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难忘的外国专家们
克艾文女士教我学英语a
a
一个杂志社创业的金婚
a
何专家的中国情缘
a
侯赛因:比中国人还中国人
a

朋友,想说再见不容易
a

 


baaxxxaaaaaaa中国目前唯一的一本多语种综合性对外报道月刊
2002.1 50n
一个杂志社创业的金婚

露思 (法)

我猜想您一定会皱起眉头读这个不同寻常的标题。当全球化和股市的动荡正在威胁着新经济的“嫩芽” 时,创业要50年这怎么可能?当您不甚了解情况时,用叙述它五十年所走过的不平凡路程来认识这本杂志不是更为合适吗?

说实话,当我决定这样描述《今日中国》这份我自1998年起就为其工作的杂志时,我不得不折服其所阐述的诸多事实和它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关系与合作

当我来到这家杂志的时候,我已有了一些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经历。在这里对截稿时间和文章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一些文章直到最后一刻还在反复修改和校对。这并非象我当初所想像的那样

另外,来此之前,已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数年的我虽已初步学会了如何同这个与西方大相径庭的社会相处,但此后依然有很多东西使我惊讶

在《今日中国》

我看到了一个全方位开放的中国:从经济到文化,从旅游到考古,包括最常见的主题和最敏感的话题,各种材料源源不断地被送到我的办公桌上,给我提出一个又一个诱人而艰巨的挑战。我不得不时刻努力地理解中国,并试图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

在这里,我与我的中国伙伴密切合作。他们孜孜不倦地钻研法语,以便尽可能准确地将中国的思想翻译成法文。特别是在中文和法文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难以贯通的情况下,他们的工作就更值得我们敬佩,没有他们,法文读者将无法得到关于中国的这些信息。 与我合作的是一个集体,遗憾的是我只认识他们中的一部分。他们似乎早在我们之前就明白冷静与耐心通常胜过莽撞和神经紧张。

我时常挑选一些关于中国的报纸和文章,阅读一些热爱中国或即将爱上这个国家的读者的来信。对于他们来说,在本国通常很难得到所需的关于中国的信息。他们提出了各种建议和意见,不论合理与否,都使我认识到我们与生活在地球其他地方的人们的距离是多么遥远。 通过比较,我得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向他人的解释,我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简而言之,我感受着“今日中国”。正如许多读者看了《今日中国》所发表的文章后所期望的那样,我与这个国家及其人民建立了联系。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发现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世界时,我更愿意用“金婚”这个词热烈祝贺《今日中国》的华诞,而不是用“五十周年”这样干巴巴的词汇来形容这样一份杂志。

热情与变数

可是,如果你们以为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仅仅是对往昔的美好追忆和当年风流人物的纪念那就错了。《今日中国》见证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创新和变革。我个人对此感触颇深。

作为一家新闻机构,《今日中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必须实行各项重大改革,它要由计划经济体制跳入市场经济的大海,以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替换老掉牙的打字机;在把握传统发行渠道的同时在互联网上开辟电子商务;它打破铁饭碗,实行承包制;它从单纯的宣传工作走向多方面的传播和推广;从单纯依靠政府津贴到在市场中学会经营和发展自己,从约定俗成到严格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运作。当人们摸着石头过河时,闪失是难以避免的。同时领导层还需付出很大努力才才能使全体员工适应新的现实。尽管如此,全体成员都在努力共同迎接杂志社当前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虽然困难重重,但《今日中国》并没有放松宣传介绍中国这个主要任务。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去完成这一任务,不允许有任何失误。为此,杂志社的领导班子实行了年轻化,老同志则继续贡献着其宝贵的经验。令人惊奇的是,虽然不久前某些人对《今日中国》的前景还抱有疑虑,但今天,《今日中国》还是以创刊时被赋予的“一本如实反映中国的杂志”的形象彰显在读者面前。

在我看来,要应对如此的挑战,必须满怀创业者的信念和决心,挽起袖口,努力奋斗。

祝贺《今日中国》!

预祝《今日中国》六十周年钻石婚更辉煌!

-+-+-+-+-+-+-+-+-+-+-+-+-+-+-+-+-+-+-+-+-+-+-+-+-+-+-+-+-+-+-+-+-+-+-+-+-+-+-+-+-+--+-+-+-+-
Return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