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中共十六大专题报道 > 外国人看十六大 >



外国人看十六大
日本自民党前干事长:新老平稳交替令人感动

韩前驻华大使:中共十六大正在创造新发展模式

德国《经济周刊》:动力惊人前景乐观

中共十六大肩负历史重任

俄罗斯《莫斯科新闻时报》:中华民族夙愿正在实现
日本《世界周报》:中国的自信

“洋劳模”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还会创造奇迹

法、德等国外媒体评价中共十六大

久加诺夫:中国是世界重要一极

外国著名人士评价十六大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

“十六大比以前更开放了”

希望在中国的任期长一些

国外媒体评价中共十六大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文章:中国出现空前繁荣稳定

西班牙《阿贝赛报》:中国改革迈出大步

共产主义在青年中仍享有威望

美国《国家利益》:中国西部发展进程令人惊叹

中国已成为旅游大国
印度媒体高度关注十六大召开
美国各大媒体关注十六大及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不会走回头路
参会的外国记者谈中国
“全新的中国”——访阿尔巴尼亚名记者明召济
中国改革非常成功
俄塔社莫斯科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奔向新的经济目标
德国《经济周刊》文章:继续改革 欣欣向荣
《欧洲时报》社论:十六大将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
"三个代表"是创新理论
基辛格:十六大将加快中国发展步伐
西班牙《先锋报》文章:十六大在空前繁荣形势下召开
爱丽莎眼中的北京
我希望十六大后的中国越来越好
“中国人脸上的笑容更加丰富”
“中国共产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六大比以前更开放了”

哈萨克通讯社驻京记者百木汉贝托夫说,本次大会对记者,特别是对外国记者的开放程度相当高,大会新闻中心为记者们提供了发稿的种种方便,特别是各国记者还有机会采访代表团的讨论会,亲耳听到代表们发表的意见和看法。

美国之音记者吉兰德参加了11月11日对民营企业家的采访,他的评价是中国经济发展很有希望。

参加过三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采访的英国《独立报》记者白克尔说,这次大会比十五大更开放了,代表团讨论会可以参加,采访代表也很容易,提出采访题目,很快就能落实。美国《大西洋月刊》的记者柯天锡完成了他的采访后说,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很有人情味。

日本《朝日新闻》中国总局长五十川伦义说,和他采访过的十四大相比,十六大明显开放多了,小组讨论会上能听到很多新鲜事,曾培炎、李荣融的记者招待会也组织得好,时间充裕,还特别照顾外国记者。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驻京记者杜怀义说,大会新闻报道的组织工作很出色,新闻中心为各国记者提供新闻采访的便利,记者们有机会面对面采访普通的代表。韩国《中央日报》驻京记者刘光钟说,十六大开放开明,我注意到,尽管会议不能完全对外公开,但十六大采取了许多开放的措施,让境外记者有机会目睹大会的盛况和代表团的讨论会。第一次参加这类采访的法新社记者袁建抱着摄像机说,大会对记者的安排令他满意。

《人民日报》

-+-+-+-+-+-+-+-+-+-+-+-+-+-+-+-+-+-+-+-+-+-+-+-+-+-+-+-+-+-+-+-+-+-+-+-+-+-+-+-+-+--+-+-+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