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透视
王鹏

14家台湾厂商首次到厦门参展大陆"医博会"。 |
海峡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受制于其规范以及迫于岛内各界强大的压力,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然而,这一被称之为将使“两岸进入全新互动时期”的调整计划,是否意味着台湾当局长期坚持的限制性大陆经贸政策从此“松绑”了?两岸经贸关系也随之实现了正常化?事实却又是如何呢?
政策调整内容
在投资方面,台湾当局于今年3月底宣布开放8吋晶圆厂赴大陆投资,但优先开放的只是旧有设备,新设备投资两年后再议。同时,厂商转移晶圆设备的时机,须在岛内12吋晶圆厂达到稳定产量后,才能提出申请。另外,为配合新的大陆投资审查机制,台湾“经济部”将赴大陆投资产业类别修改为目前“禁止类”与“一般类”两类,除列入公告禁止类项目共计538项外,其余均属一般类。
在贸易方面,为便利两岸厂商进行直接贸易,台湾“经济部”修正了“两岸贸易许可办法”,取消两岸贸易的双方须为第三地区业者的限制,删除相关作业规定(含附件)中的“间接”文字。取消这项限制,等于是为两岸直接贸易、直接通汇铺平道路。但是,以直接方式进行的两岸物品运输,仍须经第三地或“境外航运中心”中转。
在人员往来方面,台湾“行政院”已开放赴海外留学或旅居海外取得当地永久居留权的大陆地区人民赴台观光。5月10日起,又将开放对象扩大至出国旅游或商务考察的大陆地区人民可转赴台观光;同时,准许旅居海外包括港澳地区4年以上且领有工作证明的大陆地区人民及其随行配偶与直系亲属来台观光。
除此以外,台湾还允许陆资持股1/3以下的外资可以来台从事商业、通信、金融等领域的投资,对大陆资金来台投资给予税收优惠;放宽岛内外汇指定银行(DBU)办理对大陆地区汇出款业务项目,增加金融保险机构赴大陆设立代表处的办公费用汇款业务,以及开放DBU办理外商银行在大陆地区分支机构的出口押汇与出口托收业务等。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北京会见台湾统一集团总裁高清愿(左)率领的台湾知名企业家考察团。 |
政策调整背景
加入世贸组织后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的调整,有其岛内和岛外的多重原因,这些因素决定了该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首先,是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贸易组织在促进各国、各地区资讯透明化,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减少由于错误认识而付出的代价,为会员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祖国大陆和台湾均已明确表示不向对方援引“排除条款”,两岸加入世贸组织后,世贸组织的有关原则就应成为规范双方经贸运作的客观标准,现行的以间接、单向为主的两岸经贸发展形态势必面临调整。
目前,台湾的大陆经贸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精神相抵触,主要违反了其中“国民待遇原则”和市场开放原则等有关规定。除此之外,台湾对大陆产品实行进口数量管制或禁止进口,以及限制两岸全面直接“三通”均与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范不符。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双方贸易与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台湾对大陆限制性经贸政策将难以为继。为了因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台湾当局不得不在相关的“法规”中,对两岸人员交往、资源流动与纠纷处理等方面作出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定的调整。
其次,是新形势下岛内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台湾具有鲜明的海岛型经济特点,经济型态属于“订单经济”。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全球电子产业景气下滑,而严重依赖电子产品和信息技术设备出口的台湾,经济增长失去了原动力而急剧下降。同时,岛内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不断突显,传统劳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新兴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虽有较快发展,但产品结构单一,生产方式无法摆脱“浅碟子经济”的模式。

中国工商银行宣布,7月5日,海峡两岸直接通汇业务正式启动。 |
两岸加入世贸组织后,一方面,台湾岛内原先受保护程度较高或以内销市场为主的产业,将会受到较大冲击;另一方面,面对美、日、欧等地的大财团,台湾企业无论在资本规模或技术层次上都处于相对劣势。在此背景下,随着祖国大陆进一步对外开放,大陆市场对于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因此,为摆脱当前经济困境、并为岛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台湾当局出于经济利益的需要,对大陆经贸政策相应地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松绑。
第三,是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近几十年来,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的日益加快,又使区域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由于两岸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许多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与关联性。两岸倘若能依照比较利益的原则,建立各自的优势产业,就可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有效的分工合作,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新世纪初,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今年前5个月,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额为12.72亿美元,同比增加12.99%,大陆投资是台商所有海外投资中额度惟一增长的地区。同时,两岸经贸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台湾已成为大陆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市场,大陆则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随着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台湾现行的保守、消极的大陆经贸政策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两岸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建立起积极、主动的大陆经贸政策,消除一切阻碍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限制,将两岸经贸逐步纳入“全球化布局”之中。

7月23日下午,台湾澎湖地区250名妈祖信众乘"超级星"号客轮从澎湖马公港直航福建泉州,这是50年来两地间首次客轮直航。 |
政策调整实质
然而,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的调整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动因,那就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两岸加入世贸组织后,台湾当局不顾岛内民众强烈要求开放两岸直接“三通”、实现经贸正常化的呼声,依旧坚持“意识形态治政”和“分离主义路线”的僵化思维模式,拒不承认“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无论是在两岸关系还是在岛内政治上,都有太多失言失信的例子,无法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工商企业界的投资意愿。民众对执政当局和经济前景的信心涣散,满意度持续下跌,民进党的执政也面临重重危机,票源有流失的危险。最近,工商界巨头王永庆、高清愿等猛批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以及张荣发辞去“总统府”资政,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台湾当局为了缓解岛内各界的压力,获取在“台北、高雄市长”选举中工商界更多的选票,以及为2004年“总统”选举连任打下基础,不得不摆出“高姿态”,兑现一些选前的承诺,企图以“小幅度开放”在紧张对峙的两岸关系中捞取一点政治资本。
而在两岸“三通”问题上,台湾当局一方面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却打着“三通”的旗帜,频频向大陆释放所谓的“善意”与“诚意”,以博取海内外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但是,台湾当局虚假的表象背后,实质上隐藏着极大的政治“阴谋”:如果大陆接受他们的所谓“三通”的协商与谈判,那么“三通”就变成“国与国”的“三通”,两岸经贸关系就变成在“国与国”架构下的经贸关系,台湾当局就可实现既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又可以经济筹码换取政治利益的目的;反之,如果大陆不接受协商与谈判,台湾当局便可将“三通”无法实现的责任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推至大陆方面,逃避兑现在选举时开出的大量“空头支票”。
总之,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尽管台湾当局对大陆经贸政策做了一些修改和调整,但仍存在诸多限制。两岸至今仍无法实现全面直接“三通”,两岸经贸交往在形式上基本维持“间接、单向、民间、局部”的畸形结构,在内容上也没有体现对等与公平的原则。
种种迹象表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台湾不可能完全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原则,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处理两岸经贸交流中的各种问题。“戒急用忍”政策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台当局就此开放两岸经贸关系,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仍存在两面性。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机制下,未来台湾当局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彻底放弃限制性的大陆经贸政策,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台湾经济才能早日走出困境,海峡两岸也才能在新的产业互补与分工体系中获得最佳的经济利益。
王鹏: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