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风雨同行
--《今日中国》所记录的50年中国

50年代:
名人记大事

a
60年代:
独立自主建设路

a
70年代:
大事频频 生机初现

a
80年代至今:
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话题

a

 


baaaaaxxxaaaa 中国目前唯一的一本多语种综合性对外报道月刊
2002.1 50n

70年代:大事频频 生机初现

1972年到1981年,是中国发生大变动的10年。1976年粉碎“四人帮”,中国社会实现了一次巨大变革。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治国方针,中国社会又走上了新的前进轨道。

元勋谢世


首都百万群众集会沉痛悼念毛泽东主席。

这10年,也是给中国人民留下痛苦记忆的10年,仅1976年一年之间,三位开国元勋先后谢世。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的逝世,在全中国、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引起了极大的悲痛。

(1976年)9月11日至17日,首都北京举行隆重吊唁仪式。30多万党、政、军、工农兵和各界群众参加了吊唁活动。 在毛主席的故乡韶山,人们肃立在毛主席遗像前,默哀悼念。同毛主席一起度过青少年时代的老人们,曾经亲眼看到,毛主席在韶山的土地上砍柴、放牛、种田、晒谷,到处洒落他的汗水,印下他的足迹。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在革命斗争的艰难岁月里,毛主席身穿一件蓝布衫,夹一把红油伞,从韶山出发,深入工农,传播真理……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亲自教育并领导韶山人民走上革命的道路,亲手建立了我国农村最早最坚强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支部。这个支部领导着韶山人民进行了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解放后,毛主席他老人家对韶山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给予热情支持,从北京写信教育和鼓励他们。1959年毛主席回到韶山,和贫下中农、社员们热情握手、亲切交谈。毛主席的关怀,给了韶山儿女最大的鼓舞。

——摘自《人民怀念毛主席》,刊于1976年第11、12期合刊


20世纪50年代,宋庆龄在昆明一家工厂托儿所了解儿童的生活健康状况。

1981年,宋庆龄与世长辞了。中国失去了一位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对本刊来说,则是失去了一位培育本刊成长的创办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人们为之惋惜。为了纪念20世纪伟大的女性,本刊同人编辑了一册纪念特刊。在这一纪念册中,收录了许多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和社会贤达的文章,较为全面反映宋庆龄伟大而光辉的一生。纪念册开篇之作是与宋庆龄有着几十年友谊的邓颖超的悼念文章。现在让我们读读这篇文章的片断,很有一种历久弥新之感。

记得1924年冬,你和孙中山先生北上路过天津。你们出现在轮船的甲板上,同欢迎的群众见面。我在欢迎行列中,看到为推翻清朝帝制,为中国独立、自由、民主而奋斗不息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坚定沉着,虽显得年迈,面带病容,仍然热情地向欢迎的人群挥帽致意,同时看到亭亭玉立在孙先生右侧的你。你那样年轻、美貌、端庄,安祥而又有明确的革命信念。你,一位青年革命女战士的形象,从那时就深深印入我的脑际,至今仍然清晰如初。 1925年,北京,你出现在为孙中山先生送葬的行列。你穿着黑色的衣裳,面罩黑纱。透过黑纱,我看到你没有哭泣,没有流泪,而是更加坚强,显示出内在的毅力。你正在经历巨大的悲痛的考验。……

你自青年时代献身革命,在婚姻问题上遭到全家的反对。你总是坚强不屈。你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处在那样的家庭包围中,又长期在蜕变的国民党的敌视威胁下,能够奋勇当先,进行单枪匹马的战斗而坚韧不拔、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不愧为人中之杰,伟大的革命战士。你比荷花更高洁,比青松更坚贞。周恩来同志曾称你为“国之瑰宝”,你是当之无愧的。

——摘自《向宋庆龄同志致崇高的敬礼!》,作者邓颖超,刊于1981年8月纪念宋庆龄特刊

粉碎“四人帮”

1976年,在当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分水岭。这一年10月,作恶多端的“四人帮”一朝覆灭,举国欢腾。全国人民欢庆这一胜利的时刻,人们分享胜利的喜悦。

都全城这天到处充满了团结、战斗、胜利的革命气氛。从清晨开始,一队又一队的工人、人民公社社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民兵、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红卫兵、街道居民和各界人民群众,由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带队,抬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画像,高举红旗,敲锣打鼓,兴高采烈、斗志昂扬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十里长安大街上,欢庆胜利的人群如汹涌的潮水;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林,歌声震天,万众欢腾,锣鼓声、鞭炮声和激昂的口号声响成一片。

——摘自《首都百万军民隆重集会庆祝伟大胜利》,刊于1977年第1期

唐山地震


解放军官兵正在搬运从各地运往唐山的救灾物资。

不管是巧合,还是命运之神安排,1976年真是一个多事的年头。这一年的7月,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唐山,顷刻间,夺去了24万生灵。但中国人并没有在灾难面前屈服低头,而是挺起腰杆与自然灾害抗争,书写一幅宏伟的人类抗震图。地震发生不久,本刊就派出记者深入现场采访,发回了报道。以后本刊又多次派记者前去采访,向世界报道唐山人民重建家园的信息。

1976年7月28日凌晨,这个整整建设了一个世纪的城市在23秒钟的震荡中成为一堆废墟,没有留下一所完整的,可以继续使用的煤矿井口设施、桥梁、工厂、行政办公建筑、医院、学校、住宅。……

救灾工作效率高而及时。余震尚未停,毛主席即派出以华国锋代总理为首的视察团赴唐山,同时部队被动员起来给灾区空投食品和衣服;用汽车运去饮水;挖出幸存者;把受伤的人和孤儿送往其他地区;清除废墟;给灾区人民建临时住所。4万多军队和地方医护人员投入抢救工作。在这么大的地震之后没有发生瘟疫,实为罕见。

--摘自《世界上最强烈的地震发生之后》,作者爱泼斯坦,刊于1980年第10期

“初恋”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雨悄然降临,预示着中国将迎来一个篷勃发展的新时期。这场春雨也浸润了人们久旱的心灵,复苏了人性。本刊是较早地涉及关于婚姻恋爱的报道的刊物之一。

1978年7月26日《北京日报》登载了该报记者所写的一篇题目叫《志同情合》的通讯,本文记述了北京标准件一厂青年女工张丽菡和同厂青年男工王正光的恋爱经过。文章发表后,在本市和外地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北京崇文电器厂团委在团员要求下,邀请《志同情合》的女主人公张丽菡对该厂青工作了专题报告。……

1978年10月文学丛刊《十月》刊载了刘心武的小说《爱情的位置》,在全国读者中引起了更强烈的反应。……

全国各地青年读者纷纷给上述的报刊、当事人和作者写信,倾吐他们的感情和心曲。下面是一些来信的摘录。

北京电信局刘叔敏说:“关于恋爱,我很小就在小说上读到过,那时我虽然并不理解它的意思,但能隐隐觉得恋爱是一种非常高尚和幸福的事。而后来,我又认为恋爱是庸俗的事,人最好永远不恋爱。从《志同情合》中,我看到了真正的高尚的爱情。”……

甘肃省甘南军分区教导员陈杰方:“张丽菡和王正光的恋爱说明,真正的爱情并不会妨害青年人的工作而且会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没有爱情就没有幸福。’真挚的爱情能振奋人的精神,鼓舞着人去更好地工作、生活。”……

最近又有不少关于爱情的通讯、特写、小说、戏剧在中国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上相继出现,受到青年们有声的和无声的欢呼和赞赏,他们强烈地要求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以恢复爱情在人们生活中应有的位置。这种反应自然影响到青年团组织。

--摘自《恋爱问题》,刊于1979年第1期

-+-+-+-+-+-+-+-+-+-+-+-+-+-+-+-+-+-+-+-+-+-+-+-+-+-+-+-+-+-+-+-+-+-+-+-+-+-+-+-+-+--+-+-+-+-
Return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