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权:“从家门口走出去”
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蒋志权说,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就是谱写这些‘音乐’的人。”2000年,上海评出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十大经典建筑,全部是由建工集团建造的。事实上,上海70%以上的重点工程和大部分城市标志性建筑,都由建工集团承建。
在已有的“作品”中,最令蒋志权感到骄傲的,是金茂大厦———“不仅因为它是世界第三的高度,也不仅是造这栋大厦我们在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在这项重大工程中充当了总承包人的角色,管理着那些外国企业。我们交出的第一份答卷是优秀的。”
经过数年的发展,上海建工集团已经在全国建筑行业排行第二,在国际工程界位列第44名。今天,作为这一集团的领头人,蒋志权想得最多的,是怎样“从家门口走出去”,把建工集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建设集团。
既然要“走出去”,为什么又要强调从“家门口”出发?对此,蒋志权认为,这是因为国内的市场很大一部分已经国际化了,已经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而随着北京申奥成功、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工程等世界关注的项目的进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会最多、潜力最大的建筑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市场之间的融合和国际规则的通行,企业在哪个地方抢市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本身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掌握国际规范的能力和经验。
“我们的国有建筑企业在适应国际建筑市场方面,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体制、机制和人才上。”蒋志权认为,改革体制、机制,培育人才,一方面需要向国际靠拢,一方面也可以多向民营企业学习。因此,他最近很注意研究民营企业的一些做法,比如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设立期权、期股等。
作为十六大代表,蒋志权对大会有着明确的期待:“我最希望看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新举措。”事实上,对于这一点,蒋志权早就充满信心。他已经看出,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思想是解放的,最关键的还是“如何把解放思想的开创性的东西变得可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