拥挤的住房和交通,还有一大堆的粮票、油票、布票,都让我们一家不习惯。但数年以后,上海和全中国的巨变让朋友们惊叹。看看现在的上海,大气质量好了,城市交通立体化了,国际大都市模样初现,比台北繁荣。范增胜认为,两个城市不同景象的背后是,大陆经济在快速发展,而台湾经济却在衰退。如今,他的台湾朋友都夸他老范你有眼光20年后我们还是跟着来了

据了解,目前上海有台资企业4700多家,投资总额70亿美元,在上海的台湾同胞人数在35万至40万之间。来上海的台胞肯定会越来越多。范增胜肯定地说。

范增胜对自己当初选择回大陆定居颇为满意:我在台湾生活了30年,在国外生活了10年,如今到大陆又超过了20年。事实证明,大陆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民主与法制不断完善。我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

“我心直口快,有什么讲什么”

64岁的范代表是台湾团里出名的有个性的人物,能说、敢说而且颇有见地。据说,当年江泽民和朱rong基担任上海市领导的时候,当着他们的面范代表同样直言不讳。我是客家人,人家说客家人都是硬脖子,心直口快,有什么讲什么,范代表笑着说,不过,我的动机是善良的,我的原则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他连任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忠实履行代表职责,他提出的关于台湾问题、长江口航道整治、港口建设和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许多建议都得到了重视。

1986年,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被提议推选为人大委员长,范代表认为应该由更加年富力强的人担任此职,因此投了一张反对票,成为全国投反对票的第一人。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是他客家人的个性使然,也是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使然。做了20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范增胜得出了一个结论,只要自己的意见是中肯的、正确的,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就会得到领导的重视。他说:只要人民信任我,支持我,我将义无返顾地继续履行人民代表的职责。

“推动两岸交流,加强两岸来往,我责无旁贷”

谈到台湾问题,范增胜代表说,目前,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先后成立了120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引起了全世界华人的关注。在香港、澳门相继回归之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让祖国大陆和海峡对岸的同胞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几年,两岸经济贸易发展迅速,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也更加频繁。

“当年回国之初,我心里有两个目标,一是参与祖国四化建设,二就是促进两岸人民的交流和往来。”范代表说,“在我接触的人当中,去台湾访问过的大陆人回来后都有共同的感觉,台湾人民淳朴、热情、好客,而且非常友善;而台湾人到祖国大陆参观访问后,也改变了对祖国大陆的不客观的有偏见的看法。我将不遗余力促进两岸人民的交流和来往,让祖国大陆同胞了解台湾的情况,也让台湾同胞了解祖国的发展、取得的成就和中央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因为我们之间需要交流,需要互相增进了解来消除误会。这一切,我责无旁贷。” 他在上海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台湾各地的民众,其中有不少民进党人士。“他们逗留上海后,对大陆的态度与来前相比,几乎来了个180度的转变。范增胜说。

春节期间,范增胜十分忙碌,“经常都在接待从台湾来上海过年的亲朋好友。”范增胜说。在上海投资经商的不少台商不像往年返回台湾过年,而是纷纷将台湾亲人接到大陆来团聚。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范增胜、林明月夫妇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九届全国人大政协会议。

特殊的经历和身份,使得范增胜代表除了日常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担负大量的社会工作。在他的名片上,除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港务局局长顾问”之外,还有一个头衔:上海市侨联副主席。

范增胜代表的太太林明月女士也是个大忙人,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全国妇联执委、全国台联副会长、上海市台联会长,她还是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提起同为台湾桃园县老乡的太太,范代表的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幸福:“结婚30多年来,我们始终互敬互爱,互相关怀。从去海外留学到回归祖国大陆,我们两个一直相依相伴,感情十分融洽。

范增胜说,林明月对本职工作非常执著,对他的工作也很支持,还很热心社会活动。闲暇时两人一起谈论国事、公事和家事。

林明月为加强两岸交流与交往,增进沟通了解做了大量工作:为待业的青年台胞联系就业,为生活困难的台胞家庭落实生活补助,关心近年来到祖国大陆创业、求学的台胞乡亲,利用节假日走访年迈多病、生活困难的老台胞……林明月的热心和真诚,赢得了台胞的信任与爱戴。

“在全国范围内,夫妇两个一个是市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一个是全国人大代表的,恐怕为数不多,"范代表说,我们珍惜人民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夫妇都在为国家的统一事业和经济建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作为台湾籍同胞,能亲自参与祖国的经济建设,并且看到她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也非常欣慰。今天,看到孩子在健康成长,祖国在不断进步,我们很高兴。

“如今,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两岸同胞携手,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范增胜代表这样告诉记者。

四次亲莅厦门见证特区巨变

作为台胞能直接参与祖国的建设,并亲眼见证祖国走向繁荣,他感到十分自豪。他说:“厦门20年来已经从一个海港小城发展成为一个美丽的现代化都市了。

1980年,他第一次从美国踏上厦门的土地,熟悉的乡音、似曾相识的民风民俗、文化环境,这一切都使他仿佛置身于台湾桃园故乡。

范增胜深情地忆起往事:“第一次到厦门的情景我记得十分清楚,就好像发生在昨天。当时,厦门的商业、交通、通信都很落后,也谈不上城市建设,一切都是百废待兴。”为找一个像样的宾馆,他走遍了整个厦门岛,最后只好住在东渡一个设施陈旧的海员招待所。

林明月(前右一)代表上海港务局与美国洛杉矶港签订两港合作协议。

1985年,范增胜第二次来到厦门。5年过去了,他发现厦门的变化很明显,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商店里各种商品丰富多了,宾馆等对外窗口行业的设施和服务质量也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1993年,范增胜第三次到厦门,改革的成就已突显。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现代都市的雏形已初现,厦门的经济、城市面貌比8年前又有很大的发展。

2001年第四次来到厦门,厦门的空港、海港发展令人惊喜,眼中的厦门俨然是一个美丽的现代化都市,和国内其他大城市不相上下了。范增胜对厦门的巨大变化感慨良多,20年,一路走来,目睹厦门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准不亚于台湾,我由衷地为厦门高兴。

发展就是力量,经济的强大就是祖国统一的最大保障。范增胜说,这是他回国20多年来的切身体会。

范增胜代表说:对外开放,外交先行,这也是一条规律。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增强,中国在联合国及安理会里日显重要,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作用,我们去外国访问受尊敬的程度也正在逐步提高。现在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世界各地,中国的外交开展到哪里,中国的外贸就开展到哪里。中国在世界各地的侨民很多,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致力于凝聚侨心,通过他们开展好民间外交,从而推动政府外交更好地开展。

范增胜表示:这次我又被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任期内,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阶段和开局时期,任务十分光荣,责任重大,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继续努力,当好人民的代表。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