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寄诗词翰墨间
——记女书法家、诗人林岫
真 子
“我爱书法,因为它是一个黑白分明的美的世界。书写心声,用点线抒发文学情感乃平生一大快事。在书海中泛舟,有搏击,也有欢乐。那是认识和进取的搏击,那是创造和超越的欢乐。”年近六旬的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岫,很善于运用诗的语言描述自己与书法的不懈之缘以及书法给她带来的无限欢乐。
林岫5岁开始向中国书法界前辈刘思祖先生学习声律和书法。她聪慧敏捷,悟性极高,常获师长赞许。一日,刘先生见窗外蕉绿,出“风书蕉叶”命对,林岫稍加思索,即以“梦绕梅花”对出。自此,刘先生开始向林岫传授作诗之法。1962年,林岫从江苏南通中学毕业以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但她课余仍坚持临帖写诗。其间,林岫专程前往北京拜访沈从文、李苦禅、蒋兆和等先生,书艺、诗艺得以长进。
正当林岫孜孜不倦,潜心学艺,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时,一场始料未及的“文化大革命”让这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到了林海茫茫的大兴安岭。与众多的艺术家一样,林岫走过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道路。白天,林岫在风雪弥漫的霍都奇林场和男人们一样干活。夜晚,林岫听着松涛在灯下临帖、研究文学。终于有一天,这样的奇特生活让她平生第一次感到书法和诗词是最能抒发情性的灵物。“我当时突然爱上书法,因为它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沉浸在对往昔回忆中的林岫这样说着。当时,林岫临写的书法作品挂满了她那间不足7平方米的板屋,“四壁云烟(指书法)围似帐。蘸空阶,点点凄凉雨”、“纵有鸡声谁耐舞?怕年年,诗卷饥难煮”,“家山依旧梦中青,伤心唯自哭,枕畔月如冰”等诗词真实地记录了她的生活,也为她的经历作了成功的白描。
长达8年的林场生活令林岫难忘,在那里,林岫不仅与林区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还留下了上百首感悟生活的诗词。无疑,这样的人生经历为她后来的艺术走向成熟起到了催化作用。
1976年,林岫开始在北京从事外文编译,并在大学任教。其诗书作品不断
出现在日本、韩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华文报刊,以及国内各种报刊。菲律宾《商报》、北美《大汉公报》等曾对其诗书做过专评。
曾经有人问林岫,教授古典文学、从事书法及诗词创作,这三件事中最乐意干什么?她笑着回答说:“三者都舍不得放弃,所以人生辛苦。”尽管林岫说自己属于那种不翻衣柜翻书柜、“自找罪受”的事业女性,不过,她依然觉得自己的
生活充实而开心。“人生苦短,各有所乐就是了。”林岫风趣地说。
生活的磨砺造就了林岫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走诗书结合的道路是她成功的选择。林岫说:“我搞诗词、书法,一是弘扬传统,二是寄托情趣。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想,书法家应该如何表现当今的时代精神和书家的心声?我不想让后人评价这一代书法家时说‘他们只会抄唐诗宋词’。”从近十年来林岫发表的“紫竹
斋书画题跋”、“紫竹斋短语”、“紫竹斋诗话”等作品中,不难看出她对艺术创作的真知灼见和思考。
在创作上,林岫不仅拘泥于古法,她的口头禅“不知碑帖,不成书;尽知碑帖,亦不成书”,几乎成了她的一条准则。林岫书法本帖学一路,又兼修碑版,宽收博取,谨然有法。习楷自欧颜始,而后上溯二王,下涉宋元明诸家,悬腕正锋,劲气峥嵘又潇洒有致。林岫作大草常用加猪鬃的中长锋硬毫,笔力遒劲奇宕,却能收萧散秀逸之妙。书小幅行草常用兼毫或狼毫,笔墨清润,韵致古雅。以纸择笔或以笔择纸,根据诗文的内容,她都极有讲究。所以,若就书论书,很难断其书法作品属某本某法,那种似是而非、融入自如的感觉,常令欣赏者眼目一新。
从形式上看,林岫的作品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在尺宽白纸或笺纸上书写诗词手稿或手卷,那是留给自己或几位熟悉的诗友看的;另一类是拣大纸书写,用于展览或社会公益活动的大幅作品。手稿小品,写得落落自在,清骨棱棱,书卷气浓;大幅作品以行草为主,工拙参半,字偏圆熟,以气、韵胜。壬午(2002年)初秋所书自作题画诗百首,和庚辰(2000年)至壬午3年间所书的《书法五十
扇》等作品,不难见她以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功力在书法上历练出的那种独有的大气和雅致。
艺术创作是一种艰难的缔造和超越,重复的内容,重复的笔墨,必定使人生厌。但林岫说她更希望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次艰难的创作,从而使之具有新奇的风貌。
作者简介 :
真子 中国书法杂志社 编辑
|