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
张建勇
 |
湄洲岛山顶上的妈祖石雕像。 |
位于东海之滨、地处福建省莆田市的湄州岛,距台湾省的台中港仅72海里。拥有天然深水良港的湄洲湾自古就是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桥头堡。湄洲岛更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它蜚声海内外,尤其对台湾同胞极具吸引力和凝聚力。每年都有无数的台湾同胞渴望亲临妈祖故里,焚香晋谒,表达自己虔诚乞求平安之心。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近2亿多妈祖信众。而湄州岛上的妈祖庙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妈祖庙都是从湄洲妈祖庙分香建立的。始建于公元987年的湄州妈祖庙,最近10多年来得到国家和信众上亿元资金的支持,不断修缮扩建,已经形成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祖庙新殿群落,再加上妈祖塑像、妈祖文化公园等一批妈祖文化工程项目的先后竣工,使得湄州岛成为以妈祖文化联系两岸同胞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中心和纽带。
妈祖文化在台湾影响极为广泛,有1600多万同胞信仰妈祖文化,约占台湾总人口的70%。其中,在台湾有从湄洲祖庙分灵出去的妈祖宫庙就达2500多座。1987年妈祖千年祭时,台湾同胞不顾台湾当局的反对,曾一周之内组织几十个朝圣团前来参加祭奠,在海峡两岸引起巨大轰动。
1989年5月6日,台南苏澳南天宫组织224人乘20条渔船直航湄洲进香,开创1949年后两岸大型船队直航的先例。此后,每年都有几十艘次的台湾渔船满载香客直航湄洲朝拜。2001年7月,台湾大甲镇澜宫庙再次组织2000多名妈祖信徒到湄州进香,成为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台胞赴大陆进行民间交流活动。据福建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中心统计,截至2002年上半年,到湄洲祖庙朝拜妈祖的台胞累计已达112万人次。福建莆田市也先后组织了15个团组257人次赴台进行妈祖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在1993年和1997年,台湾方面也以妈祖为主题多次在岛内举行妈祖金身巡游活动,受到成千上万的妈祖信众狂热迎拜,既加深了两岸骨肉亲情,也提高了台胞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两岸妈祖文化本源一体。台湾的众多妈祖庙均认同这一点,迄今已有1275家台湾妈祖庙到湄洲祖庙认祖归宗。
与到湄州妈祖庙进香的台湾同胞络绎不绝相映成辉的是,从1987年台湾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来,回大陆探亲、旅游、经商的总人数一直呈稳定增长的势头,从1988年的一年近44万人次,增长到2001年的一年344万多人次。截至去年底,经港澳到大陆的台胞共有2380万人次。而作为妈祖故里的福建省莆田市,每年都接待台胞10多万人次,湄州眼下已成为祖国大陆吸引台胞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地方。
辗转奔波 进香省亲苦不堪言
 |
澎湖天后宫信众直航泉州天后宫会香。 |
其实,以两岸骨肉亲情而言,两岸的人员往来应该说还远远未达到应有的规模。而阻碍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的主要症结之一,就是台湾当局对台湾民间直接"三通"呼声的长期抗拒、回避和压制,导致广大妈祖信众以及其他往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年复一年地舍近求远。
2002年年初,一批台湾同胞从台湾到福建湄洲参加妈祖祭奠活动,他们的祖籍地本来就在福建长乐、连江和福清等地,两地相隔不过几十海里的水路,即使是摇一艘小渔船,一天时间也足可以到达。然而他们却要先乘火车前往台北,在台北转乘飞机去香港,再从香港飞福州,从福州再乘长途客车去莆田。一路舟车劳顿,足足花了3天时间。
满载进香、寻亲台湾同胞的汽车就要开到莆田的时候,车上人的那种急切的心情,旁人很难体会。车子行到半路停下,听说前面可能因路窄车子进不去时,车上一位大叔不顾下着雨,一边下车一边大声说:"我等不及了,我要走回去。"后来,司机告诉他,车子还可再往前开一程,他才上车。他说:"我已经51年没有回家了,现在已经在路上耽误了那么长时间,能不着急吗?"
当车子终于开到宾馆前,家乡的亲人们一拥而上围拢过来,嘘寒问暖,听台湾亲人介绍一路上的鞍马劳顿。那些找到自己多年不见亲友的人们则拥抱在一起,眼里含着泪水诉说离别之苦,互相打听亲人的下落。
台湾同胞的车队来到妈祖庙,大家虔诚敬香,许多年长的民众说,能在有生之年来妈祖本庙进香,此生也没什么遗憾了。其中隐含着随年龄增加,体力不支,难以再次承受往来路途的颠簸。
进香仪式完毕,车队来到了山清水秀的长乐岭南乡。祖籍岭南乡的乡亲大多姓陈,目前在台湾能够寻到有岭南乡亲缘的已有700多户人家,这次有20余个同族的人一起回家,其中有叔嫂、有姑侄。由于大客车无法开进村里去,大家都下车步行。他们中有的人是第一次回乡,那些曾经回过乡的人自然就成了"向导"。
只见一位30岁出头的陈先生指着家乡的山山水水,自豪地对大家说,这就是你们常听说的鱼山,旁边是虾山,再过去是蟹山,下来的是一条鲎尾。还有前面的这个湖,我父亲就在这里划过龙舟。听我爷爷说,那时候的湖很大,可以划好多条龙舟。村子后面长了很多树的那座山就是雁山。怎么样,家乡是不是很美丽呀?
陈先生在前面比比划划,急坏了走在后面的20出头的陈艳霞小姐。她有些着急地说:"用长乐话讲得那么快。我都听不清楚。"陈小姐和母亲林月莲都是第一次回乡。她说她和母亲很早就想回来看看,这次的祭奠活动给了她们这个好机会。
57岁的陈传立先生和太太孙梅玉女士及嫂子、侄女也都是第一次回乡。他老家还有一位堂兄,他这次来,要看看兄长、看看老家。由于50多年没有回来了,他已不认识路,只依稀记得家里铺着地板,有高高的门槛,母亲抱着他进进出出的情景。
一路询问,林先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老家与他记忆中相比,已显破旧,但面对自己魂牵梦萦的故园,林先生和夫人忍不住拍了一张又一张的照片。一会儿,在地里劳作的堂兄回来了,一见面,老哥俩手拉手,感慨万千。兄长仍叫着林先生的乳名,并连声问道:"这51年来,你还好吗?"
林先生今年已70岁的嫂嫂林月莲怎么也没想到,会在老家遇到儿时的玩伴。两人真是喜出望外,执手回忆儿时的趣事,并询问分别后各自的情况,约定将来孙子娶孙媳妇要一起喝喜酒。
寻亲访友的陈氏族亲一行,下午5时时左右都聚集到了台湾宗亲捐款修建的岭南陈氏宗祠前。林传立先生在这里了解到了自己家族的渊源。原来,陈氏家族是在约1000年前从河南迁移到长乐的,先祖万卿公繁衍了他们这一支,已经有30几代了。现在陈氏家族分为6支,各支都建有自己的家庙。
来进香寻根乡亲们在老家逗留了一晚上,他们品尝正宗家乡饭菜,看当地青年的地方戏曲表演,在内心深处找到了强烈的共鸣。
第二天一早,进香访亲团就要离开莆田,当地亲人们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千叮咛万嘱咐:"这是你们的家,一定要常回来看看。"车上不少台湾同胞长吁短叹说,不是我们不想回来,我们非常想回来,还想多住几天,但是我们那边的"政府",好像就愿意折腾我们。一次进香省亲,来回7天,到有6天是花在路上。我们都被这路途折腾怕了。真希望早点实现直接"三通",让我们一步跨过台湾海峡,上午想来,下午就能到,那该多好呀。
大陆同胞台湾探亲 感同身受
 |
2002年7月25日,泉州天后宫妈祖金身在两岸信众的迎送下,乘台湾“超级星”号客轮直航澎湖巡安。 |
而在去年春节,在中国人传统返乡探亲的日子里。一位从北京前往台湾探亲的王先生,也深深体会到,与亲人团聚之前不得不先经历的曲折航程和辛苦旅程,饱尝两岸未能直通的不便。
1月30日,王先生从北京动身,途中亲历了4次飞机起降、4次出入境手续及长达11个小时的空中和地面旅程辗转,最后是身心俱疲。上午10时10分,国航班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腾空而起。虽然王先生探亲的目的地是台北,但由于两岸尚未实现空中直航,只得兜上一个圈——先到香港办理入台手续,再转机赴台北。
飞机在下午1时半抵达香港,降落在香港赤v角国际机场。如果由北京直飞台北,此时应该已经到达台北街头了。但王先生只能先入境香港,前往香港中环,到台湾中华旅行社去取入台证件。
在位于香港力宝中心大厦4层的台湾中华旅行社,10多平方米的厅里人头攒动,十分嘈杂。广播里不断叫着人名,小桌前挤满填写入台申请书的人,复印机旁排着等候付费复印的人。据介绍,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港澳及大陆居民在这里办理赴台相关手续和证件。又等了1个半小时后,王先生才拿到了入台旅行证件。于是去吃午餐,短暂休息后又赶往香港赤v角机场,再次办理出境乘机手续。
直到火红的夕阳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晚上7时35分,王先生才坐上了香港国泰航空公司前往台北的航班。台港航线目前主要由台湾华航、长荣与香港的国泰、港龙4家航空公司承运。随着近年台湾同胞前往大陆人数不断增长,台港、台澳航线已经成了"摇钱树"。而实际上,来往两岸的同胞完全没必要费此周折。如果开放空中直航,两岸人员来往旅行开支下降,更多人员频繁往来,也就会有更多航空公司能在经营两岸航线中取得巨大效益。
从香港到台北,起飞后向北飞行,经南海进入了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慨万端的台湾海峡上空,约40分钟后飞临澎湖列岛。机舱内的电视屏幕上,标示飞机路径的红线在台湾岛西海岸向北延伸,到达新竹时再折向东北方向。就这样,在晚上9时10分时飞机抵达台北桃园机场。
领取行李,办理更为烦琐的入境手续之后,王先生才走到候机厅出口,见到了自己的亲友。再驱车从机场赶往市里,到达在台北的亲友家时,已经是晚上11时了。亲友们说,这是掐算最合理的时间,否则当天根本到不了。王先生摇头叹说,这和两天到达也没什么区别,因为我已经筋疲力尽,明天白天要继续休息。
空中只需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因为人为的阻隔,至少要花十二三个小时,由此人们不难想像,两岸民众以及工商公干人士,是多么盼望两岸早日直接"三通"。
虽然祖国大陆早在1979年就提出两岸"三通"的倡议,但至今两岸同胞往来的空中航线都是以香港或澳门为转运站。不能直飞的原因众所周知。然而,台湾当局的人为阻碍却隔不断两岸同胞的亲情。2001年6月,台湾慈济佛教基金会义工护送台胞捐赠的1000毫升骨髓,在8小时之内行程3000公里,从台北辗转香港、上海后到达苏州,挽救了生命垂危的大陆女子陈霞。
 |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上的妈祖庙建筑群。 |
链接:两岸民间往来春潮汹涌
据香港、澳门入境统计,1997年9月至2002年9月,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共约1320万人次(约占历年总数的53%);祖国大陆同胞赴台交流共约11650个项目(约占历年总数的75%),9.23万人次(约占历年总数的79%),两岸交流范围遍及大陆各个省、市、自治区,遍及包括金门、马祖、澎湖在内的整个台湾地区;交流内容几乎涵盖各个领域,一些专业化学术交流和科技产业交流增多,并由一般参观、访问发展到讲学、探讨、技术指导和合作研究,众多的学术社团、科研机构、各级各类学校等,都逐步建立比较稳定的交流关系;不少交流项目产生轰动效应,如"台北--北京长跑"、福建湄洲妈祖金身巡台百日、大陆数百人组成的经济和科技代表团赴台参访、大陆13个省55个民族230人组团赴台举办"中华少数民族民俗技艺博览会",台湾省大甲镇澜宫2000多名信众谒祖进香团到湄洲妈祖庙举行三献大礼,台湾数百人组团参加福建龙岩"世界客属恳谈大会"、大陆赴台举办"兵马俑--秦文化特展"、大陆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赴台举行"中华情"大型演唱会,等等。
1997年福州、厦门与高雄之间的"试点直航"顺利启动,结束了台湾海峡两岸间近50年没有任何商船直接往来的历史。1998年两岸船公司经营的外贸集装箱班轮开始可以同时挂靠两岸港口;2001年福建的马尾、厦门先后与马祖、金门签订加强民间交流的协议,开始实现两岸海上客、货直接往来;2002年春节、清明节、"五一"节前,福建省有关方面共组织1000多名台商分别乘客船从厦门直航金门并转机返台探亲、休假,然后又从台湾经金门返回厦门,成为新的突破;2002年初,澳门航空公司与大陆深圳机场合作,由澳门航空公司经营,从深圳起飞、经澳门中转、再飞抵台北的"一机到底"的包机货运,开通了往来台湾与大陆的全货运航班;2002年3月27日,厦门"中洲号"货轮运载1940吨河沙首航金门料罗湾,开启50多年来福建沿海向金门首次货运直航;2002年5月4日,台湾"金航二号"直航马尾港接运
2300吨自来水运抵马祖,马祖民众激情书写横幅"滴滴甘泉,浓浓亲情"。2002年5月,马祖人民在相隔50多年后首次喝上祖国大陆供运的水,祖国大陆对"华航"空难的救援和善后工作大力协助,台湾各界由此更为急切呼吁两岸全面"三通"。2002年7月23日,澎湖257名信众乘台湾"超级星"号客船首次直航福建的泉州湾。
目前,台湾各界普遍看好祖国大陆生机无限,深入开展全方位的"大陆研究",在对大陆"投资热"的基础上,又掀起"求学热"、"求职热"、"创业热"、"考证热"、"置产热"、"定居热"。台湾民调显示,近25%的台湾人希望在大陆定居,而实际仅常驻上海的台湾同胞即超过30万人;超过70%的台湾人希望两岸尽早实现"三通"。"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是台湾当前的主流民意,"台湾的前途在大陆"--已成为越来越多台湾人的切身感受和共同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